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五百菩薩走江湖 聖嚴法師著

五百菩薩走江湖 聖嚴法師著

一八、百丈山的百丈禪寺

[日期:2010-07-23]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一八、百丈山的百丈禪寺
  
  我們離開洞山後,接著就前往奉新縣的百丈山。車子在崇山峻嶺中盤旋前進,兩旁多半是峽谷,山上幾乎都是茂密修長的毛竹林,遠遠看幾乎和森林的林相差不 多。竹桿不但可以做建築材料,也可以做各種竹器。像這樣滿山竹林的景象,也只有在江西南昌附近的幾個縣份才可以看到,所以竹子是當地的特產和名產。山谷間 有的是種稻米,多半已經收割。一路上由於我們的車隊弄得塵土飛揚,偶爾在山上看到一些伐竹的農民,躲在路邊,摀著鼻子,瞇著眼睛看我們,讓我覺得非常罪 過。
  
  經過三個小時的車程,待我們抵達海拔六百公尺高的百丈山時,太陽已快下山,在夕照中看到寺後有一座山峰,那就是禪宗史上所稱「百丈獨坐大雄峰」的大雄 山了。實際上百丈禪寺是座落於群峰圍繞的一個山頂盆地邊緣。這個盆地,被四方的山巒環抱,就像是在一朵盛開著的蓮花中心,是平整的蓮台,真是世外桃源、人 間仙境、佛國淨土。
  
  每每閱讀禪宗史傳,看到百丈大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家風,心中就非常嚮往。由於在《百丈清規》之中,下田工作叫做「普請」,後來稱做「出 坡」,因此想像百丈山的寺廟,一定是建在山坡上,農田也該是山坡地了。現在身歷其境之後,才知道寺院建於山坡下,而寺前是一大片盆地,盆底則是像鏡面一樣 平坦寧靜的稻田,因此它不像是兜底鍋式的盆地,而是像平底鍋式的盆地,百分之百跟俗世塵囂隔絕了。所以不僅當時許多出家人都願意到百丈山去求道,就是歷代 的文人雅士,如柳公權、柳宗元、羅隱、蘇軾、黃庭堅、袁陟、蔡國珍、張致遠、李士奇、陰鏜、況思文等,也都非常喜歡百丈山,而留下了不少描寫百丈山的詩 篇。
  
  百丈禪寺創建於唐代宗大曆年間(七六六-七七九年),百丈懷海大師是在馬祖道一圓寂之後,唐德宗貞元四年(七八八年)離開石門山的寶峰寺,來到大雄 山。由於此山的巖巒高峻、山勢壯麗,所以又稱為百丈山。他在此處住了二十六年,開創了百丈的農田家風和制定了百丈清規。直到現在,我的先師東初老人在台灣 所建一個五十坪大的農舍,就稱為「農禪寺」,我也一直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與弟子們共相勉勵。
  
  我們進入百丈山,是由七十高齡的現任方丈達慈長老接待。他是湖南省岳陽市人,現在是江西省奉新縣政協委員和該縣佛教協會會長。他告訴我,在台灣台中創 建慈善寺的振光法師是他的胞兄。他到百丈山已有七年,最近為了到山下搬運修建道場的材料,發生車禍受了傷,心臟也有了問題,每天靠著日本製造的「救心」藥 丸來治療。我在五十歲左右,也曾經用過「救心」一段時間,因為疲勞過度,心律不整,常會有心悸的現象,後來斷了藥,又漸漸好了。所以「救心」是不是能夠徹 底治病,我還是不大清楚。
  
  這位老和尚雖然看來已經相當老邁,但是非常的發心,把三十多年沒有僧人住持的一座千年古剎,從荒蕪中重建起來。但那也是由於當地政府的支持,並在宗教 局和統戰部的大力協助之下,把原來住在寺裡的居民遷走,撥還了寺院的土地,同時還協助建材的供應,並且計畫要在五年內,將上富到西塔公路的路面舖上瀝青, 直通到百丈山。
  
  目前已經建成的房子,有大殿、法堂、玉佛殿、三聖殿、伽藍殿、以及若干的僧寮,看起來都很簡樸。在百丈大師的時代,曾經有上千人都是自耕自食的,不過 已可夠三十眾的道糧。目前該寺的常住僧眾只有六人,而現在寺前的稻田收歸寺內耕作的,尚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面對著一片平坦的稻田,在秋天的夕照下,稻穗都 像是串串的金珠,低垂著頭,閃閃發光,也隱約從微風之中,聞到一股股稻穀的香味,大概這就是百丈山的農禪風味吧!
  
