公元4世紀,達摩自西來,始倡禪宗。因時機不契,面壁九年,始遇慧可求法。達摩傳法時,吟過一首偈子:
吾本來茲土,
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三百年後,達摩所說的“花”出現了。那就是六祖慧能禪師。慧能身後二百餘年,禪宗出現五大宗匠,禪宗史上稱為“五家”。
五家各有傳承,法法相傳,燈燈相續,曆近千年。
近代禪門巨匠虛雲老和尚,一肩承禪宗五家之法脈,深入禪慧,百年如一日,所到必修複廢圮的古刹,搬磚擔土,坐香參究,二時課誦,重振禪風。
禪者之眼,穿越時空,仿佛看到了祖燈代傳、龍象騰驤的千年變化。
虛雲老和尚,原籍湖南湘鄉,俗姓蕭;生於1840年,1959年圓寂。
1858年,他在褔建鼓山湧泉寺跟隨常開老人出家,第二年,依妙蓮和尚受具足戒。
雖出生在富貴家庭,他出家後,一切放下,苦節自勵。在鼓山隱居岩洞多年,冬夏一衲,常以野菜充饑。
離開岩洞後,他回湧泉寺為大眾服務,或專司擔水,或種菜,或行堂,寺院中的這些諸多苦行差事,他做了四年,其間,手胼足胝,不以為勞。
其後,四處雲水行腳,遊曆名山,參訪高僧,修學佛道,他的蹤跡,遍及四川、西藏、印度、錫蘭、緬甸等地。
1842年,他發心朝拜五台山,以報父母深恩,由普陀山法華庵起香,三步一拜,曆經三年,備受饑寒,三次大病,奄奄待斃,因緣殊勝,皆蒙文殊菩薩感應相救,終拜抵山西五台山顯通寺。
其後,他前往終南山結茅蓬坐禪修行,時值嚴冬,大雪即將封山。一日,他煮了一鍋薯芋。他坐禪等待芋熟時,進入禪定。
山雪要融解時,時逢春節,後山的僧人前來賀年。於虛雲老和尚的茅篷門外,見雪地上虎跡縱橫。僧人大驚,以為不測,進棚一看,虛雲老和尚仍在禪定中。過了好一陣,僧人三擊引磬,為老和尚開靜。
問:“你吃飯了嗎?”
答:“正在等飯熟呢。”
揭開鍋蓋一看,老和尚當日所煮的芋薯上,黴已經長一寸左右了。由此估算,虛雲老和尚進入甚深禪定,至少有半個月。
1895 年,虛雲老和尚在江蘇高旻寺參加“禪七”(禪門專修,以七天為一期,稱為禪七)。虛雲老和尚在禪堂中精勤進功,不分晝夜,過了二十多天。一天晚上,禪坐之後,稍微休息時,虛雲老和尚睜開眼睛一看,“忽然發現大光明如同白晝,屋裏屋外,透明無隔。他看到,禪堂之外,其他同參者正在如廁,遠處運河中的正在行駛的船以及兩岸的樹木,都看得一清兩楚”。
——這件事,在《虛雲和尚年譜》中,記得清清楚楚。
其後,繼續用功,精進不輟。臘月,第八個禪七的第三晚,六枝香之後,開靜休息時,為禪七者服務的僧人照例來為各位禪者送上開水,一不小心,濺到虛雲老和尚的手上,茶杯墮地,一聲破碎。猶如佛陀當年於菩提樹下,睹星悟道。虛雲老和尚當下頓斷疑根,慶快平生,如從夢醒。
當即,說了一首偈子:
杯子撲落地,
響聲明瀝瀝;
虛空粉碎也,
狂心當下息。
隨後,又說了一首偈子:
燙著手,打碎杯,
家破人亡語難開;
春到花香處處秀,
山河大地是如來。
1907年,為重修雞足山諸寺,虛雲老和尚遠至南洋各地募化,在泰國時,曾進入禪定九日,轟動一時。
1911年以後,虛雲老和尚傳法曹洞,兼嗣臨濟,中興雲門,匡扶法眼,延續溈仰,被佛教界譽為“以一身而系五宗法脈”的禪宗大德。
1951年,虛雲老和尚在雲門寺傳戒。
淨慧法師因看過虛雲老和尚的事跡,仰慕這個老和尚,便前往雲門寺依虛雲老和尚受具足戒,至1959年老和尚在雲居山茅蓬示寂之間,春秋十易,淨慧法師或親炙教益於老和尚的麈拂棒喝之下,或隨侍巾瓶跟老和尚奔波於燕山楚水之間。
虛雲老和尚對淨慧法師期許有加,有詩《示淨慧禪人》五首。
當年二祖為心宗,求法忘軀立雪中;
子志若能繼先德,芳名千齡自流通。
一枝秀迪雲門峰,豈比尋常草木同;
自是大覺志堅固,森森永蔭法門榮。
大法迥然絕古今,毫端獨露本來真,
風行草偃尋常事,普澤人天作雨霖。
摩醯頂上眼重開,方許吾宗大匠才,
法門幸有能承繼,立志須從勇猛來。
妙宗開化佛悲懷,道濟蒼生法界寬。
淨戒嚴持崇聖德,慧命相傳般若燈。
1952年4月27日,應武漢、北京等地的眾多弟子邀請,虛雲老和尚離開雲門,北上至武昌,住三佛寺,因沿途勞頓,臥病在床一月有餘。虛雲老和尚在武昌三佛寺臥病期間,淨慧法師從雲門寺趕到三佛寺,為老和尚侍奉湯藥。
虛雲老和尚病愈後,前往北京,淨慧法師“隨侍巾瓶,躬逢其盛,並以此因緣,朝禮五台山及大同雲岡諸勝跡,至年底始奉命與法雲兄一同返粵”。
1954年、1955年,淨慧法師兩度到江西雲居山真如寺親近虛雲老和尚,“親見諸方衲子瓶缽遙臨,打地拋磚,重建梵刹;煙簔雨笠,開耕南畝。青疇綠畝,繞禪舍於煙霞;寶殿金身,樹法幢於雲端。更有幸者,虛老中興雲居首次傳戒,即得躬逢勝會,並受命司第三引禮之職。承老人耳提面命,言傳身教,得以不辱師命,勉效微勞”。
晚年,虛雲老和尚任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常年駐錫江西雲居山。1959年於雲居山示寂,世壽120歲。
虛雲老和尚是提倡趙州老和尚的,也提倡趙州茶。佛教界說他們年齡一樣,都是住世一百二十歲,面貌長得也很像,禪風也近似,認為虛雲老和尚是趙州再世。
示寂前,虛雲老和尚曾寫下:“吾死後,化身畢,請各位將吾骨灰碾成細末,以油、面粉共骨灰和好,做成丸果,請送放河中以供水族結緣,滿吾所願感謝不盡。還債人:虛雲頂禮。”
禪者之風,灑脫無我,不泥不滯,毫發畢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