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寶華山的滄桑
寶華山被近代中國佛教界喻為「律宗第一名山」,位於江蘇省句容縣西北,距南京約三十多華里。始建於梁武帝天監元年(西元五○二年),相傳寶誌和尚(西元四一八~五一四年)最初在此結庵修行,稱為寶誌公庵。此山四周有三十六座山峯,形似三十六瓣的蓮花,殿宇的位置,就像坐落在蓮房之上,故稱它為寶華山,它的最高峯四百三十七點二米,雄踞群山環抱之中。
在寶誌公之後,寶華山的門庭逐漸冷落,直到明穆宗隆慶年間(西元一五六七~一五七二年),才有一位普照和尚來此重整蕭條已久的寶華山,當時山上已經成了狼穴虎窟,人跡不到,由於普照的苦修而感動了四方的信眾,逐漸復興了此山的道場。到了明神宗萬曆三十三年(西元一六○五年),有一位妙峯禪師,獲得慈聖皇太后的支助,造了銅殿乙座,無量殿兩座,皇帝頒賜《大藏經》及「護國聖化隆昌寺」匾額,這是「隆昌寺」寺名的由來。清聖祖康熙四十二年(西元一七○三年),頒賜御書「慧居寺」匾額,因此又名為慧居寺。
在明清時代,隆昌寺原有殿宇號稱九百九十九間半,就它建築群的布局而言,大山門面北而偏東,進入山門之內,左側是戒壇室,右側是大悲殿,戒壇堂高四丈,深三丈六尺,門額上有「佛制戒壇」四字,戒壇原為木結構,據《一夢漫言》所述,乃係清世祖順治六年(西元一六四九年)由見月讀體律師(西元一六○一~一六七九年)始建,現已改為漢白玉石砌的戒壇。
▲漢白玉石砌的戒壇高四丈,深三丈六尺。
寶華山何時成為天下「律宗第一名山」,由上述介紹可見,大概是在明末清初之際;在姜明進、張樹民合編《寶華山隆昌寺簡介》稱:「據不完全統計,寶華山律院先後授戒七十餘期。」這數字是不太可靠的,因為僅僅是一九四九年以前的民國時代,每年傳戒二期,就有七十六屆,何況從明末清初見月讀體律師時代開始,已經經常傳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