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靈隱寺與南方佛教
到了西元第十世紀吳越王時代,此寺的建築有九樓、十八閣、七十三殿、僧房一千三百多間,僧眾三千多人。經過歷代的興廢,現在靈隱寺的主要建築,已經過一九五三年及一九七五年兩次大規模的整修。幸有周恩來下令保護,在文革期間,靈隱寺未遭受破壞。但其主要的殿宇,只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東西兩迴廊,及西廊房、聯燈閣、大悲閣。
現在天王殿門額上方有兩塊匾:下面一塊是黃元秀居士題的「靈鷲飛來」;上面一塊是康熙皇帝題的「雲林禪寺」。現在的「大雄寶殿」這四個字是由浙江名書法家沙孟海所題。
大殿佛像的背後,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雕塑群,而以參拜觀音菩薩為其主體,比起一般寺院大殿的海島觀音,更為生動,是其特色。在寺中天王殿前的兩側,各有石經幢一座,是北宋太祖開寶二年(西元九六九年)所建,由於年代久遠,經幢有幾層已經剝落殘缺。大雄寶殿之前有經塔兩座,是北宋太祖建隆元年(西元九六○年)所造,據說是從吳越王錢氏的家廟遷移過來的。
靈隱寺從唐末五代,直到明末清初,都被視為杭州的首剎,人才輩出。
若以中國佛教盛衰史的角度來看:唐末以後,中國的文化重心南移,這和北方異民族的統治,有相當大的關係。例如唐代李氏王朝滅亡(西元九○七年)後,先是趙宋王朝建都汴京(開封)時代,便和北方的遼王朝並存,嗣後南宋時代的中國北方,又接受金王朝的統治;南宋偏安一百五十年(西元一一二七~一二七八年)之後,接著便是蒙古人統一中國的時代,成為大元帝國。自唐亡迄元初為止的三百七十多年之間,漢民族的文化,在北方衰退,漢族文化中的佛教文化,自然也受到影響。
遼金時代的中國北方,雖然也信仰佛教,可是沒有深厚的漢族文化基礎,到了蒙古族統治全國,漢文化的佛教也遭受到很大的歧視和壓制。
明代的朱氏王朝,一開始也是採取壓制佛教的政策,所以也很少有傑出的龍象,直到明末,佛教界才漸漸出現了興隆的景象。
因此杭州這個地方,佛教人才輩出的原因有二:是吳越王的錢氏家族虔誠奉佛,護持三寶,建築了大量的寺院。南宋建都杭州,佛教文化跟著受到重視。一直到明末為止,佛教各宗的人才,幾乎多半出現在以杭州為中心的東南十多省。特別是南宋的後期,日僧來宋求法者絡繹於途,從中國南方去日本弘法的中國禪僧也相當的多。就是到了元朝,中國佛教的人才,也是出身南方的居多。此一時期的淨慈寺及靈隱寺,便是相當活躍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