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萬年寺與普賢寺
▲萬年寺內的無梁磚殿,內有一丈六尺高六十二噸重的普賢銅像。
據傳說,「萬年寺」是由慧持禪師始建於東晉隆安三年(西元三八五年),名為「普賢寺」。到唐懿宗時,改為「白水寺」,宋太平興國五年(西元九八○年),茂真禪師擴建,更名「白水普賢寺」。內勅鑄普賢騎象銅像,通高七點四公尺,象身長四點七公尺,重六十二噸。明神宗萬曆二十七年(西元一五九九年),再改為「聖壽萬年寺」,簡稱「萬年寺」。當時寺內有七殿:毘盧、七佛、天王、金剛、大佛、磚砌旋螺殿(中供銅鑄普賢丈六金身騎象像)、接引殿。萬年寺的總稱之下分成四個單位;四會亭、毘盧殿、磚殿、新殿。到清光緒二十八年(西元一九○二年),毘盧殿改為十方叢林制,其他三家則為各立門戶的子孫小廟制。民國二十年(西元一九三一年),毘盧殿改為「光明堂」。民國二十五年(西元一九三六年)毘盧殿傳戒時,入山求大戒者,兩百六十多人,四方雲集來參加傳戒法會者約一千人。民國三十五年(西元一九四六年),毘盧殿大火,化為灰燼。現在的規模是一九五三年,將剩餘的兩殿一起拆除,新修兩殿之後,總稱為「巍峨寶殿」。一九八六年,現任住持寬明老和尚集資恢復了山門和彌勒殿。現在的大雄殿及巍峨寶殿,所供的三身佛及阿彌陀佛銅像,皆係明代嘉靖年間(西元一五二二~一五六六年)的作品。
▲萬年寺六十二噸重的宋代銅鑄普賢菩薩像,高七點四公尺。
▲作者將其著作贈與峨嵋山萬年寺,當家師心定法師(左)與知客照性法師(右)代為接受。
我們到達山門之時,現年三十一歲的知客照性師,已在大門外等待,見面就說:「我看過您老法師好幾本書,也聽過您老人家的錄音帶。」好像是多年不見的老友一樣,那般親切。然後把我扶著,向內逐殿參觀,共有五殿五進:山門、觀音殿、普賢殿、彌陀殿、大雄寶殿。
該寺最重要的一座古殿,應該是供著那尊舉世聞名的普賢菩薩騎著六牙白象銅像的無樑磚殿,不僅這座建於明朝的磚殿有名,而那座一丈六尺高、六十二噸重的普賢銅像更有名。如果朝禮峨嵋山,而不到萬年寺,等於沒有上山;到了萬年寺,而未禮這尊普賢菩薩銅像,必會引為終身的遺憾。許多人朝禮峨嵋山,就是為了親自禮拜這尊菩薩像。
在文革期間,這尊普賢銅像曾被紅衛兵用鐵鍊試著拉倒、擊毀,結果僅僅把普賢銅像從六牙白象背上,移動了數寸,無法拉倒,所以僅把白象的尾巴砍截了一段,用以洩憤。
然後,到客堂喝茶休息,接著進齋午餐。因為始終沒有看到寺內更高層的執事,薛菩薩就問那位知客:「怎麼不見當家師呢?上次我來說好,請他接待我們的師父呀!」這才由知客去後邊通報,總算在我們用過午餐之後,那位現年二十九歲的心定當家師,約我去他的會客室敍禮。見了面倒是相當謙沖、誠懇、有禮。接著,由當家師親自帶著我去他們的「普賢行願樓」,觀賞該寺的三件鎮山之寶:1.明嘉靖年間從緬甸請回的緬文貝葉經;2.由錫蘭請回的迦葉佛牙;3.明萬曆皇帝所賜的玉印,重四公斤,印文是「普賢願王之寶」。這位當家也當面贈送我們每人一條蓋有這方玉印的手帕,作為紀念。
當天晚上回到山下的雄秀賓館,已是五點多鐘。晚餐後,借用該館的會議廳,開了一個半小時名為「感恩之夜」的感恩讚頌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