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三、結夏安居
在出家生活體驗營結束之後,法鼓山體系下的出家眾,都集中到法鼓山上,進入了三個星期的「結夏安居營」。這也是我們法鼓山體系下首創的一次新活動,主要是讓我們的出家眾能夠凝聚道心、培養共識,也讓分派在各分支道場服務的常住眾,回到山上分享成長的經驗。
在佛陀時代,結夏安居是從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六日止的雨季期間,印度的道路泥濘不堪,並且蟲蟻太多,僧眾不便出外行腳托鉢,所以各自找一個地方安住下來,每半個月聚會誦戒一次,三個月終了,便是僧自恣日。
我也曾經寫過一篇短文,討論結夏安居的問題。到了近代中國,佛教界多半沒有遵行這樣的制度,因為生活方式,氣候環境與佛陀時代的印度不同,若干講究持戒的道場,還是遵行這樣的制度。就拿臺灣來說,雖有幾所道場每年結夏安居,但並不普遍,法鼓山也是初次試辦。
我在法鼓山結夏安居的三個星期之中,主要是對八十多位常住眾,講解《梵網菩薩戒本》。自古以來,註解《梵網菩薩戒本》的人,都是高僧大德,例如天臺智者大師的《菩薩戒經義疏》、新羅太賢的《梵網經古跡記》、新羅元曉的《私記》、新羅義寂的《菩薩戒本疏》,一直到明末智旭的《梵網經合註》及《梵網經玄義》,寂光的《梵網經直解》。
我這次講解十重四十八輕的梵網菩薩戒,並沒有用學術的立場去參考這些古大德們的看法,我是貼切著現代人的出家生活所重視的威儀、重點,以及作為一個處身於現代生活中的初發心菩薩,應該如何表現出菩薩道的精神;特別是出家菩薩,在今天的社會中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和形象,才算是正確的。我沒有做復古的工作,而是強調古為今用、今不離古、溫故知新、新出於古的原則。所以在講完戒本之後,使得常住大眾對於出家菩薩的身分和責任,有了更深一層的體驗和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