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4日星期五
在法鼓山生活的日子裏,只要天不下雨,吃過飯我都會去散步。而每次出去散步,我最喜歡的就是法鼓山的路。
法鼓山的建築分布於幾座一二百米的山頭,山雖不高,卻造成了建築海拔高度各不相同。而將這分散的建築物聯結在一起,靠的就是修路。
由於聖嚴長老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旨命建設時不能破壞山體,於是法鼓山的路也就隨著山勢與地形的差異而呈現出不同的身姿。
它們或蜿蜒曲折,或一馬平川;或緩緩升高,或突出角度;或青石古樸,或柏油新鋪;或綠遮翠掩,或仰可視天;或狹若雄關,或闊而寬坦;或拾階而上,或開車直穿;或錯落有致,或迭相交絡。就這樣,形成了法鼓山獨特的一道風景線。
我常常獨自一人或跋山而上,或涉溪逐流;晴觀藍天白雲,雨睹人天隱沒;看綠樹青山,聽溪水汩汩;偶有白鷺低俯,時有鳥雀鳴樹,美麗的風景與匠心的人文景致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每每人在路上走,神在天地遊,那種感覺之妙,似乎難以用語言描述!
法鼓山的路,就如佛法之路——道雖不二,可是路有多途;路雖多途,可是殊途同歸;歸路一致,可是景色各別。無論哪一個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歸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