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九、印順長老出家處.佛學院
在原來的行程中,沒有安排去福泉庵訪問,雖然在多年前我就知道普陀山有一座佛學院,後來又聽說已停辦了。可是我們從梵音洞訪問出來的路上,遇到了兩位年輕的比丘和我們穿肩而過,其中一位對我微笑合掌。
我問他:「從那兒來?」他回說:「是本山佛學院的學僧,由福泉庵來。」
因此要求旅行社給我們臨時安排下午去訪問佛學院,幸好沒有被拒絕。
福泉庵位於該山的司基畈之東,舊稱天妃宮或天后宮,相傳是大慧法師創建,清德宗光緒年間(西元一八七五~一九○八年)經過幾次的重修。此庵對我們而言,可說相當重要,現在臺灣已經是九十一歲高齡的印順長老,是在此寺出家的,印老時年二十五歲,那是民國十九年(西元一九三○年)的事,他到普陀山禮拜觀世音,經由昱立老法師的介紹,住福泉庵,同年十月十一日,在福建泉州籍的清念老和尚座下落髮出家。
在印老的自傳《平凡的一生》中,有如下的記述:「普陀山的般若精舍是屬於普慧庵的一個茅蓬。我們到了目的地,見房屋不大,雙門緊閉。好久,才有一位(只有這一位)嚴肅而安詳的老和尚出來開門。聽說我們想研究佛法,就為我們略說佛法大意。我們說:『錫麟堂香客往來太多,我們想找一處僻靜的所在,安住幾個月,對佛法作初步的參研。』他向西南角一指說:『有,離這裡不過一里路,有個俗名天后宮的福泉庵。當家是福建人,香客也都是福建人,一年不過三、四次,平時非常的安靜。我也不用介紹,你們說般若精舍老法師指導來的就得了。』我們向他謝別,就向福泉庵來。出來招呼我們的,是一位名叫宗湛的客師。我們說明來意,他就去徵求當家的意思。當家的來了,是一位白髮白鬚的老和尚。當家的只是點點頭,說了兩、三句我不能完全明白的話(原來是帶有閩南語韻味的寧波話),大意是好的,好的。這樣,我們下午就移到福泉庵來。……十月十一日,我就在福泉庵剃落出家,法名印順,號盛正。那位白髮白鬚的當家,就是我的恩師上清下念老和尚。」
印順長老在福泉庵待了不到二十天,同年的十一月杪,就和他的師兄一起到天童寺受具足戒去了。戒期圓滿,回福泉庵過舊年。二月得到清念長老的同意與資助,到福建廈門南普陀寺閩南佛學院求法。
可見印老在普陀山福泉庵的因緣雖不是很久,畢竟此處是印老走上奉獻其一生給佛法的起跑點,值得我們去訪問。
聽說現在的普陀山佛學院,就是接受印順長老及其僑居新加坡的師兄印實長老,共同支持而開辦的。
▲印順長老剃落出家的地方,就是普陀山的福泉庵。
目前的佛學院院長,是由妙善長老兼任,教務長唯航法師,副教務長海天法師,都是三十多歲的僧青年,誠懇的接待我們。據說該學院的學僧,分為男眾和女眾兩部,女眾部設於梅福庵及觀音洞,有三十來人;福泉庵是男眾部,有五十多人。教師共有二十多位。該院重視天臺三大部的教學研究,我的《印度佛教史》及《戒律學綱要》,也是他們的教科書。在修持方面,重視彌陀淨土的念佛法門。
因為當天是週六,學僧不上課,在院中只看到少數幾位年輕比丘。由於時間不多,沒有參觀他們的教學設施及學僧的生活環境,也沒有機會和學僧面對面談話,只聽到他們的教務長說,福泉庵的空間面積已不夠使用,他們正在計畫建造一座專供佛學院教學設施的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