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步步蓮華 聖嚴法師著

步步蓮華 聖嚴法師著

二六、還是「律宗第一山」

[日期:2010-07-23]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二六、還是「律宗第一山」
  
  不論怎樣,在明末清初時代,由寂光三昧與見月讀體兩代律宗大師建立起的律宗門風,直到現在,依舊受到讚揚。所以寶華山還是像它進門處「環翠樓」的門額所題的「律宗第一山」。明末迄於民國三十八年(西元一九四九年)之前,多少的緇素菁英,在那兒秉受三壇大戒及在家菩薩戒。我的先師東初老人,於民國十八年(西元一九二九年)秉受具足戒的戒常住,也就是寶華山。
  
  從見月律師自敍傳《一夢漫言》所載看到,於清世祖順治六年(西元一六四九年)「嚴整律規,始建木戒壇受具。大眾不減三千指。」這是說,從西元一六四九年起,即於寶華山建木質戒壇,傳授僧尼具足戒,當時該寺人數,多達三千。直到民國三十四年(西元一九四五年),依真華法師所著《參學瑣談》敍述,他的得戒和尚妙柔六十歲傳羅漢期(十八天)具足戒,「一次曾開了二十多堂,一堂約六十人。」也有一千二、三百人。在此三百年的過程中,每年傳戒兩期,便是六百期,每期僅以四百人計,也有二十四萬人次了,其中當然不乏龍象之才。
  
  《參學瑣談》一書告訴我們,寶華山的戒師,態度非常冷峻,極有威儀,也極度嚴格,經常穿著黃海青,手中不是拿著楊柳條,便是擎著格栓子(小木棍)。只要新戒有一點差錯,隨時都可能挨打。真華法師的形容是:「我生平接觸的人物中,最不講理的、最冷酷的,莫過於寶華山戒期裡面的引禮師,他們對新戒的態度是『有理三扁擔,無理扁擔三』。也就是說,他們打了你,罵了你,你有理也好,無理也罷,你只有念『阿彌陀佛』的份兒,絕對不可以辯白。」目的是要新戒們「把一切的習氣、毛病收起來,行、住、坐、臥,一切的一切都聽引禮師父們的招呼。」
  
  類似的風格,也不是沒有用處,只是太過苛刻凌厲,叫許多人感到吃不消,甚至產生怨怒的現象。此在《參學瑣談》中,亦有看法:「寶華山的引禮師們,雖然對新戒們的態度近乎野蠻,但規矩叫出卻不馬虎。他們在四威儀中,時時處處,都能做新戒的榜樣,為新戒的良導;稍有善根的人,在一個戒期中確能獲得不少法益,儘管所學多是偏於形式戒相的,而在住持佛法方面來說,其功仍不可沒!如果再能夠去發揮戒法、戒行的真義,『律宗第一山』的美名,寶華山實當之無愧。」
  
  真華法師對於在寶華山受戒期間的情景,描述得相當詳細。新戒們如何小心翼翼地進堂,如何「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地過完一共五十三天的戒期,如何出坡到山下來回走三十六華里的路去挑菜,平日還得下山挑米、挑水。如何每十五天才有一餐乾飯吃,每餐吃粥時,沒有新鮮菜,只有一撮子又臭又酸的鹹菜。每天如何一大早起床,上殿時間特別長,如何於三壇正授時「跪沙彌、打比丘、火燒菩薩頭」。最難受的不是「打」和「燒」,而是「跪」。每堂佛事都要跪在大殿前丹墀裡的大麻石塊上,一次最少兩個小時。最後真華法師的評語是:「寶華山的引禮師們威儀都很好,教規矩也很認真,就是太過於嚴厲,嚴厲得近於殘酷,使受戒的人,怨恨心多於敬畏,仇視念勝過感激。」
  
  而且在那本書中,也提到當時寶華山另有兩大問題:第一,堂內和堂外的僧眾執事之間不和諧。第二,住寮房的上座老戒們,都有燒小鍋子的陋規,大眾的飲食極差,住寮房的上座們不與大眾同甘共苦。因此,律宗的家風便大打折扣了。對戒期中的新戒雖嚴格,平常的老戒住眾,未必見得事事如律如法。
  
  不過,凡是一個出家人,能到寶華山求受具足戒,又能在求戒後住於寶華山,漸漸地成為引禮師、悅眾師,而當過一期維那、開堂大師父,他的四大威儀、簡單開示、佛事唱誦,都已是非常傑出的了,一般的寺院,都會爭取他去擔任住持,弘化一方了。我在大陸時,就親眼見過幾位在寶華山擔任了開堂下山的方丈大和尚。他們在佛法的義理及禪慧的修為方面,雖無多基礎,堂堂的僧儀僧相,也能化眾攝眾。所以我們應當肯定寶華山,還是「律宗第一山」的。
  
  因此,我於這天下午,勸勉我們全團的僧俗四眾,在寶華山隆昌律寺的大殿前廣場花崗巖塊石板上,短短地跪了幾分鐘,並且要求大家體驗一下古大德們建立規矩、執行規矩、接受規矩,磨鍊薰陶的內心感受。我告訴大家,我深深感到遺憾,未能有福報來到寶華山求戒。但願寶華山的律宗門風重現於世,存其菁而汰其蕪,改革其過分而增益其不足。則佛門的龍象人才,便可成群結隊的遊化人間了。因為戒定慧的三無漏學,是整體佛法的骨幹,其中的戒律,乃是我們由人成佛的基礎。

