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二、淨慈寺的歷代高僧
宗本(西元一○二○~一○九九年)及善本(西元一○三五~一一○九年):在北宋時代的淨慈寺,名僧接踵,龍象成群,智覺延壽之後有圓照宗本,及大通善本相繼住持杭州淨慈寺,先後成為北宋京都開封的高僧。蘇軾曾兩度來杭州任官,對佛門長老至為關切,曾抱病探訪圓照宗本和大通善本等多位禪師,而且常在一齊商談疏濬西湖、救濟澇旱的對策,在《東坡志林》這本書中,對於圓照的推崇,稱其為:「志行若卓,教法通洽,晝夜行道二十餘年,自辨才歸寂,道俗皆宗之。」所說的辨才,是上天竺寺的住持元淨,因他和蘇軾等人都曾經反對王安石的變法,而受到迫害,蘇東坡把淨慈寺圓照的感化力和元淨相比,可想而知圓照在蘇軾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宋都南遷到杭州之後,淨慈寺也經過幾次的毀建。在南宋寧宗嘉定十三年(西元一二二○年)重建之後,殿宇輝煌宏大,突顯於湖山之間,極為壯觀,有翰林程泌記文,稱該寺的建築:「濕紅映地,飛翠侵霄,檐轉鸞翎,階排雁齒。星垂珠網,寶殿洞乎琉璃;日耀璇題,金椽聳乎玳瑁。」
長翁如淨(西元一一六三~一二二八年):曹洞宗第十三代祖師長翁如淨,曾兩度來杭州,住在重建之後的淨慈寺。他原在雪竇寺出家,雲遊二十多年,得法後住持建康清涼寺,建康就是現在的南京。後到臺州的淨土寺、定海瑞嚴寺,再回到淨慈寺。到了南宋理宗寶慶元年(西元一二二五年),才住天童寺。因此如淨圓寂後,也歸葬於淨慈寺後的南屏,今天淨慈寺後仍保留如淨的墓塔。日本曹洞宗的開創者道元,得法於如淨,所以在他的派下,也奉淨慈寺為他們的祖庭和祖塔。
無學祖元(西元一二二六~一二八六年):南宋理宗嘉熙二年(西元一二三八年)無學祖元禪師,於淨慈寺的北磵居簡禪師座下落髮,在此住了五年,又到徑山參無準師範禪師,再至靈隱寺參了石谿心月禪師,三十六歲時開悟,後至天童寺。
在南宋帝昺祥興六年(西元一二八○年),也是南宋滅亡的那一年,由於日本的執權北條時宗,對禪宗信仰殷切,故遣使來華,邀請祖元禪師。當年八月,至太宰府(古代日本掌管海防及外交事務之官府)報到,然後即到鎌倉,住於建長寺。日本弘安五年(西元一二八二年),北條時宗為祖元在鎌倉創建了圓覺寺,該寺迄今仍以祖元禪師為其開山祖師。弘安九年,祖元圓寂,世壽六十一歲。由於這個原因,淨慈寺也是日本鎌倉臨濟宗的源頭祖庭。
▲佛教淨土宗六祖的道場─淨慈寺。
我對無學祖元禪師最敬仰的是,當元朝的大軍壓境之時,他住於溫州能仁寺,所有的僧眾都遠走逃難,唯獨他在堂內坐禪不去。元軍首領來時,見祖元一人未逃,即揮劍架於師頸,而問:「你這和尚不怕死嗎?」師則神色不動,並且朗誦一偈:「乾坤無地卓孤笻,喜得人空法亦空。珍重大元三尺劍,電光影裡斬春風。」
結果令元軍欽佩。因此我經常用這四句話來自勉勉人;學佛的人應該做到臨危不亂,置生死於度外,才算得是真修行者。
高峯原妙(西元一二三八~一二九五年):在元代八十九年之間,淨慈寺的傑出高僧不多,能為後世大家熟悉的高峯原妙及中峯明本二位大師,則均曾與淨慈寺有因緣。
高峯原妙是吳江人,十五歲投嘉禾密印寺的法住為師,十六歲落髮,十七歲受具足戒,十八歲習天臺教觀,二十歲入淨慈寺,立三年死限學禪。二十二歲參「生從何來死從何去」話頭。脇不止席,口體俱忘。於雪巖祖欽禪師處,令看「無」字話頭,並追問:「誰與你個死屍來?」經過幾番打喝逼拶。復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話頭,疑情傾發,三晝夜目不交睫。一日隨眾詣三塔諷經中,抬頭忽見「五祖法演和尚真讚」云:「百年三萬六千朝,返覆元來是遮漢。」驀然打破「拖死屍」的疑團。那年他是二十四歲。當年結夏安居了,即往祖欽禪師處考檢印可,並且隨侍服勞。
一日祖欽禪師問:「日間浩浩時,還作得主麼?」
師云:「作得主。」
又問:「睡夢作的主麼?」
師云:「作得主。」
又問:「正睡著時,無夢無想,無見無聞,主在什麼處?」
師無語。
祖欽禪師囑卅:「從今日去,也不要汝學佛學法,也不要汝窮古窮今。但只飢來喫飯困來打眠。纔眼覺來,卻抖擻精神:我這一覺,主人公畢竟在什麼處安身立命?」
這一段對話,極其精彩,我也是常以此提醒自己,勉勵他人。此時的原妙禪師尚未徹悟,故被問起睡著無夢無想時的主人公何在,就答不上來了。因此他發奮自誓:「拚一生做個癡呆漢,決要遮一著子明白。」
過了五年,因同室道友推枕墮地作聲,廓然大悟徹底。而說偈卅:「如泗州見大聖,遠客還故鄉。元來只是舊時人,不改舊時行履處。」
自此又經九年苦行,據其〈行狀〉有云,他住龍鬚時:「縛柴為龕,風穿日炙,冬夏一衲,不扇不爐,日搗松和糜,延息而已。嘗積雪沒龕,路梗絕煙火,咸謂死矣,及霽可入,師正宴坐那伽。」(「那伽」是入定的意思,《俱舍論毘婆沙》卷一三有云:「那伽」行住坐臥都在定,本係龍、象、羅漢、佛的尊稱)
不久,原妙即成一代宗師,學徒雲集。南宋之末,徒眾逃避兵亂而去,原妙便獨自在西天目山掩關,乃至於石洞前築小室,門上榜以「死關」二字。仍隨緣接眾。
他有「三關」語,用來勘驗學禪者的工夫:
大徹底人,本脫生死,因什麼命根不斷?
