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佛頂山的慧濟寺
在佛頂山的範圍內,以慧濟寺為中心,尚包括香雲路、海天佛國崖、刀劈石、天燈臺等各景點。通常到普陀山一步一拜的朝山客,主要就是從法雨寺後側通向慧濟寺的前門,沿山谷而上,直通山巔。其間有一條石板路,共一千零八十七個石級,這全長一公里的香雲路,完成於清德宗光緒三十年(西元一九○四年),路旁有鐵欄杆。
從慧濟寺前,進入寺內的石板道兩側,都是垣牆,像是走在巷子裡,石板刻有蓮花圖案,三步一拜一蓮花。聽說每逢觀音菩薩紀念日,全山的僧俗四眾,都會從這條路拜上山頂;平常也會有進香客沿路朝拜。
站在慧濟寺後門向西看,對面山坡上兀立一石,正中一縫,有如刀切的豆腐,一分為二,在《西遊記》的傳說中,孫悟空與二郎神鬥法,來到普陀山向觀音菩薩求救,到了佛頂山上就化身躲進了這塊大石頭,二郎神舉刀猛劈之時,石分兩半,卻不見孫悟空的影子,原來他早已遁形而去了觀世音菩薩的面前,這就是有名的刀劈石。可見當年吳承恩寫《西遊記》時,大概曾經親自來到普陀山,見過這塊石頭。
慧濟寺位於海拔二百九十一米高的佛頂山上,故又被稱為佛頂山寺,早先只是一座石亭,明初建慧濟庵,清高宗乾隆五十八年(西元一七九三年)擴庵為寺。清德宗光緒三十三年,又經擴建便成為普陀山的第三大寺,與前後二寺齊名。現在的慧濟寺,佔地一萬三千平方米,四面環山,殿宇建築於綠樹叢中,建築面積五千五百平方米;有四殿、七堂、七樓閣,以及方丈室、庫房等,共一百多間。此寺與一般寺院的布局不大相同,乃是依山勢而制宜,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樓等。它與前後二寺所不同的是大雄寶殿供的是釋迦牟尼佛,大悲殿才供觀世音菩薩。
據傳說,慧濟寺初由一位十多歲的沙彌所建,他發願要在山頂建寺,就下山四處托鉢化緣,經過三年,感動了一位很有錢的婦人,獨力捐資,完成了這所寺院。直到現在,山上還有這位沙彌的塑像。關於這個傳說,在煮雲法師所寫《普陀山異聞錄》中有故事性的介紹。由於此寺是沙彌所建,直到現在,全山諸寺院,也唯有慧濟寺允許沙彌掛單,我們也見到了好幾位掛單的沙彌,當天為我倒茶的,就是一位從寧波天童寺來的沙彌,特別向我頂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