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訪新加坡的因緣
新加坡的土地面積大概跟台灣的大台北地區相等,人口三百多萬,比我十七年前去時增加了幾十萬人,目前還在用兩種方式增加他們的人口:一是鼓勵生育,如果有三胎以上,國家會給予相當優厚的福利補助。二是接受台灣或中國大陸年輕人的技術移民,也就是他們非常歡迎擁有高科技的年輕華人,移民到新加坡成為公民。計畫最高的人口數量是一千萬人,這跟世界其他國家提倡節制生育,並且拒絕外來移民是大不相同的。
該國的政府官員平均年齡都很輕,三十多歲當到司長、部長的很多,五十多歲就要計畫退休,所以政府充滿了青年人的活力及朝氣,辦事效率高,服務態度好,不僅有衝勁,還有高瞻遠矚的危機感。由於新加坡的鄰國都很強大,像印尼、馬來西亞,都是資源豐富,人口眾多。新加坡小國寡民,不得不奮發圖強。現在的政府雖以華人為中心,卻絕口不承認是中國人,跟台灣和大陸都保持相當密切的關係,包括經濟、政治、軍事的互動互助,但他們自稱是華人而非中國人,當地華人多半是接受以英語為主、華語為副的雙語教育。由於該國曾經是馬來西亞的一部分,所以也有馬來人及印度人,各有他們的語文及宗教。
他們的道路標示,一律使用英文,商店招牌只有舊華埠牛車水一帶才使用中文,所以走在街上,如果不看人的面孔和膚色,感覺像是西方國家一樣。市容整齊乾淨,到處都是綠油油的樹木花草。地方雖小,空間的規畫、居住的環境格局,給人的印象如同歐美地區。十七年前曾看到的原住民住宅區,以及舊華埠的髒亂,現在已經完全改觀,而且不斷跟海水爭地,面對印尼方向的海邊十七年來已增加了幾片人工的陸地,是向印尼輸入了大量的海沙,堆成了一塊又一塊的新生地。
這次我之所以不得不去新加坡,說來話長。起源有兩個:1.三年前正在新加坡經商的周鼎華和朱盛華夫婦,隨團去大陸訪問,途中勸請我去那兒做一次大型的弘化訪問。我的回答是,如果那邊有了一百位法鼓山的勸募會員時,我就去。2.兩年前我在香港弘法時,有一位年輕的比丘明義法師,到場列席聽講,他是現任新加坡佛教總會秘書長,也提出邀請我去弘法的建議。我隨口應了他一句:「因緣成熟我一定會來貴國拜訪請教。」
去(一九九八)年春天,周鼎華夫婦回台北見我時又舊話重提,而明義法師跟他的師父悟峯長老到台灣訪問,特地到法鼓山,當面邀請。再加上周鼎華夫婦已經在新加坡為法鼓山團體成立了一個佛教圖書館,為新加坡人提供法鼓山訊息,以及我們各項出版著作的借閱;他們為法鼓山勸募建設經費十分積極,雖然還沒有勸募會員的勸募活動,卻已經有了不少位榮譽董事,也積極介紹那兒的社會菁英,到台灣及美國參加禪七、佛七、受菩薩戒及出家生活體驗營等的修行活動。我為了感謝他們的熱心護法,也應該去走一趟。
原先的計畫,我堅持要由新加坡佛教總會主辦這次弘法訪問活動。結果陰錯陽差,種種的因緣,而使得此次的活動,由周鼎華夫婦結合當地的幾位信眾,承擔了下來。關於這點,對於明義法師及新加坡現任佛教會長隆根長老,我感覺相當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