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三、寒山子
我對國清寺所知不多,只是讀過章安大師的《國清百錄》,同時對於豐干、寒山、拾得等三位大士的傳說,從小就很嚮往,說什麼拾得在廚房執役,經常準備一些剩菜剩飯給寒山,用竹筒裝好,拿到寒崖去過生活;寒山在國清寺掃地時,又是如何被寺僧責罵,還拍手撫掌笑著走。那幅寒山與拾得的雙人畫像,非常天真爛漫,又有一些瘋瘋癲癲。寒山留下了三百多首詩篇,後人為他編成了《寒山子詩集》,直到現在,連日本及歐美,都還有人品味研究。有人說豐干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寒山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拾得是普賢菩薩的化身;他們都是生活在大約西元七三四至八七一年之間。到了五代後梁太祖的開平元年(西元九○七年),有人在寒山隱遁的寒巖,建了一寺一塔,稱為寒巖寺。離國清寺有相當一段路程,我們為了趕路,所以沒有去寒巖探訪。
凡是研究天臺學的人,都不會忘掉幾位天臺學派的大功臣:灌頂章安(西元五六一~六三二年)、荊溪湛然(西元七一一~七八二年)、慈雲遵式(西元九六四~一○三二年),他們都為天臺宗留下了傳世不朽的名著。
我個人在日本留學期間,所寫博士論文的主題,是蕅益智旭大師,他雖然沒有到過國清寺,但他對天臺學所下的工夫及所做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特別是那部《教觀綱宗》,簡明扼要的介紹天臺教學,也是天臺學的名著。因此我對天臺學派的主要著述,幾乎沒有一本未曾閱讀;幫助我對於佛學思想的釐清,以及學術研究的訓練。不論從禪觀的立場或是教理的觀點來說,我對天臺宗的歷代學者都很感恩。其實我在日本讀書時,指導老師坂本幸男博士為我講的就有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我來國清寺,也應該是為了尋根探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