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2日星期六
在2002年和2007年,我曾經先後兩次到台灣,前後時間加起來將近一百天。深入的生活,使我得以接觸一些台灣的民眾,看到一些台灣的社會現象,聽到一些台灣民眾的聲音,由此對兩岸關系產生了一點個人思考。略述如下:
一兩岸的隔膜太深
台灣民眾與大陸人民之間的隔膜,似乎就像那道海峽,太深了!
台灣當局媒體對大陸新聞的報道,無論平面或是數字的,多是延續過去國民黨執政時的作風,黑暗面多,光明事少。
台灣電視台的節目,凡與大陸相關的,多是敵視或嘲諷的內容,很少涉及正面的。大陸的、親大陸的電視頻道都被台灣當局阻斷,外國的頻道倒是不少——但不是歐美的,就是日本的,所放的節目涉及大陸,評論也都不怎么友好。造成台灣民眾對大陸不了解,甚至是極端誤解,也因此鬧出不少笑話。
台灣對大陸信息的封鎖,使許多一般台灣民眾對大陸的認識還停留在30年前。他們只知道大陸這些年經濟發展很快,卻不知道快到什么樣子,有哪些具體的改變,以為大陸還是原來那個窮困、落後、愚昧的地方。有次與一個台灣朋友一起吃飯,上了盤紅薯葉,他竟然說:“這個菜叫地瓜葉子,很好吃的,大陸沒有吧?”真讓人哭笑不得!所以,報紙上說台灣有百分之四十的人不知道明年北京舉辦奧運會,這個我相信。
這樣氛圍下的台灣,形成了一個封閉的體系,那裏民眾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模式與大陸迥然不同。多數人——尤其年輕人,對大陸雖然沒什么敵視,可是很漠然,仿佛大陸與他們完全不相幹。哀莫大於心死,當台灣越來越多民眾——尤其年輕一代,與大陸的感情日漸疏遠時,遠比幾個政治人物在台上呼喊“台獨”更可怕!
二台獨形成的因素
我們都知道現在島內獨立勢力囂張流行,那么是什么原因形成了這種狀況?依個人之見,有如下因素:
第一,民眾對原國民黨統治的失望。二千年政黨輪替以前,國民黨在台灣的統治已達五十餘年,早期為了對抗大陸,實行嚴格的軍管,以白色恐怖鎮壓民眾,犯下不少的錯誤;後期發展經濟,倒是帶給台灣一片繁榮,可是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督,腐敗極其嚴重。五十執政的種種積弊,逐漸令民眾失望。無可奈何之中,只有選擇民進黨這個新面孔。
第二,兩岸長期的的隔膜與敵對。台灣自1895年被日本割據到現在的一百多年曆史中,與大陸的關系幾乎一直處於敵對中。日本殖民五十年,為了割斷台灣與大陸的關系,大量灌輸日人的文化思想,影響了數代人——至今依然有後遺症;蔣介石撤退台灣之後,為了保住自己的勢力,以反共意識形態教育民眾,蒙蔽了不少人——好多老年人還是仇共。就這樣,有意無意培養了台獨的思想,形成了今日台獨分子成長的土壤。台獨勢力中,不是媚日者就是仇共者,恨之所及,中國與中國文化一並遭到他們的塗黑與“討伐”。
第三,民進黨為了選票而進行的政治操縱。民進黨當局摸透了台灣社會的現狀,借民主選舉的時機,利用台灣民眾喜好安定、害怕社會制度改變的心理特征,大力宣傳大陸政治模式的“陰暗”,制造悲情,煽動民眾,以統一的“害處”恐嚇民眾,從而形成部分人畸形的社會認識。
這三種因素的影響下,台灣確實有一少部分人真的想要“獨立”。
三獨立是不可能的
雖然說台灣有台獨勢力存在,表現還相當猖狂,其實對此不必過於擔憂,因為台灣幾乎沒有形成獨立的真正因素,也不可能真正獨立。為什么這樣說呢?