  我們進入大殿,上香禮佛之後,就請達慈方丈給我們開示,然後到客堂互送禮品。他送我許多百丈茶跟大家結緣,那是他們山上自產自製的,又送我一幅是他親 筆寫的四個字-「不昧因果」。但是他忘了上下落款,當場揮毫之後,就拿了印章來蓋,我看他的手有些顫抖,視力好像也不太清楚,所以自告奮勇,代替他蓋章。 為了希望不要出差錯,確認印章的上下記號好幾次,覺得已有十足把握,蓋完之後,才發現還是把印章蓋橫了,引起旁觀者們一陣大笑。
  
  我在百丈山,真是所謂的橫行霸道,想來實在不好意思。但是那幅字我還是很珍惜,因為它是從「百丈野狐禪」的公案而來的,其中頗有禪機。究竟是他把我當 成野狐呢?還是他自認是野狐?至少我們兩個都不是百丈。由於未得解脫而認為不落因果,所以才五百世墮野狐身,好在現在已知道不昧因果了,就能脫離野狐身。
  

  

  ▲百丈禪寺達慈長老現場手書「不昧因果」四字。
  
  若能超越這兩重執著的,才是真解脫。所以百丈的弟子黃檗希運就問百丈:「迦葉佛時代有一個人只是錯落一句,即墮五百生的野狐身,假如一句不錯,該如何 呢?」百丈懷海說:「走向前來!我對你說。」希運隨即走向前,打百丈懷海一掌,懷海忽然拍手大笑說:「我以為胡人才長紅鬍子,這裡就有一位紅鬍子!」這也 就是說,不落因果、不昧因果,是因人而異,若執任何一邊,就不是懂佛法的「紅鬍子」了。
  
  因果是有的,從凡至聖,從眾生到成佛,都有因果,但是實相無相、實性無性,就是空相,就是空性,哪還用得著講落不落因果呢?然而「豎窮三際時,橫遍十方界」,無一時不是,無一處不是,也無一物即是,這才是真正無相離執的禪法。
  
  本來我也很想去造訪一下後山野狐居住過的山洞,想探一探是否尚在那裡,但由於時間不夠,所以沒有問、也沒有去。據我瞭解,當時的後山,實際上就是百丈 禪寺後面的山坡,絕對不是翻過百丈峰的另一面。因為大雄山實在不止一百丈高,乃至超過十個、一百個百丈高,要翻過山頭,不怎麼容易。
  

  

  ▲百丈禪寺的三門樸實無華。
  
  接著達慈長老帶我去參觀他們的藏經樓,雖然已經有了櫃子,但還沒請到藏經。我當下就許了一個願,發願贈送百丈祖庭一套《大正新修大藏經》,相信將來在那裡會有人用得到。
  
  百丈禪寺的建築物,有些是用木料,有些則是用江西本地產的毛竹,看起來相當簡陋。如果以台灣現在的標準來說,應該只算是一種臨時性的草寮。它沒有琉璃 瓦,沒有飛簷,沒有宮殿型的雕樑畫棟。如果不是有一部分牆壁漆上了黃色,以及有幾根柱子和木門漆上了紅色,根本就像是山村裡的平房和民居。
  