  

  ▲聖嚴法師請全體團員以跪姿體驗古大德門。
  
  當天在參觀大寮廚房陳列的千僧鍋時,我要陳照興菩薩跳下鍋底,一則讓大家看看此鍋有多深多大,二則要陳菩薩象徵著發心以身心盡形壽供養三寶;這使他非常感動,也使大家相當羨慕,因為那種千僧鍋是不許有人跳進去的。在當年它不是陳列品,而是實用物,一次可煮十三石米的飯,飯頭師用的鍋鏟子,每隻都達五、六十斤重,一鏟子就有二十五人份的飯。至於當初的寶華山律宗道場規制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可以找到見月律師的自敍傳《一夢漫言》讀幾遍,必定也會受他的苦心所感動。
  
  下午四點半,從句容的寶華山前往鎮江,經過丹陽、丹徒,進入了鎮江市。
  
  因為鎮江距寶華山不遠,加上那一天的行車路況很好,所以不到一小時,便抵達了鎮江市的鎮江賓館。
  
  在晚餐桌上,施建昌居士宣布明天晚上要到南通,後天到蘇州,我們的大件行李將直接由鎮江運到蘇州,每一個人各帶一天的衣物,置於隨身行李包中就夠了。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一、行前說明
第3頁:二、拜訪印順長老 第4頁:三、到了南京
第5頁:四、進入九華山 第6頁:五、九華山的歷史地理
第7頁:六、肉身菩薩金地藏 第8頁:七、肉身寶殿
第9頁:八、蓮華世界 第10頁:九、處處蓮臺.步步蓮華
第11頁:一○、拜經臺 第12頁:一一、天臺正頂
第13頁:一二、地藏洞.小老鼠 第14頁:一三、九華山的現在
第15頁:一四、化城寺 第16頁:一五、祇園寺
第17頁:一六、旃檀林的大悲殿 第18頁:一七、甘露寺的佛學院
第19頁:一八、九華山歷史上的佛教人才 第20頁:一九、棲霞山佛學院
第21頁:二○、同鄉法師.千佛巖 第22頁:二一、三論宗.宗仰
第23頁:二二、棲霞山的殿宇 第24頁:二三、寶華山隆昌律寺
第25頁:二四、寶華山的滄桑 第26頁:二五、寶華山的律統
第27頁:二六、還是「律宗第一山」 第28頁:二七、焦山定慧寺
第29頁:二八、茗山長老 第30頁:二九、金山江天寺‧禪堂
第31頁:三○、張家港會晤俗家親人 第32頁:三一、缺席的那一房
第33頁:三二、我自己的家 第34頁:三三、反其道而行
第35頁:三四、苦與樂 第36頁:三五、狼山廣教寺
第37頁:三六、法乳堂.法聚庵.山頂大聖殿 第38頁:三七、祖堂.八小名山.佛學院的可能性
第39頁:三八、兩則遺憾的小插曲 第40頁:三九、從南通到蘇州
第41頁:四○、姑蘇城外寒山寺 第42頁:四一、懷恩‧寺志‧尋根
第43頁:四二、靈巖山寺 第44頁:四三、印光大師在靈巖山
第45頁:四四、念佛堂.佛學院 第46頁:四五、歷代興替.高僧群像
第47頁:四六、西園戒幢律寺 第48頁:四七、五百羅漢
第49頁:四八、通往杭州的路上 第50頁:四九、淨慈寺‧雷峯塔的故事
第51頁:五○、永明延壽禪師 第52頁:五一、湖隱道濟禪師
第53頁:五二、淨慈寺的歷代高僧 第54頁:五三、靈隱寺
第55頁:五四、靈隱寺與南方佛教 第56頁:五五、靈隱寺的高僧群
第57頁:五六、今天的靈隱寺 第58頁:五七、弘一大師受戒處
第59頁:五八、西湖.西泠印社.鳳林寺 第60頁:五九、新昌石城山
第61頁:六○、大佛寺的彌勒大佛 第62頁:六一、天臺山的國清寺
第63頁:六二、禪與教的興替 第64頁:六三、寒山子
第65頁:六四、智者塔院.高明寺 第66頁:六五、隋塔與隋梅
第67頁:六六、奉化雪竇寺 第68頁:六七、布袋和尚
第69頁:六八、雪竇寺的祖師們 第70頁:六九、天童寺
第71頁:七○、密雲圓悟禪師 第72頁:七一、近世諸大師
第73頁:七二、阿育王寺.瞻仰佛舍利 第74頁:七三、歷代高僧.寧波到普陀
第75頁:七四、普陀山的出典 第76頁:七五、梵音洞
第77頁:七六、普濟寺 第78頁:七七、日僧慧鍔
第79頁:七八、普陀山的今與昔 第80頁:七九、印順長老出家處.佛學院
第81頁:八○、紫竹林 第82頁:八一、佛頂山的慧濟寺
第83頁:八二、太虛及印順二師閱藏處 第84頁:八三、法雨寺的印光大師關房
第85頁:八四、虛雲和尚等四位大師的參學修行處 第86頁:八五、從普陀到上海
第87頁:八六、訪靜安古寺 第88頁:八七、龍華寺‧功德圓滿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