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四、普陀山的出典
五月四日,星期六,陰。
普陀山位於浙江省東北部的海域中,它與山西的五臺、安徽的九華、四川的峨嵋,並列為中國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普陀山的得名,是因為晉譯《華嚴經》卷五一及唐譯《華嚴經》卷六八,介紹觀自在菩薩住於南海補怛洛迦,為無量菩薩恭敬圍繞,即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的第二十七位菩薩住處。
《華嚴經》、《般若經》、《心經》中都稱觀自在菩薩,《法華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楞嚴經》、《觀世音受記經》等,都譯為觀世音菩薩。梵文則相同,名為「阿縛盧枳低濕伐羅」(Avalokitesvara)。《無量壽經》等,說此菩薩是阿彌陀佛的脇侍,常住西方極樂世界;《華嚴經》說此菩薩住於娑婆世界的南海補陀落山(Potalaka),或譯為「補怛洛迦」,原先是位於印度南海岸的一個地名,意為光明、海島、白華、小花樹;後世中國的浙江舟山、西藏的拉薩、日本的那智山,都被擬為觀世音菩薩的應現地,命名為普陀洛迦山、補陀落山、布達拉、補陀洛山。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普陀山與洛迦山,是兩個一大一小的島嶼,屬於浙東地區舟山群島中的兩個小島。它的本島是舟山島,是一個很大的縣,名為定海。鄰近普陀山的朱家尖島,也比普陀山大上六倍。普陀山的面積,僅十一點八二平方公里,呈南北走向的狹長形離島,長六點七公里,寬四點三公里,海岸線長三十公里。其地勢中間高而四周低,最高點為佛頂山白華頂,海拔二百八十八點二米。現存的三十多座寺院,散布於全島各處,其中以普濟、法雨、慧濟,並稱為三大寺,其餘尚有梵音洞、紫竹林、福泉庵、梅福庵、楊枝庵、大乘庵、廣福庵、圓通庵、海澄庵、祥慧庵等較為知名。我們這回所到之處,僅有其中的六個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