  百丈山初名「鄉導庵」,懷海入住之後,就把此山更名為「百丈」,也用「百丈」為此寺命名,一直沿用迄今。百丈懷海大師是唐憲宗元和九年(八一四年), 以九十五歲高齡,圓寂於百丈山,也葬身於大雄峰下百丈寺的西側,名為「大寶勝輪」塔院。唐穆宗長慶元年(八二一年),贈諡懷海為「大智禪師」。因為這座塔 院的位置,在距離寺院一公里之外的地方,而當日天色已晚,我們雖然很想前往,但未能如願,感到相當的遺憾。因為我在南嶽未禮拜懷讓大師的塔,在百丈又未能 禮拜懷海大師的塔,在歸程中,覺得自己障重福薄,悲從中來,偷偷的流了一陣眼淚。
  
  百丈寺從唐朝開始,經過不知幾番的興廢,寺基也有幾度的遷移。在北宋元豐年間(一○七八-一○八五年)該寺首度重建,由張無盡撰碑記。明太祖洪武年間 (一三六八-一三九八年)是該寺規模最大的時代,附近的禪寺林立,有「三寺五廟四十八庵」之說。後又在清朝康熙年間重建,雍正十二年(一七三四年)再由皇 帝撥款,頒圖改建,寺宇極為壯觀。寺後尚有凌雲亭和師表閣的遺蹟,據說是明朝的建築。現在寺內留下的古文物,只有師表閣的兩張椅子,陳列於該寺的客廳。它 就像一般民舍的家具,是那種有著靠背的太師椅,在這兩張椅子靠背的正中央部分,分別浮雕了「師」、「表」兩個字,材料好像是柚木的,可以看出已是久經風霜 了。達慈方丈和尚讓我試坐了一下,覺得非常堅固結實,這可能是該寺除了百丈塔之外,僅有的兩件古文物了。
  

  

  ▲百丈禪寺的兩張古代太師椅。
  
  在中國禪宗史上,馬祖道一門下開悟的人很多,各自弘化一方的弟子也不少,但對於後代禪宗制度的建立和修行生活的規範,成為漢傳佛教最大特色的,應該是 從百丈懷海開始。馬祖之所以成為洪州宗的開創者,也和百丈有密切的關係,因為現在的奉新,距離當時的洪州(現在的南昌)不遠,懷海就是從馬祖的石門山來到 百丈山,因此後人便把馬祖、百丈一系,黃檗希運、趙州從諗、臨濟義玄等,統稱為江西洪州宗。馬祖原籍四川漢州,百丈出生於福州長樂,雖然師徒二人,都不是 江西人,可是都在江西的洪州開花結果。馬祖的弟子之中,雖有西堂智藏、南泉普願等聲動宇內的大龍象,特別是南泉普願的禪風對後代影響深遠。可是百丈懷海最 能體會中國社會環境和漢文化的特色,他知道如果還不能夠積極的把佛教變成本土化、實用化、制度化,以及自給自足、自食其力的農禪化,佛教要想在中國的大環 境中立於永久不敗之地,是相當的困難。
  
  在此之前,佛教是靠朝廷保護的,也是靠信眾布施支援的,這有點像許多大乘經中,釋迦牟尼佛都勉勵王臣護法。還有在《阿含部》和《律部》中,鼓勵信眾布 施供養,護持三寶,這對處身於中國社會的佛教來講,是不夠穩定也不夠安全的。因此,百丈懷海參照了大、小二乘經律,在不違背大、小乘戒律精神的原則下,建 立了百丈清規的叢林制度。不過這一部原始的《百丈清規》,在宋代就已失傳,後人只能從古代留下的一些零星文字紀錄中,得到一些訊息。歸納起來,大概有四個 重點:(1)為了方便禪者的修行生活,要從傳統的寺院之外,另立禪居,使得禪僧有了自己獨立的寺院。(2)在禪居內,立長老、樹法堂,不立佛殿,不設個別 的僧寮,大眾朝夕參聚,形成一套禪修生活的規制,全體僧眾盡入僧堂,以夏次先後設長連床,施椸架,掛搭衣單道具,使人一目了然,私人不容有多餘的物 品。(3)設施「普請法」的出坡制度,不論尊卑上下,年齡大小,一律要隨眾勞動,懇荒掘土,蒔秧、種菜、栽竹、鋸樹、劈柴、擔水、燒瓦、運磚、製工具、造 房舍,樣樣都由僧眾自己動手。(4)規章制度獎懲嚴明,確實做到尊卑有序,立法防姦,勤勞節儉,禪教不二,平時注重人格教育,要求做到不污清眾,不毀僧 形,不擾公門,不涉俗務,形成一個清淨、精進的禪林;除了自給自足,還有餘力周濟來客和近鄰。

