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茗山長老
這一次我去中國大陸訪問,南京的宗教局對我不太熟悉,恐怕我帶了三百人的團體,會為大陸造成負面影響,會做出什麼不利於中國大陸的事來。其實我是一個非常單純的出家人,不論在臺灣、日本、美國,在世界任何地方,我都會愛那個國家、愛那個地方,而且,正在普遍推廣著「安心、安身、安家、安業」的四安運動。
畢竟茗山長老前年也到過臺灣,參觀了我們農禪寺,對我是瞭解的,也是放心的。這一次我到焦山定慧寺,他沒有任何顧忌和戒心,大大方方隆隆重重的接待我;茗山長老真是一位開明、慈悲、有智慧的人。
在焦山,我請茗山長老為我們大眾開示,除了佛法,他沒有談其他的私事,而且簡短有力又有用,開示如下:「有戒就能生定,因定就發慧,有戒定慧就能解除我們的煩惱。煩惱解除了,我們業障就消除了;業障消除,我們就能夠超離這六道輪迴的生死苦海,就能夠達到解脫。希望各位精進勇猛,除一切的惡行,修一切的善法,普度眾生,同成佛道,謝謝各位!」
接著,他又將焦山定慧寺的歷史,為我們做了簡介,同時強調焦山的歷代祖師,都是弘揚佛教,而又有高度文化水準的高僧。就拿近代來講,智光老人專精華嚴,他是太虛大師的同學;東初老人有許多著作;圓湛、雪煩等都很傑出;茗山長老他的佛學文學,造詣也都很高。所以歷代的文人雅士,都喜歡來遊焦山,而且留下他們的墨寶;因此而有焦山的碑林,就是它的特色,那十萬多塊的碑刻,是從六朝經唐宋而到明清各代名家的書法。
▲作者到祖師塔院,掃塔上供。
他又向我們介紹焦山的古樹,最古的是一棵六朝松樹,其次有銀杏、柏樹、槐樹、楓樹都很老。焦山在江中心,就像一個仙島,空氣非常新鮮,風景非常怡人。
▲作者與茗山長老在前往祖師塔院途中休息。
茗山長老又說,他今年已經八十四歲了,不過精神還好,常有人找他過江去講經、開光,夠他忙了;但是,他能忙裡抽閒的修行,所以「道心不會退,信心不會退」。這兩句話,倒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一個有大菩提心的人,只要是為佛法為眾生,怎麼忙怎麼累,也不會退失信心和道心的。
我們在客堂贈紀念品和供養之後,茗山長老親自陪我到祖師塔院,掃塔上供。他說他已經很久沒有上去,先把幾件較厚的衣服脫下,然後陪我一起慢慢的拾級而上,到了半山腰的祖師塔院。這是我一九八八年回來,拜託焦山常住代我建的東初老人舍利塔。
現在已有三座同樣模式的石塔,除了東初老人的,還有智光老人以及智老的師父吉堂老人的,唯有東老和智老的石塔背面,有石刻的傳略,吉老的則是一片空白;我問其原因,茗山長老說:「事隔兩代,相距半個世紀以上,誰都沒有見過,事蹟不明,無法著筆。」
在塔院中,已經準備好供菜以及點燃了香燭,而且有十多位僧眾和七、八位居士,由維那率領在塔院內排班等候。儀式還是由我及茗山長老共同主法:拈香、唱爐香讚、頌《心經》、〈往生咒〉、〈供養咒〉等,歷時二十分鐘;這是我這趟來到焦山的主要目的,只是沒有想到勞動了方丈及許多僧眾。
雖然東初老人遺囑交待,不要為他起塔。但是為了讓後人瞻仰,並紀念他對焦山以及現代中國佛教文化的貢獻;不論是對焦山的子孫和海外的子孫,都有這個必要。我們回來,是感謝焦山曾經出了這樣的一位方丈,把法脈伸展到了海外,乃至於國外。就像釋迦牟尼佛在印度應世後,有很多的高僧大德把佛法傳到了中國,後世的中國佛教徒,要回到印度去朝聖巡禮。而中國高僧把佛法傳去日本,後世的日本佛教徒,也常回到中國的祖庭及祖蹟巡禮。
從塔院下來,我請茗山長老先回寮休息,而我帶著團員在山上幾個景點參觀;在這過程中,我們經過了焦山的碑林。
因為時間已不早,必須離開焦山而往金山用午餐,我不希望再打擾茗山長老,準備不告而別。想不到他已經脫了海青,坐在山門口,靜靜等候著為我們送行,而且一路堅持著要送我上船。到了渡口,看著我已經登船,他還是站在岸邊堅持要看著我們的渡船解纜起錨開航。可是,我們一共三百人,成一路縱隊一個個上船,也要等上七、八分鐘,而且這時候的江口,已經在刮著冷風,飄著微微的毛雨。他好像對我既不放心,又是依依不捨,結果讓我折回岸上,硬拖著他先回寺休息。
面對著這位老人,我的心中產生兩個念頭:第一,茗山長老能夠在中國佛教界受人尊敬,絕對不是偶然的,他這種厚道的友誼和誠懇的堅持,實在令人難忘。第二,我們到處參訪學習,不僅僅是為得到一些浮光掠影的知識和見聞,應該要學的是茗山長老這樣寬大的心胸和誠摯的態度。如果學佛之人,連人的基本心態和禮儀,都不能讓人心服口服,那還談什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關於焦山的歷史和歷代的法系,已經在我的《法源血源》之中介紹過了。曾在焦山佛學院讀書,後來到了臺灣的法師,則有星雲、煮雲、悟一、蓮航、廣慈、雲霞等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