首先,台灣的社會現狀決定了獨立的不可能性。
台灣社會的民主制度對台獨是把雙刃劍,能夠養成今日的台獨勢力,也就能在關鍵時刻扼制台獨的行動。從現實講,台灣社會幾乎很少獨立的真正擁護者,民眾並不歡迎戰爭,也很害怕兩岸發生戰爭。他們常說:“怎么可能獨立,叫叫而已,誰敢真的去打仗呢!”也常有台灣的朋友問我:“大陸真的會打過來嗎?”他們認為要打仗,也一定是大陸先打。另外,民進黨經過八年執政,一味進行政治鬥爭,忽及社會民生,而且弊端叢生,造成台灣經濟停滯,大量理性的選民已對此更加失望,2008年的選舉國民黨極有可能因此翻盤。
其次,曆史文化背景決定了台灣獨立的不可能性。
我到台灣的書店看書,滿滿都是中國曆史、宗教、文化、哲學乃至醫學等各方面的書籍,這些書不但有台灣出版的,也有大陸發行的。讀這些書的人非常多,中華曆史文化深深地影響著每一個台灣人的生活態度與思維模式。
就像沒有靈魂只剩軀體的人,如果抽去中華文化的因素,台灣將一無所有,甚至連話都講不了。有台灣朋友開玩笑說:“若真格去中國化,陳水扁應該先把名字改了,從今以後不姓陳,也不許再說一個漢字,問他行不行?”這話不是沒有道理,民進黨的正名、去中國化,完全就是政治遊戲,不外是多爭取幾張選票而已。前些日子,就連撤換中正廣場的牌匾,都是從中國曆史中尋找的借口。所以,從曆史文化背景來講,台灣沒有獨立的資本。
再者,從實力上講,台灣不具備獨立的可能性。
台灣政治家包括民眾都知道,台灣如果真想以軍事對抗大陸,無異於以卵擊石,是非常不實際的事情。台灣畢竟太小了,沒有足夠的縱深空間,經不起任何一點打擊。台灣的朋友們講:“台灣怎么可能打得過大陸!台灣就像個小拇指,大陸像個龐然大物。”也有的說:“台灣離大陸那么近,怎么經打!”可見,他們都是很理性的。所以,從實力上講,台灣沒有獨立的資本。
台灣獨立是不可能的。
四兩岸最好不要發生戰爭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兩岸最好不要發生戰爭。
首先,當今世界的主流是和平與發展,濫用武力會遭受世人的譴責與唾棄。
其次,戰爭會帶來極大的傷害與破壞。大陸處在由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信息化社會邁進的過程中,處在由發展中國家向半發達國家遞進的轉折點,經不起任何挫折與耽擱,一旦發生戰爭,必然大大地延緩我們現代化的進程。當然,台灣也是需要發展的,尤其停滯了好幾年的經濟。
再者,兩岸都是中國人,都經曆了百餘年的外侵與戰亂,人們渴望和平,民心思定,沒有合理理由的武力不得人心。同為中國人,從共同愛護兩岸現有社會成果,共同愛護兩岸人民利益的大前提來說,即便雙方有矛盾,也不能輕易選擇戰爭。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說,將與對岸進行和平談判,爭取簽證和平協議,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這是大陸對台政策的一種宣示,也是未來一個階段兩岸的發展方向,代表了大陸最高領導層對台工作的指導原則。從這個宣示來看,大陸不會在無端的情況下使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胡總書記的誠意贏得了台灣民眾普遍的贊譽。
期待兩岸人民能夠免除一切戰爭的災厄。
五解決問題的辦法
兩岸隔膜深,台灣有台獨,但又沒有形成真正獨立的因素,不適合使用戰爭解決問題,在這種現狀下,怎樣盡早促進兩岸的統一?愚以為,不妨從以下幾個層面展開工作:
第一,多開放兩岸民間的往來,盡可能促進兩岸民眾的交流。大陸對台工作,不僅要有防獨的武備,更多地應進行和平的交流。而且,在交流中一定要自覺、主動、主導,不能被動因應,畢竟統一的重責在大陸。要放手讓兩岸的民眾接觸,特別是兩岸的年輕人,因為他們是未來兩岸社會的主軸。只有交流,才能相互了解;只有相互了解,才能化解隔膜;只有隔膜化解,才能化解仇恨;沒有仇恨,才能產生友好。友好是和合最重要的基礎。
要對台灣民眾多提供大陸的文化、娛樂、社會、宗教、體育等各方面的資訊,以此間接影響台灣民眾,讓台灣民眾了解大陸,認識大陸,消除隔膜。從而理解大陸社會的特定背景與成就貢獻,消除台灣長期負面宣傳帶來的惡劣影響,增強台灣社會對大陸的向心力、對大陸人民的好感,增加台灣社會對大陸曆史文化的認同。
第二,要在對台工作中轉換思維,運用新形式。台灣民眾對大陸最不欣賞的地方就是強硬而刻板的表述方式,今後的對台工作中,不妨轉換一下思維,借用民主社會模式下民眾對理性與柔性訴求的向往,將統一大業適當地以悲情化語言傾訴——其實,這也就是陳水扁和民進黨的起家與成功之道——讓台灣民眾感受到大陸的統一本懷。這樣,他們接受統一的比率應該會大大增強。
同時,在對台的交流中,我們要放下身段,坦誠地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不要擺譜、耍滑,讓人有不誠實的感覺;不要有強勢的語言、過激的行為,讓人有恃強淩弱的感覺。
第三,要爭取台灣普通民眾的支持與認同。現在大陸對台的工作,多數注意力集中在一些台商或個別社會精英人物。其實,台商由於利益問題,固然多數不支持台獨,可是由於生意與事業的繁忙,他們在台灣大選中的投票率並不是很高。就社會精英人物而言,目前贊成統一的多是1949年之後來台的那一代人,而且普遍年事已高。將全部力量集中於這些人身上,不是沒有作用,而是效率太低。普通的台灣民眾,雖然就個體而言,沒有什么大影響力,可是由於數量上占多數,總體投票率大得多。若忽視了這部分人的存在,就忽視了台灣。若失去了他們,也就失去了台灣。
所以,今後的對台工作中,應該重視普通民眾的爭取與感化工作,他們才是改變台灣社會的主力所在。
總而言之,大陸、台灣之間的隔膜與不信任,是個令人憂心的現狀。改變這一現狀,事關兩岸人民的和平與發展大業。台灣並不具備真正獨立的因素,可是因有長期負面宣傳的惡劣影響,我們也絕對不能對台獨勢力掉以輕心。百年分離易,一朝聚合難。身為中華兒女,每一個人都應該有民族的危機意識,須知時不待我,統一大業不能放松。就解決而言,我們應該增強兩岸的民間交流,轉換思維,更新方式,努力爭取台灣普通民眾的支持與認同。而且,具體的落實中,更要細致、耐心、認真、誠懇。
佛門講有願必成,我願中華民族早日完成整合工作,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