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雞足山的神話和環境
四月十日下午四點五十分,通過大悲閣和觀音閣,到達金頂寺。由該寺監院四十二歲的義修法師等三位比丘,著袍披衣,迎接我於山門之外。首先進入大殿拜佛禮僧,嗣被邀到廂房的客堂,致贈紀念品和供養金,宏道法師及其隨從四人,還是以主人的身分,在那兒接待我們。
我告訴他們,因為自己沒有修行,致前往華首門禮敬之時,沒有見到任何異相。宏道法師立即安慰我說:「這倒不一定,能夠來到雞足山朝聖一次,就能十世不失人身,五世身為比丘。」他又給我說了一則感應故事:在五年前,有一泰國比丘來山朝聖,在華首門前,遇到一位老僧及一年輕的比丘,都是身著黃色袈裟,在他們前面引路走向金頂,結果在途中突然不見了二僧的踪影,全山都認為那是迦葉和阿難兩位尊者的示現。
類似的傳說,每一座名山,都會有許多,而且層出不窮,信者信之,不信者還是不信。
我這一生,雖然也經驗過若干靈異現象,我都把它們當作光影門頭的幻境。
現在年紀老了,也會偶爾聽到我的僧俗弟子,在夢中或者在定中,乃至於平常的時間,見到了有關於我的幻影,我是既不把它當成實有其事,也不允許他們常把這些聽聞掛在嘴上。所以,進入名山有沒有看到異相,並不是我們來山的目的。
既然到了雞足山的最高峯,我也讀到了新舊兩種《雞足山誌》以及相關資料,應該把它的地理環境介紹一下。
雞足山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的西北隅,距大理巿約一百公里,西與大理的洱海毗鄰,北與鶴慶相連,東西長七公里,南北寬六公里,總面積二千八百二十二公頃。前臨點蒼山、洱海,後靠金沙江,山頂聳於西北,山尾掉於東南。前下方三峯分列,正後方一岡撐距,形如雞足。金山共有四十座奇嶺、十三座險峯、三十四座崖壁、四十五個幽洞、泉潭百餘處,岡、嶺、壑、洞、幽林谷峽,不可勝數。
雞足山地處於雲貴高原的邊沿地帶,故其最低山麓沙址河的海拔即達一千七百八十公尺,最高天柱峯頂的海拔是三千二百四十八公尺,在六、七公里的範圍之內,高度的相差達一千四百六十八公尺。
全山的氣候,從下向上,分為三個段落:1.海拔一千七百八十公尺至一千九百公尺是乾熱河谷氣候帶,是屬於亞熱帶氣候。2.海拔一千九百公尺至二千八百公尺是溫暖濕潤山地氣候帶,屬於中亞熱帶和亞熱帶氣候,四季如春,乾濕的季節分明,年平均氣溫在攝氏十三度。3.海拔二千八百公尺至三千二百四十八公尺是屬於溫涼潮濕的亞高山氣候帶,全年無夏,冬季嚴寒,終年多雲霧,且多強勁的冷風,氣候潮濕。也正由於這個原因,從外地去的朝山客,上山下山,很難適應,一不小心,立即感冒。
▲雞足山上的金頂寺楞嚴塔,作者與該寺僧眾攝於塔下。
由於雞足山的氣候特徵,也為多樣的自然植物,提供了共容共存的繁殖環境。從亞熱帶到寒帶的植物,都能在山上找到生根落腳的地盤,而且各有其豐富的土壤,提供它們生存。據說高等植物有八十多科五百餘種;藥用植物有一百餘種;在低等植物中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食用菌類,例如冷菌、香菌、白木耳、雞㙡,以及土名稱「青蛙皮」的白生菌等。
那兒的飛禽走獸類,也有數百種,原始森林到處可見,平均樹齡在三百年以上,最高的達六百年左右,全山有百分之八十五的林區覆蓋面,故當我們進入山區之後,多是穿梭在參天的古木林間。
有關於雞足山的命名,在《白古通》名為「青巔山」,在《大明統一誌》稱為「九曲山」,到明朝萬曆年間(西元一五七三~一六一五年)的《雲南通誌》始稱它為「雞足山」。不過雞足山的名稱,在明朝正德(西元一五○六~一五二一年)及嘉靖(西元一五二二~一五六六年)年間已出現,也可以說,把雲南大理的青巔山命名為雞足,而以迦葉尊者守衣入定於中印度摩揭陀國雞足山的故事相連,為時最早是在西元十六世紀之後。所以近代的史學家陳垣,在他的《明季滇黔佛教考》一書中,非常嚴峻的批評了雞足山的這項傳說!而謂:「其取材多方誌稗史,神話連篇,且考證多疏,未足據為典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