  

  ▲百丈禪寺的齋堂。
  
  因此,當唐武宗會昌五年(八四六年)的滅佛運動進行得如火如荼時,江西的百丈山卻毫髮無損,免了一劫。由於這個例子,也喚醒了全中國的佛教徒們,而且 有了一個共同的認知和警覺,那就是必須接受《百丈清規》來建立叢林制度,佛教才能自保,且能弘傳天下。所以直到今天,凡是漢傳佛教的寺院,除了極少數的幾 處之外,普遍都屬於禪宗的法脈,這也就是佛教徹底漢化的結果。雖然今天的南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之中,還有一些人,不願意承認我們漢傳佛教的比丘、比丘尼身 分,可是我們如果也學他們的話,漢傳佛教老早就滅亡了。而且我也相信,像這種開創性和適應性的禪林生活,正是未來世界佛教的一種基本條件。如果還是堅持著 釋迦牟尼佛時代的戒律條文,一成不變,等於自陷僵局,自走末路了。
  
  另外,我們從百丈大師的遺風之中,還可以看到另外一項漢傳佛教的特色,那就是著重平常的勞動生活。人人必須白天工作,早晚聞法、參禪、課誦,那就是中 國禪者的生活型態。不像有些地區的僧侶們,一邊專門依賴信徒的布施來生活,一邊則認為唯有打坐、禮拜、念佛、讀誦、唱誦、持咒,乃至各別枯守山間洞穴等, 才算是修行;又有甚者,以神祕經驗和神異能力,來做為自我成就和向信眾炫耀的工夫。站在中國禪宗的立場,特別是以百丈的家風而言,那種修行型態,都是不被 鼓勵的,甚至會被斥為「鬼家活計」。
  
  佛教在農業社會的中國,必須日出而作、日沒而息,朝夕課誦禪講,自食其力,方不致被人看成坐享其成的寄生份子。中國佛教史上屢次的滅佛運動,固然有其 宗教及政治的因素,僧尼人數過多而影響了國家的生產力,也是原因之一。故在農業社會,出家人宜過農禪制的生活,到了今日工商業的現代社會,若非提倡工禪制 的叢林生活,也應該以各種方式從事於社會的服務事業。今天大陸的寺院,主要收入是靠遊客的門票和香客的燈油錢,也有若干的寺院是靠打水陸、做佛事、超度、 消災等經懺佛事維持門庭,恐怕不是長久之計。
  
  最好的辦法,應該是用佛法來幫助社會大眾,改善生活品質,譬如說,普遍推廣禪修觀念,指導禪修方法,用於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幫助社會大眾安心、安 身、安家、安業。也就是活用佛法,從事各項教育與關懷工作,這也就是我們法鼓山現在正在推動的「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大教育。以這三種教育 工作,來達成淨化社會、淨化人心的目的,便是自利利人的菩薩行。這對於未來的世界社會,不但是需要,而且能使佛教具備永遠生存和推廣的最佳條件。這也就是 釋迦牟尼佛曾經對一位農夫說過的話:「農夫耕田所以有飯吃,而佛是在耕耘眾生的心田,處處以佛法利益眾生,所以也應該有飯吃。」
  
  否則的話,如果長期只接受信眾們的供養,以此來維持出家人的修道生活,不要說在未來的社會中有困難,就是在今天西方的歐美地區,要出家人維持像南傳上 座部型態的生活方式,也已經不可能了。因此,有不少西方人士,在東方人的寺院裡出了家,回到西方社會中,就需要還俗找工作,要不然便沒有他們的生活條件和 生存空間了。
  
