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法鼓山故事 聖嚴法師著

法鼓山故事 聖嚴法師著

佛像篇 慈悲的海洋 - 獨一無二的大殿三佛

[日期:2010-07-24]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獨一無二的大殿三佛
  
  在確定以林聰惠大師雕刻的石雕玉佛坐鎮禪堂以後,我們對於大殿佛像的選擇,轉而考量銅塑材質。主要是考量銅的堅固性。石雕雖然也堅實、穩固,可是一旦傾倒,很可能就損壞、斷裂;銅鑄佛像只要不蓄意以烈焰熔解,則可保存數千年之久。我們看到許多夏商時期的銅器和中國大陸文革前的銅鑄佛像至今仍保存完好,便是最佳例證。
  
  銅鑄佛像專案小組,仍是由施建昌菩薩負責,果懋法師協助配合。施建昌菩薩遍訪台灣、大陸、香港和日本,主要是進行鑄銅工廠的訪查,因而發現多數雕塑師本身並不會鑄銅。
  
  現在法鼓山大殿的三尊佛像是非常莊嚴而獨具特色的;能有這樣的莊嚴、圓滿的塑像,乃是經過幾個階段的工程接力而成。先是由雕塑家謝毓文居士製成泥塑初胚,然後翻製成玻璃纖維;再交給焊唐鑄造公司鑄像,最後交由聖光鑄造廠進行佛像表面的特殊處理,才大功告成。
  
  一開始我就強調,法鼓山的大殿佛像要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一方面要展現中國隋唐時期恢弘的佛像風格,同時也要兼融當代台灣的本地特色。在這過程之中,我們蒐集許多資料,並曾一度以河南省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巨佛為參考,可是雕塑出來的作品我都不滿意。就在那時期,我們正準備把一尊大陸山東省四門塔的阿閦佛頭送回山東,讓我有了靈感!阿閦佛石像的線條非常單純,祂的面容五官十分端嚴、令人一看歡喜也讚歎,就像佛經所形容:「目不暫捨」,不捨得把目光移走。因此,我就想到以阿閦佛作為法鼓山大殿佛像的模本,甚至身形與衣褶,也都一併參考,由此呈現我們所希望的「本來面目」原則:造型是質樸的,氣勢乃是大方的。而我們以阿閦佛為藍本的想法,陳清香教授也贊成的。
  

  

  法鼓山即景觀修(三)
  
  在確定參考藍本之後,雕塑家謝毓文居士便依我們的要求,陸續完成了大殿三尊佛像。這三尊佛像,分別是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和藥師佛。在造像上具有兩大特色。其一是端坐於方型須彌座上。一般佛像的底座都是蓮花台,山東四門塔的四尊古佛則坐於須彌座上,而且是長方形的須彌座,並非一般常見的圓形須彌座。法鼓山大殿佛像的須彌座乃是正方造型。
  
  其次,三尊佛像的須彌座四周皆刻作浮雕,題材全是台灣本地原生受保育的動植物種,共有十二幅。這十二幅生態圖,每一幅都像是山水畫,畫裡有游魚、爬蟲、飛鳥,還有台灣獨有的台灣藍鵲、梅花鹿、帝雉、羌等等,每一幅都栩栩如生,極具有藝術欣賞價值。我真是為我們作畫雕刻的藝術家謝毓文居士讚歎,他實在表達得太好了。
  
  這樣一來,法鼓山大殿佛像的特色就很清晰了,我們有自己的獨創性。現在有人也想參考仿造我們的大殿三佛;我說不行,這是法鼓山的專利,我們有版權的。
  
  法鼓山大殿佛像的另一特色是:佛像裡的藏寶。這三尊佛像在安座之前,我們特別在台北安和分院舉辦一場「法鼓山佛像安座裝藏鈔經展」,邀請書法名家、書法愛好者,以及平素有鈔經習慣的信眾,各自鈔寫與自己相應的大乘佛經,共收有七十七卷;然後將所有鈔經本,一卷一卷、一組一組封箱收入三尊大佛的佛身裡,即成佛像藏寶。此外,佛像裡也放置了七件珍寶,又是另一特色。
  
  這三尊佛像,佛身皆有二百三十五公分高,須彌座一百三十五公分,總高度是三‧七公尺,各重二‧五噸。山上尚有一尊阿彌陀佛像,越南白玉石雕,四公尺高,重七噸,供於蓮生堂。也是由我發想,魏永賢菩薩設計;由魏菩薩和向光華、鄧善琪二位居士合力雕塑完成。

  

  

【書籍目錄】
第1頁:楔子 第2頁:土地篇 觀音菩薩道場 - 來法鼓山觀音道場,參北台灣第一聖地
第3頁:土地篇 觀音菩薩道場 - 現成的一塊地等著我們 第4頁:土地篇 觀音菩薩道場 - 補「天窗」煞費周章
第5頁:土地篇 觀音菩薩道場 - 走自己的路 第6頁:建築篇 本來面目 - 法鼓山建築的一些想法
第7頁:建築篇 本來面目 - 大好氣勢 第8頁:建築篇 本來面目 - 忽然眼前一亮
第9頁:建築篇 本來面目 - 建築師的承擔與挑戰 第10頁:建築篇 本來面目 - 一個堅持
第11頁:佛像篇 慈悲的海洋 - 選擇佛像先考慮材質 第12頁:佛像篇 慈悲的海洋 - 獨一無二的大殿三佛
第13頁:佛像篇 慈悲的海洋 - 慈悲觀音和藥師古佛 第14頁:景觀篇 深心隨喜 - 如地涌出的建築群
第15頁:景觀篇 深心隨喜 - 法華鐘鳴,靈山勝會 第16頁:景觀篇 深心隨喜 - 三個三門
第17頁:步道篇 走進人間淨土 - 走觀音大道,溯法印與曹源 第18頁:步道篇 走進人間淨土 - 步道、溪流與公園
第19頁:步道篇 走進人間淨土 - 山神廟增修一二記事 第20頁:修學篇 山居生活 - 菩薩上山來
第21頁:修學篇 山居生活 - 我講的一堂課:「高僧行誼」 第22頁:修學篇 山居生活 - 山的迴響
第23頁:農禪篇 飲水思源 - 從一塊菜圃開始 第24頁:農禪篇 飲水思源 - 農禪寺成為台北市歷史建築
第25頁:農禪篇 飲水思源 - 法鼓落成,農禪增建,雲來不思議 第26頁:附錄 - 法鼓歌曲輯
第27頁:附錄 -- 禮讚法鼓山 詩文/鄭石岩 第28頁:附錄 - 編輯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