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迦葉殿
下午二點,從慧燈庵再度上馬,繼續行約一小時,即到迦葉殿。
該處原名袈裟殿,位於插屏山麓以及仰高峽懸崖之旁,也就是在華首門外的銅佛殿之下的一個平臺上。明朝永樂年間(西元一四○三~一四二四年)有道人在此修建茅庵。嘉靖三十一年(西元一五五二年)僧圓慶在此建寺。萬曆四十年(西元一六一二年)重修,並增建萬佛銅塔於大殿前,塔高八點六公尺,塔身鑄佛像萬尊。清順治十四年(西元一六五七年)增修天咫樓,庋藏《大藏經》,樓共三層,居高臨下,故名「天咫」。康熙三十年(西元一六九一年)遭回祿,樓塔皆毀於火,翌年重建,樓僅二層,復請《南藏》全部貯存。
大殿為三間單檐歇山式,殿內供檀香迦葉尊者雕像,乃為雞足山的珍品,在一九五二年及一九六三年,大陸政府兩次撥款修理,一九六六年全毀於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一九八七年之後,開始修復了幾間平房,近兩年來,宏道法師已經帶領宏鈺、廣福等青年比丘,正在迦葉殿大興土木,使其恢復明清時代的原貌,我們當天晚上,有一半的人馬,就是被安置在迦葉殿用餐過宿。
我們到達迦葉殿之後,就被宏道法師和兩位年輕比丘,帶著參觀全寺的建築和景觀,目前正在修建兩側的廂房,大殿尚未動工。現大殿兩側的兩排廂房,都是兩層寬敞的樓房,下層有廚房、齋堂、庫房,上層是客房、僧舍。另外還有客堂、偏殿、方丈室,並且正在後邊興建關房。我們被帶到迦葉殿後院的右後側崖壁下,見有一方磐石,傳說是阿難尊者留衣處,又傳說是釋迦世尊給迦葉尊者告誡處,因而被後人稱為「告誡石」。當然這是出於傳說。不過,我們既來朝聖,就該以信仰心把那塊磐石當作聖跡看待,我還坐在上面,被弟子們拍了幾張照,因我相信,至少虛雲老和尚曾經到過這塊石頭的上邊或旁邊,僅此一端,就已值得讓我們對著這塊磐石頂禮膜拜了。
據亞星旅行社告訴我:宏道法師為了接待我們,在一個月之間,準備好了六十套全新的床鋪、棉被、枕頭。當晚迦葉殿為本團兩部車的菩薩們所準備的晚餐,也非常豐盛、可口、營養。比祝聖寺及慧燈庵提供的菜式,更多更好。由於金頂寺的條件,無法與迦葉殿比較,所以我在第三天的集會上,提起住在迦葉殿的人,不比住上金頂寺的人,更有福,更修行。
當然,高山就是高山,當天下午到達迦葉殿之時,就有若干菩薩們出現高山反應的症狀。當天晚上,也有好多位住於迦葉殿的菩薩,由於缺氧而頭疼、胃痛,非常難受。到了第二天清晨五點,摸黑從迦葉殿攀登陡坡上金頂寺,也是一段非常艱苦的路程。因此有一位菩薩提出建議修正,說他們也很辛苦,也體驗到了住山修行的艱難。可見,凡是上了雞足山的人,沒有一位不是在修行。這也正是我們要安排此一行程的目的。
▲作者參觀迦葉殿的修護工程。
有了這樣的體驗,就不難想像,歷代的先賢們在山上結茅庵居,鳩工建寺,開山築路,日復一日,應該是有多麼的艱辛。雖其所有的磚瓦木料等的建材,多可能是由牲口馱運上山;挖山填土,平地奠基,建築經營,則必是人工完成的。若不是大修行人,豈能有那麼大的耐性,若不是對佛法有堅強的信心,豈會有經年累月的恆心。在山上,不僅要經得起體能的考驗,也要受得了毅力的磨鍊。他們不為名利,放棄人間的五欲,把生命投注於建設道場的信心和願心。所以才有很多文人雅士多在讚歎了「天下名山僧建多」的同時,卻不知道僧侶要在高山建寺的原因何在?除了佛教的僧侶之外,為什麼沒有其他的在家人去開闢那些靈秀的山區,成為供人遊憩的去處呢?他們實在無法體會僧人是為了什麼,深入高山峻嶺的險谷危崖,建築那些道場。這正是啟發我們在建設法鼓山期間,讓我自己以及相關的僧俗四眾,要去大陸實地體驗古德們建設道場的苦心所在。
▲作者在迦葉殿後側的告誡石上打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