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佛典中的雞足山
相傳雲南大理州的雞足山,就是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中頭陀第一的摩訶迦葉,奉釋迦世尊之命,在佛陀涅槃之後,守著佛陀的袈裟,在山中入定,等待彌勒佛出世的所在。
可是,根據《增一阿含經》卷四四的記載:當佛臨將涅槃之前的不久,對迦葉說:「我現在已經老了,快要八十多歲了,我希望交待四位羅漢,在我涅槃之後,住於世間,不要涅槃,那就是摩訶迦葉、君屠鉢漢、賓頭盧、羅睺羅。」因此迦葉就前往中印度摩揭陀國界內毘提村中的山裡守衣入定,因為蒙佛之恩,諸鬼神等為他開門,名為「迦葉禪窟」。(《大正藏》二.七八九頁上)
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六說:迦攝波苾芻是在「尊足山」中,等待彌勒佛出世。
根據《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四○,敍述迦攝波尊者向摩揭陀國未生怨王報告,他要涅槃,向國王告別之後,「便往雞足山中,於三峯內敷草而坐,作如是念:我今宜以世尊所授糞掃納衣用覆於身。令身乃至慈氏下生。彼薄伽梵以我此身,示諸弟子及諸大眾,令生厭離。即便入定三峯覆身。猶如密室不壞而住」。(《大正藏》二四.四○九頁上)
在《高僧法顯傳》記載從伽耶城:「南三里行到一山,名雞足,大迦葉今在此山中,擘山下入入處,不容人下入,極遠有旁孔,迦葉全身在此中住。孔外有迦葉本洗手土,彼方人若頭痛者,以此土塗之即差。此山中即日故有諸羅漢住彼,諸國道人年年往供養迦葉。心濃至者,夜即有羅漢來共言,論釋其疑已,忽然不現。此山榛木茂盛,又多師子虎狼,不可妄行。」(《大正藏》五一.八六三頁下~八六四頁上)
在玄奘三藏的《大唐西域記》卷九,記載他在摩揭陀國遊歷之時,也說東渡尼連禪河之後,有莫訶河:「行百餘里,至屈屈吒播陀山(唐言雞足)亦謂窶盧播陀山(唐言尊足)高巒陗無極,深壑洞無涯,山麓谿澗,喬林羅谷。岡岑嶺嶂,繁草被巖,峻起三峯,傍挺絕崿,氣將天接,形與雲同。其後尊者大迦葉波,居中寂滅,不敢指言,故云尊足。」佛在涅槃前,即叮嚀迦葉尊者拿著佛的「姨母所獻金縷袈裟,慈氏成佛,留以傳付」。(《大正藏》五一.九一九頁)
從以上各種經、律及史傳所見,有關雞足山的記載,都是在中印度摩揭陀國境內,兩次提到「三峯」二字,那表示有三個峯頂,而雲南雞足山之得名,根據《雞足山誌》的「瀋陽范承勳」的序所說:「此山發脈西域,來龍萬里,盤迴紆鬱,三嶺前伸,一岡後距,儼然雞足焉。」可見此山的形勢與摩揭陀國的三峯,有所不同。而且,現今的大理,是在中國西南方的邊疆,與緬甸鄰接,遙望南印度,而跟中印距離尚極遙遠,豈可把這兩地視為一處?後人有把大理的點蒼山視為王舍城的靈鷲山,當然,也可以把賓川的雞足山視為中印的尊足山了。
其實,中國境內的佛教名山,如五臺、峨嵋、九華、普陀,被信為文殊、普賢、地藏、觀音四大菩薩的道場。事實上,這四位菩薩都不是中國人,也不是地球世界的歷史人物,乃是釋迦世尊在諸部大乘經中所說,最具代表性的四位菩薩。四大名山的形成,也都是從感應、傳說、故事的記載,慢慢演變而成,朝禮四大名山,確實有大功德,直到現在還是香火鼎盛。
可見,對於靈蹟的信仰,未必需有歷史的根據。雞足山已被視為四大名山之外的第五座佛教名山,我們何妨相信它是迦葉尊者化跡所在,所以,我們去朝禮雞足山,雖然明知不是原始佛典中所記載的那座雞足山,又有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