佛祖公案,只是一個道理,因什麼有明與不明?
當遵佛行,因什麼不守毘尼(戒律)?
若有前往參學的禪者,對答不能契合,他便閉門拒客。
後居天目山大覺禪寺。寂年五十八歲,弟子百人,受戒及請益者數萬人。原妙禪師對於後世禪者的影響很大。明末蓮池大師所輯《禪關策進》,便錄有〈原妙禪師示眾〉語錄,直到現在,日本及歐美禪者,也還運用著哩。原妙禪師雖在淨慈寺僅住了四年,那卻是他走上禪者旅程的起點。
原妙禪師的弟子中峯明本,對於近世中國的禪淨二宗,均有很大貢獻。他有禪門語錄,也有淨土詩。現時仍被廣泛採用的《三時繫念》,即出於明本的編撰。圓寂後被朝廷追謚為「普應國師」。
另有一位名聞京師的孤峯明德,也很傑出,後人合稱此三人為「淨慈三峯」。
蓮池大師(西元一五三五~一六一四年):在元泰定帝泰定初年(西元一三二四年)淨慈寺的寺規嚴整,上堂時僧眾五百多人,不准圍爐閒談,不准閱覽佛教典籍以外的書類,不准僧人隨便出入。當時有一位恕中無溫禪師在此掛單,因為閱讀《莊子》而受到嚴厲訶責;可是到了十多年後的順帝至元年間(西元一三三五~一三四○年),該寺的僧人,就很混雜,並且已有在寮舍圍爐,撫琴弈棋等不務正業的衰象。
▲淨慈寺的鐘樓,鐘直徑二點三米,高三米,重二萬一百四十七斤。
此後直到明末為止,住持性蓮發動地方的官員、居士去迎請蓮池大師到淨慈寺講《圓覺經》,及永明延壽禪師的《心賦》,因此而來淨慈寺赴會的各方道俗信眾有萬餘人,每天用大鍋煮飯供應兩餐,前後三十五天,該是一大盛會了。此在〈蓮池大師塔銘〉也提到「淨慈之席」的事。在其自撰的詩歌中,亦有〈淨慈講圓覺經雪中送別皖城劉景孟方伯〉的詩。嗣後直到清末民初,淨慈寺已少見有類似大師級的龍象踪跡了。
太虛大師(西元一八九○~一九四七年):最後值得一記的是民國十年(西元一九二一年),太虛大師應邀擔任淨慈寺的住持。根據印順老法師所編《太虛年譜》,有如此的介紹:「二月二十三日,大師任西湖淨慈寺住持。大師久欲憑藉禪林,以實施理想之改建,為佛教樹新模。適以淨慈虧欠甚巨,無法維持,乃由華山徒屬之因原、如惺介紹,接已故之雪舟和尚法而進院。大師著手於淨慈寺之興革:取締鴉片酒肉;修濟公殿;嚴飾佛像;陳列佛學書報以供眾閱;改禪堂為角虎堂,以繼永明禪淨雙修之風;且籌辦永明學舍,以作育弘法僧才;設佛教慈兒院,以教育小沙彌。次第推行,百廢俱興。」
可是他在淨慈寺的改革,並不順利,雖然得到徐世昌大總統頒贈「南屏正覺」四字匾額來獎勉他,但寺院內及地方上反對的勢力很強。太虛大師離開杭州前往北京講《法華經》期間,浙江省省長沈金鑑,以潘國綱、張載陽等的關係,撤銷大師淨慈寺住持職。大師在京聞之,上訴平政院,事後擱置。
關於淨慈寺的糾紛,是由腐僧、土豪、惡吏相勾結,現存大師當時所擬答辯的文字中,可以概見一、二,關於詳細的資料,請參考《太虛大師年譜》。其實像太虛大師這樣的人,從來沒有在一個寺院擔任長期住持職務的可能,所以這件事後來就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