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拜經臺
四月二十四日,星期三,晴。
今天的重點訪問有五處:古拜經臺、天臺正頂、化城寺、祇園寺、旃檀林的大悲殿。
早上八點登車出發,約十分鐘,抵達鳳凰松的接引庵旁停車場,然後步行五分鐘,到索道站,以六個人一組,陸續分批搭乘空中纜車,約二十分鐘,直達古拜經臺索道站,在纜車上可以凌空飽覽九華山遠近各景區,如閔園、老人峯、仙人打鼓、仙桃石、獅子峯、香爐峯等的特色,尤其是看到纜車下方懸崖峭壁之間有人行道,正有許多人在逐步攀登;在崖壁之間及峭壁之巔,築有一座一座的寺院,真好像是騰雲駕霧浮盪在山谷之中,讓你感受到正處於人間仙境。
三十多歲的監院果成法師,在殿內迎接我們,他的師父就是該寺住持聖明法師,因為害肝病,下山就醫,而沒有親自接待。目前該寺住眾十五人,非常忙碌,因為正在增建兩幢房舍,而他們的殿宇也正在翻修,除了香客擁擠,施工中的工人也很忙碌。室內非常陰暗,香煙濃重,地面也不很平整,設有幾個積滿了塵垢的拜墊。我在每一個殿上,都是五體投地拜在地面上。我在地藏正殿中央,也看到兩個巨大的腳印,深入石板一寸左右,傳說這就是金地藏在這兒拜《華嚴經》所留下的遺跡,腳的大小超過常人一倍以上。對我來講,只能夠用信仰去接受,不應該用常情常理或者是用科學計算的角度來看待,否則它只是一個人為的傳說。
▲古拜經臺在重山峻嶺中,其右為大鵬聽經石。
又例如古拜經臺的後上方,峭壁懸崖有一塊二十米高的光面大石頭,狀似老鷹趴壁,因此傳說金地藏在此誦經之時,有一隻大鵬鳥經常附於石壁聽經,日久年深之後,就化為一塊石頭。所以今天在旅遊的景點名稱,叫作「大鵬聽經石」,這應該是文人製造的傳說,而不是事實。若從地質學的角度解釋,那是屬造山活動過程中的天然結構。但是這個傳說故事是很動人的。
這個拜經臺,原來只是一塊露天平臺,在清朝穆宗同治年間(西元一八六二~一八七四年)才建庵,直到一九八二年,已經經過四次的重修和再建。現在九華山佛教協會會長仁德長老於一九四三年至一九五三年之間,就是擔任拜經臺的住持,一九八二年曾經作為九華山佛教協會接待站。
此處的地形都是陡坡,根本沒有平地,但是目前拜經臺的負責人,正向山谷爭取空間,用填補接駁的方式,增加了建築用地,因為現在來九華山進香遊覽的人越來越多,不得不增加建築物的使用面積,以利於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