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甘露寺的佛學院
四月二十五日,星期四,陰後晴。
上午八點二十分出發,訪問九華山佛學院所在地的甘露寺。在二十三日那天的上山途中,曾經經過此處,它坐落在九華山北麓半山腰一個山坡之上,那是從五溪上山至九華街的必經之處,在公路左側。二十三日那天,車隊經過那兒時,已看到幾位年輕比丘在那兒做午後的戶外散步。因為我關心大陸人才的培養,所以指定要參觀九華山佛學院的設施。
我們的車隊抵達甘露寺前,住持寬容法師已經穿黃海青搭衣率領全體佛學院的師生,捧著香案,在大門外的路邊上列隊迎接,然後把我請上大殿,站在主法的位置,舉行歡迎儀式的佛事:唱誦香讚、《心經》、四弘誓願、三皈依、迴向偈,前後二十分鐘。然後把我們請到懸掛著巨幅歡迎橫布的客堂,讓我的出家弟子及在家眾的一些代表,都進入室內,同學和老師們也有部分參與。他們共同主持歡迎會的有四人:該寺的住持,也是佛學院的院長寬容法師、副院長果卓法師、教務室主任藏學法師、辦公室主任開如法師。
▲作者與九華山佛學院的師生合影留念,第二排中央作者右邊穿黃海青的是住持寬容法師。
他們都是二、三十歲的青年比丘,但已非常的成熟穩重,對我十分親切恭敬而有禮貌。寬容法師開頭就說:「一九八八年已經見過老法師,那時我在西安興教寺為沙彌。」我馬上就問:「興教寺的方丈常明老和尚好嗎?他今年應該是七十八歲了。」他說:「謝謝,他老很好。」
寬容法師首先對我讚歎,接著介紹佛學院情況,然後報告九華山佛學院的開辦史及十年計畫,構想都非常好。趙樸初居士所主張的三句話,他也向我們重複提及,那就是:「佛教要培養人才,培養人才,還是要培養人才。」這和我在海外所提倡的「今天佛教不辦教育,明天就沒有佛教」是相通的觀念。九華山佛學院開辦於一九九○年,仁德法師任院長,趙樸初會長特地前來主持開學典禮。現在有三十多位學僧,年齡在十八至三十五歲之間,初中以上程度。他們又帶我參觀壁報、書法展示以及活動照片展示,然後請我在貴賓簿上簽名留言,我只寫了四個字「人中獅子」。接著又要我留下墨寶,我的毛筆字是不太穩定的,有時還可以,有時根本不像字,他們既然誠懇求取,我只提筆寫下了「龍象自期」四個字。接著又要我向同學開示,我僅簡單的勉勵他們:「小龍像蛇,小象像狗,小鳳凰像雞;小的時候雖無威德,畢竟是龍象鳳凰。」而他們正在做學生的時候,都還不像是一位法師,但是他們已經是法師的材料,已經是佛門龍象的後起之秀。像他們的副院長,八年前還是沙彌,現在已是副院長了。
他們告訴我,九華山佛學院的特色是:「學修一體化,學院叢林化。」不放暑假,結夏安居,半月誦戒,早晚課誦、過堂、坐禪。然後,要求我跟他們全體師生合影留念,並且恭送我們到山門之外。
在這趟整個朝聖行程中,訪問了五所佛學院,甘露寺佛學院對我們的接待,是最隆重親切和溫馨的,師生們對我的到來抱著無限的期待。
臨別時向他們要了一份招生簡章以及授課老師的名單,我相信很多人對大陸的佛學院一定也很關心,現在我把其中要點介紹一下:
學制二年,招僧三十五名。
課程設置:
佛學基礎知識、八宗概要(洪如法師)
中國佛教史、印度佛教史(藏學法師)
《戒律學綱要》、《沙彌律儀》、《四分戒本》(寬容法師)
遺教三經、《大乘起信論》(心功法師)
《菩提道次第廣論》(果卓法師)
《六祖壇經》、《金剛經》(開如法師)
唯識、三論(剛曉法師)
《地藏經》、成佛之道(心源法師)
淨土要義、《往生論》(恆果法師)
寺院管理、〈行願品〉(延續法師)
天臺止觀、叢林規矩(仁德院長)
佛學講座(聖輝法師、王雷泉、韓廷杰等)
古代漢語(王德鳳教授)
邏輯學、哲學、寫作(曹劍南教授)
中國通史、中國地理、法學概論(郭希勝教授)
外語(金勝華教授)
書法、梵唄(藏學法師)
學習期間的生活待遇:
學僧食宿由學院負擔安排,零星費用亦適當發給。
學院發給一定數量的僧服。
學僧可享受規定範圍內的公費醫療待遇。
寒假回原籍,憑學生證可享受半價優待票。
畢業後去向及待遇:
學僧畢業後,由九華山佛教協會統一分配到各寺院擔任相應的執事。
凡留在九華山各寺院工作的,由九華山佛教協會參照普通中學專科學校畢業生的待遇,發給生活費。
德才兼備者,可作為師資對象,擇優選拔或保送至國外佛教院校進修深造。
畢業生可報考本院研究班。
看他們的課程,在二年之中學習這麼多,我們在海外的讀者,以及關心大陸佛教的人,會感到安慰和歡喜;特別是學生就學時候的生活待遇,以及畢業後的去向及待遇。然而他們的課程只有二年時間,是短了一些,因此,他們正在準備研究班,成就已經畢業的同學繼續深造。
該佛學院的師生,發行一種名為「甘露」的院刊,內容也還有些可讀性蠻高的文章。
佛學院所在地的甘露寺,位於半山定心石之下。清聖祖康熙六年(西元一六六七年),在玉琳國師朝禮九華山時,經過此地即預言:「此地山水環繞,若構蘭若,代有高僧。」
當時,住於伏虎洞的洞安和尚聽了,就在此處動土建設,而且開壇傳戒,成為叢林。此寺也曾有過裝金的肉身菩薩,那是在清德宗光緒六年(西元一八八○年),甘露寺都監常思法師,九十一歲時安詳而逝,可惜其肉身已毀於文化大革命時期。一九八三年重修建築,至一九八五年完成,先有彌勒殿、大雄寶殿、配殿、寮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