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2日星期一
今天是高明道老師的《維摩經課》,因為我曾在法源寺為居士們講過《維摩經》,加之我原先所選的《中觀原典研究》課因不通梵文而放棄,所以就增修了這門課。
下午兩點鍾,我准時到研修學院五樓的教室,大約五分鍾之後,老師與同學們陸續都來了。高老師是第二個來的,他棕黃色的頭發,高鼻梁,背了一個電腦包,身穿白色的褲子,襯衣掖在裏面,顯得肚子挺大的。個子在西方應該算中等,但是看起來比較結實,很樸實的感覺。
早就聽說高老師是一個德國人,他明顯的西方長相讓我心裏有了底。我向他合了個掌,問他:“您就是老師吧?”他點頭稱是:“對!對!”中文說得很溜,遠超出我的意料。我說:“我是來旁聽的,可以嗎?”他說:“沒有旁聽不旁聽的,大家都一樣。”與一個早來的同學溝通之後,我找一個位置坐了下來。
上課了,學生人數不多,除我之外只有四個,三個是佛研所二年級的宏育法師、見量法師與劉興松先生,另一個是學校工作人員,叫楊淑芬。
高明道老師向大家介紹,說我是遠道而來的賓客,應該認識一下,遂讓我自我介紹。大家沒有想到我是從大陸來的,更沒有想到我是佛學院的講師。於是對我非常地好奇,包括高老師在內。高老師問我為何出家?老家哪裏?怎樣一路走到了今天?於是我一一回答。不想這一說就是多半個小時過去了,高老師笑笑說:“你給我們上了一節課!”我連忙說抱歉,他做了個無所謂的表情,進入正課。
正課已經講了幾周,是從第二品中間講的。恰好講到“維摩大士形象”的那一段,這是我比較熟悉的,因為法源寺講座中有一講專門講的這段內容,所以胸有成竹,打開電腦,隨大家一起聽課。
不過,課堂聽講並不像我所想的那樣容易,高明道老師用的是比較文獻學的方式授課,而且都是先讓學生嘗試解決問題,然後才講自己的見解,結果在幾個詞語與語句的闡釋上我就不是很到位。好在,這是一個開放型的課堂,一則老師允許學生有自己的意見,二則老師從不把自己的見解當真理,實行的是的討論式教學方法,所以我還不至於太尷尬。
我很喜歡這樣的教學方式,不是很累,也很主動,學習的過程同時也是研究的過程,還是一個自我提升的過程,同學間的討論以及與老師的互動,可以啟發人的多種思維方式與靈感。
下星期還會來上這門課,這樣告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