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肉身菩薩金地藏
根據清聖祖康熙年間(西元一六六二~一七二二年)李燦寫的《九華山志‧序》,說在唐玄宗開元七年(約西元七一九年),新羅僧金喬覺來華,卓錫九華山苦修數十載,在唐德宗貞元十年(西元七九四年)以九十九歲高齡圓寂,因其法名地藏,故被後人尊為地藏菩薩應現的化身。
九華山區在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峯有二十餘座,登最高峯可見到群峯競秀,搶人眼目者數十座,爭峙其間者數以百計,因金地藏的世壽九十九歲,故稱九華山有九十九峯,而特大者有九,故被命為九子山及九華山。
在《宋高僧傳》卷二○有〈唐池州九華山化城寺地藏傳〉,對於他的身世、相貌,有如下的描述:「釋地藏姓金氏,新羅國王之支屬也,慈心而貌惡,穎悟天然,七尺成軀。頂聳奇骨特高,才力可敵十夫。」
像有這樣昂藏氣質的一位僧人,所以能夠不畏艱鉅,餐風露宿,渡海跋山,不辭千萬里行腳,堅忍不拔勇往直前,而到九華山中修行數十年,當然可以理解。
▲地藏菩薩像兩旁通常有脇侍二尊,右為道明、左為閔公。
關於金地藏在九華山的事蹟,在此傳中有較多敘述,說他到了九子山最高峯,見到谷中之地,面陽而寬平,其土黑壤,其泉滑甘,因此而巖棲澗汲以度日,曾為毒蟲所螫,仍不斷端坐無念,而感得山神作禮餽藥,並云:「小兒無知,願出泉以補過。」
傳中又說,九華的頂峯多雲霧,罕露其頂,其天然氣候惡劣,而地藏不以為苦。故當諸葛節等率村民至山麓登高,深入寂無人煙之境,發現唯有地藏一人閉目石室,僅有一具折足鼎中,以白土和少許的米粒烹食度日。因此深受感動,替他買下了現在九華街化城寺的地基,不數載而成大伽藍。
後來,金地藏的高風大名,聞及本國新羅,僧眾渡海而來相尋相依者眾,山中道糧不足,地藏仍以白土供食養命,形容枯槁,南方有人因此而將他們號為「枯槁眾」。直到現在,九華山的龍潭之側,還有這種白土,民間相傳稱為「觀音土」,現在九華山文物館中也陳列有這種白土的標本。
又根據傳說,地藏比丘金喬覺,從新羅來華時,僅帶白犬一條,孤身雲遊,在九華山得到員外閔公的信仰。那片山地原屬閔公所有,地藏向他借一袈裟之地,結果把整座山全部蓋住,因此閔公感其神異,受其所化,捐出整座山頭。而閔公之子也依止地藏出家,法名道明;閔公自己隨後也出了家。因此,直到現在,地藏菩薩塑像兩側,通常有脇侍二尊,青年而現出家相者,即是道明;老者而現員外相者便是閔公。地藏菩薩的座騎,似狗非狗相的諦聽,就是那條白犬。在民間傳說中,倒是蠻動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