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九華山的歷史地理
根據史料記載,九華山之成為佛教的道場,始於南朝梁武帝天監二年(西元五○三年)有高僧伏虎尊者來山,居拾寶巖,建伏虎庵。在唐朝玄宗開元年間(西元七一三~七四一年),又有僧人檀號比丘來山中修行。又再根據明代的嘉靖《池州府志》及《九華山志》記載,相傳東晉安帝隆安五年(西元四○一年)天竺僧人杯渡,來九華山創建茅庵。到今天為止,相傳九華山的開創者,前後已有四人;第四位就是根據唐朝隱士費冠卿的〈九華山化城寺記〉所載,九華山佛教聖地的開創者為新羅僧人金喬覺,世稱「金地藏」,因其俗姓金,俗名喬覺,法名地藏,是新羅王族近親。他約於唐玄宗開元七年(西元七一九年)渡海來華,至九華山中的岩洞內苦修苦行,感動了當地的信眾,到唐肅宗至德初年(西元七五六年或七五七年),山下的長者鄉紳諸葛節等,捐資買下了「谷中之地」,原為檀號所居舊址,為金喬覺興建禪居,這就是現在九華街的化城寺前身,此為九華山有正式寺院之始。
當時的九華山罕見人煙,因為山間的天然氣候嚴酷,所以地藏比丘的〈送童子下山〉詩中有「老僧相伴有煙霞」之句;唐朝詩僧冷然在其〈宿化城寺〉詩中也有「佛寺孤存千嶂間」的景象。
此後,九華山的歷代僧人之中,人才輩出,多半是禪師,也有不少名重一時的詩僧。到了宋朝時代,已經發展到四十餘座寺院,先後被朝廷賜額的有十二座,其中最有名的是化城寺;南宋的大慧宗杲禪師也曾到過九華山的天臺峯,在其〈遊九華山題天臺高處〉的詩中有這樣的描述:「踏遍天臺不作聲,清鐘一杵萬山鳴;五釵松擁仙壇蓋,九朵蓮開佛國城。」當時已是一派「佛國」氣氛了。因此,從九華街到天臺頂,被佛教界稱為「蓮花佛國城」,兩地之間是十五華里的石級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