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未上五祖山,去到三祖寺
按照道理,訪問了四祖寺,就應該去拜訪五祖寺的。因為五祖弘忍(六○一-六七四年)在雙峰山親近四祖道信,大概有三十年的時間,道信去世之後,他就在雙峰山之東的憑茂山,建立了五祖寺。這也是一個大僧團,甚至超過了四祖的道場。根據《傳法寶記》的記載說:
既受付囑,令望所歸,裾屨湊門,日增其倍。(二)十餘年間,道俗受學者,天下十八九,自東夏禪匠傳化,乃莫之過。
例如六祖惠能和神秀呈偈顯悟境高下的故事,就發生在五祖寺;六祖得法之後,便連夜逃往嶺南的故事,也是發生在那裡。
五祖寺的憑茂山,海拔八百多公尺。最盛的時期,有僧侶一千三百多人。當然它也是經過歷代的興廢滄桑,最後一次是在清朝咸豐四年(一八五四年),和四祖
寺一樣,毀於太平天國之亂。從一九八六年開始,漸漸修復,根據資料所知,現有大雄寶殿、五祖真身殿、五祖生母殿,觀音殿、毗盧殿、祖堂、天王殿、六祖殿、
地藏殿、禪堂、客堂、齋堂、方丈室、長春庵、鐘鼓樓等。
▲三祖寺。
現任方丈見忍法師,一九六六年出生於湖北天門市,一九九○年在武漢歸元寺出家,一九九四年到五祖寺擔任監院,經過他的整頓,目前該寺已是全國聞名。我們這趟無緣前往,記其大概,以資誌念。
我們這一天在四祖寺分兩批過堂,用了午餐,即登車前往安徽的潛山縣。目的地是位於天柱山風景區的三祖僧璨大師道場,名為「乾元禪寺」。經過兩個多小時
的車程,首先到了潛山縣縣城的市區,我們整個車隊通過的路線,幾乎每個街口都有兩位交通警察在管制交通,以及照應我們的安全。不久,天柱山的大三門已出現
眼前,上面懸掛著歡迎我們蒞臨的長幅紅布條,我們以為應該快到三祖寺了,結果還要車行將近二十分鐘,才真正的抵達三祖寺。乾元禪寺的現任方丈是九華山佛學
院院長藏學法師,今年三十三歲。為了歡迎我們,九華山佛學院的三十多位學僧,還特別坐了三個多小時的車子前來此地。
三祖寺位在天柱山的山麓,是在一個拔地而起的小山峰上,依山而建,幾乎沒有腹地平台。我們從三門被迎請進入寺內,先到了三門殿,然後就登上了陡直的石
階。我們為了之後還要趕到合肥乘飛機前往福州,時間有限,所以在該寺只有三十分鐘可以逗留,以至於這批年輕的法師把我連拖帶拉,帶上了該寺最高處-祖師殿
前的廣場。因為爬坡太陡且急,幾乎把我累得暈倒了,後來藏學法師想到一個辦法,讓我坐在椅子上,由三位二十多歲、個兒高、力氣大的學僧,把我抬了上去,使
我感到滿狼狽的。我一向不怕步行也不懼登高,此時就是拼不過年輕人,因此我向這位方丈講,以後接待像我這樣年齡的老人家,最好不要這般急。
▲由於爬坡過陡,三祖寺學僧合力抬作者上山。
其實他也是無辜的,要說抱歉的應該是我,因為他們為了我們的來到,已經準備很久了。該寺的僧俗四眾以及地方官員,同心協力以最隆重的禮節接待我們。譬
如說,除了天柱山大門的那幅歡迎紅布條之外,在三祖寺還有三幅歡迎的紅布條,分別懸掛在三門殿、大雄寶殿、祖師殿前,其他道場是沒有如此多的。他們也準備
了好多的禮品送給我們團員,最足以紀念的是一把精美的摺扇,扇面是藏學法師的題字。這位法師雖然年輕,可是在我一九九六年訪問九華山時,他就已在佛學院擔
任教務的工作,所以非常的優秀,對我也極其恭敬。
當我被抬到祖師殿的塔院門前時,有一位年輕的比丘,非常安詳恭敬的站在門邊迎接,海青的衣擺在風中輕微的飄動,而他全身上下,倒像是一尊塑像,或者像是入了定的樣子。這個畫面讓我感到滿心歡喜,在三祖寺竟有這麼威儀的年輕比丘。
我們到了後山的祖師殿前,雖然已經沒有時間,除了還是請我開示外,藏學法師和潛山縣的縣長韓冰先生,也分別致詞,表示歡迎。好在另外有一條汽車道路,
可以從三門繞道到祖師殿,所以當我們離開之時,就不需再沿舊路拾階而下了。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從前三門進去呢?理由很簡單,去三祖寺攬勝進香,當然要一
個殿一個殿的走上去。如果不是為了趕時間,能夠從從容容在該寺瀏覽半天,那實在是一個非常幽靜而莊嚴的佛門勝境。
據說三祖寺始建於梁武帝時代,開山祖師是當時的一位神異僧寶志禪師(四一八-五一四年)。到了隋代,三祖僧璨禪師來到此處,將它發展成一個禪院。有關