  最糟糕的是,今天尚有許多東方的修行人,都還留戀著、懷念著、嚮往著,古代東方的城市佛教和山林佛教的生活方式。縱然在目前的東方社會中,還可以勉強 找到若干信眾的布施供養,而獲得棲身之處;可是一旦到了西方工商業社會,若非依附東方來的僑民生存,這種東方式的生活型態,就變得很困難了。所以各種宗派 的東方宗教,到了西方社會,都需要採用社區(Community)的型式來經營,必須和當地的社會群眾結合;即使是住在山區中的修行人,也必須以工作來和 世俗社會維持一定程度的互助互動,以獲得經濟上的所需。
  
  所以我到百丈山,雖僅兩個小時,百丈大師的清規及農禪制度,卻使我有很多的想法和感慨,也給了我重大的啟示和信心,他早已為我們指出了未來世界的遠景。
  
  當我們離開百丈山時,天色已經朦朧,已是上燈時分,就好像時代正在交替更移,舊的過去,新的會來。百丈山從懷海開始,一千兩百年以來,興興廢廢已不知 多少次了,雖然未曾被毀於唐武宗的會昌法難,卻也曾因水火盜賊以及朝廷政策等因素而或興或廢,再加上法門缺少龍象人才之際,道場就會遭到天災、人禍的破 滅。譬如在清朝咸豐六年(一八五六年)到十一年(一八六一年)的前後五年之間,就遭到太平天國的石達開及李秀成兩度毀損。到一九四九年,新政府建國之後, 百丈寺就僅剩下大雄寶殿和右側的兩棟寮房了。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間,又遭一次徹底的破壞,而只剩下佛像和菩薩像的兩個基座。現在我們又能夠看到百丈祖庭的恢 復,真是百感交集,但願今後的漢傳佛教,能夠走出一條千秋萬世、常住不滅的路來。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一、籌備了三年
第3頁:二、出發前的叮嚀 第4頁:三、抵達廣州市
第5頁:四、六祖落髮的光孝寺 第6頁:五、韶關曹溪的南華禪寺
第7頁:六、乳源雲門山的大覺禪寺 第8頁:七、壽比南山的祝聖寺
第9頁:八、南嶽名享中日兩國 第10頁:九、懷讓磨鏡台‧石頭南台寺
第11頁:一○、天台及禪宗的祖庭福嚴寺 第12頁:一一、長沙市的麓山寺
第13頁:一二、豪華的神農大酒店 第14頁:一三、瀏陽大瑤的石霜寺
第15頁:一四、青原山的淨居寺 第16頁:一五、洪州宗的本道場佑民寺
第17頁:一六、佑民寺的制度規約 第18頁:一七、洞山的普利禪寺
第19頁:一八、百丈山的百丈禪寺 第20頁:一九、馬祖的道場寶峰禪寺
第21頁:二○、雲居山的真如禪寺 第22頁:二一、九江市區的能仁寺
第23頁:二二、江西廬山的大林寺 第24頁:二三、蓮宗初祖的東林寺
第25頁:二四、慧遠塔院‧西林寺 第26頁:二五、禪宗四祖的正覺禪寺
第27頁:二六、未上五祖山,去到三祖寺 第28頁:二七、從合肥到福州
第29頁:二八、福清市黃檗山的萬福寺 第30頁:二九、福州怡山的西禪寺
第31頁:三○、接見貴賓、記者與關懷團員 第32頁:三一、閩侯雪峰山的崇聖禪寺
第33頁:三二、石鼓山的湧泉寺 第34頁:三三、莆田南山的廣化寺
第35頁:三四、泉州的開元寺 第36頁:三五、圓緣晚會
第37頁:三六、廈門的南普陀寺 第38頁:【附錄一】參訪路線圖
第39頁:【附錄二】禪宗祖庭系統表 第40頁:【附錄三】近代諸位大師相關道場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3)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3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5-3-20 13:27:03
太有回憶了!
第 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2-12-28 17:23:05
汗,黄檗和香椿真的不是同一个东西:香椿:无患子目楝科香椿属香椿种;黄檗:芸香科,黄檗属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1-8-3 23:31:23
哈哈,在被洞山普利寺监院后,今天又被已寂之大德秘书长。我不知道当说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