僧璨的歷史記載,資料不多,連《續高僧傳》也未記錄,不過卻在《隋書》卷五十七等處,見到了一些蛛絲馬跡,說他在隋文帝開皇十二年(五九二年)度了沙彌道
信之後,就去了廣州惠州府的羅浮山,接著又轉到公山,最後圓寂於隋煬帝大業二年(六○六年),歸葬於現在三祖寺的後山。到了唐玄宗天寶四年(七四五年),
舒州別駕李常素仰三祖宗風,取三祖真身火化,得舍利三百顆,並為之建塔。唐肅宗時代(七五六-七六一年)敕該寺名為「乾元禪寺」。唐代宗大曆三年(七六八
年),朝廷諡號為「覺寂塔」,現把這座塔的歷史碑文抄錄如下:
覺寂塔在山谷寺(亦名三祖寺)內,通稱三祖寺塔。唐天寶乙酉年(公元七四五年)舒州別駕前河南少尹李常經始建,丙戌中成(公元七四六年),唐大歷三年
(公元七六八年)夏四月,揚州牧御史大夫張延嘗,奏請朝廷得冊,號塔曰覺寂塔。唐武宗會昌間滅佛法,塔毀。唐宣宗大中初,塔復制。明嘉靖癸丑年(公元一五
五三年)塔院僧了瑩,募緣重修,至庚申年(公元一五六○年)乃獲落成。明萬曆戊子年(公元一五八八年)十月,又修理了塔頂。現在的塔,塔剎是宋乾道八年四
月以生鐵鑄成。塔體為重修時以磚石砌成。該塔五層八方,塔頂八向繫鈴。風動鈴響,其聲悅耳。斗栱布局嚴謹,塔壁鏤有佛像。各層外有磚砌環衛,內有台階可
登。外旋中空,出入相制。一九八一年九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儘管三祖的事蹟我們知道得不多,但是這座三祖寺內,倒有不少古蹟和歷代名人的題刻。例如「三祖山摩崖石刻」,現在還存有十一幅,其中有宋朝的黃庭堅、
明朝的御史大夫李元陽等手跡;還有「山谷流泉摩岩石刻」;因為三祖寺又名山谷寺,現存題刻三百餘幅,包括唐朝的李翱、李德修,宋朝的蘇東坡、黃庭堅等,其
中內容直接涉及三祖寺的共有六幅。
▲覺寂塔。
歷代曾任三祖寺住持的禪師並留有記錄者有十多人,在一九八一年以後,先後擔任三祖寺方丈的,則有覺開、恆願、寬康、宏行,直到現在的藏學。從一九八七
年至一九九七年的十年之間,該寺先後修復和重建的殿堂,從大門開始的中軸線上,有三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三祖洞、寶宮殿、塔院門、無樑千佛殿、覺寂
塔、祖師殿和藏經樓;在中軸線的兩旁,有東西寮房、五觀堂、法堂、尊客堂、無相門、海會堂等建築群,總建築面積七千多平方公尺,耗資一千一百多萬元人民
幣。現在寺內除了有一尊重達十噸的漢白玉釋迦佛像之外,另有各重一噸的漢白玉迦葉像、阿難像,還有銅鑄的釋迦太子像,以及千手觀音、彌勒、韋馱、達摩、慧
可、僧璨、寶誌等像,各重約三百公斤到五百公斤;此外歷代住持的墓塔二十九座,碑刻十七塊,藏經樓藏有「龍藏」二部。可見今天的三祖寺在大陸安徽省來講,
已是甚具規模且有代表性的一座古剎。
我在三祖寺感受最深的,是因為《景德傳燈錄》卷三○中的三祖僧璨大師〈信心銘〉,是我在美國早期指導禪修時的講本,我幾乎已能夠背得出來。在我講出之
前,已經有人把〈信心銘〉翻成了英文,文字相當優美,只有若干處會錯了意。於是我就參考那篇英文譯稿,重新對照原文,邊講邊譯,使我受益良多。後來有一位
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把我英語翻譯的錄音稿整理編輯成書,書名為FaithinMind,出版之後,又被許多國家翻成不同的文字,出版發行。其中包括義大
利文、德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荷蘭文、芬蘭文、波蘭文等,這都是我的意外收穫,也成了我英文講錄中的代表作。所以我來到三祖寺,除了瞻仰,就是感
恩,雖然近代有的學者考證,認為〈信心銘〉不是出於三祖僧璨之手,而是四祖道信的另一傳法弟子牛頭法融所作(見於印順法師的《中國禪宗史》一一四頁及一一
五頁)。但是無論如何,這是三祖僧璨大師住過的,可以體驗一下當初三祖修行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