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法門龍象眾
作育佛教英才
這趟來紐約的三個月中,見到了幾位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同學︰1.四月上旬,見正法師從臺灣來東初禪寺小住數日;2.四月中旬,陳秀蘭居士從邁阿密來紐約親近道場;3.五月上旬,惠敏法師在密西根大學完成了三個月的研究任務後,來東初禪寺訪問了兩天。
這三位同學,各有所長,均於中華佛學研究所讀完了三年書。秀蘭先為我們的《人生》月刊編輯工作效勞,目前留美深造;見正通過畢業論文口試後,曾執教於福嚴佛學院,目前則是我們東初出版社、《法鼓雜誌》、《人生》月刊的總負責人。惠敏在我們的研究所剛讀完,便考取了日本交流協會提供的公費留學生獎學金,於東京大學以六年時間,先後完成碩士及博士學位。他在繳出論文之後,等待口試的三個月中,做了被中華佛學研究所推薦到密西根大學的第一位交換學者,是他的功力所致,也是本所的光榮。
▲惠敏法師(右二)訪問東初禪寺與作者(右三)合影。
辦教育是為天下作育英才,是為英才提供環境與設備的服務。它是沒有條件、也不計回饋的;辦教育的事實,便是目的。所以本所已招生十一屆,結業了九屆,每屆八至十名,其中能夠被留所服務並自願要留下服務的不多,希望我們給予後續支援的倒不少。但在我們的感受,只要研究生於受畢三年的學程後,能夠找到自己的方向,只要未脫離佛法的修學與弘護,不論他們去到那兒,我們都會高興。而以上的三位,一位曾為本所關係事業服務,一位正在服務,一位即將回國到本所服務,當然是我們所希望並感到欣慰的事。
楚才晉用,對於佛門而言是無妨的,如果楚才而唯晉用,則亦不能無憾了。目前本所師資及研究生資格,教育部均比照一般大學院研究所的要求指示,可是既不承認本所老師身分資格的核定,也不承認本所研究生學位資格的頒予。如果這個問題無法解決,我們佛教雖有堅實貴重的椅子,只緣未被政府認定,教內的傑出人才,除非特具悲願者,勢將難以邀到他們來就座了。
▲見正法師(右)與《雲影塵痕》作者法雲法師到紐約訪問。
我們為此事已努力多年,迄今尚未得到要領,人微言輕,孤掌難鳴!
可是,中華佛學研究所的辦學成績之佳,不僅佛教界公認,國際間知名,就是教育部也不否認。我們的教學設施、老師的水準、研究生的素質,都是有目共睹。故我把每一位能在本所就學的同學,都視為佛教的樑柱,法門的龍象,續佛慧命的命根。雖不能經常跟他們生活在一起,卻不能不使我時時心繫,念念在意。本(一九九二)年六月十三日,我還給他們寫了一封信,茲錄如下。
給中華佛學研究所諸位同學的信
中華佛學研究所諸位同學善知識慧鑒︰
這次出國以來,轉眼間已歷兩月,我曾訪倫敦大英博物及圖書兩館,專看敦煌佛教文獻。也訪問紐約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及耶魯大學,注意其硬體設施、師資課程、教育動向、圖書收藏及方向,以備我國借鏡。本年八月上旬,亦將與惠敏、慧嚴二師,本所李公、方公二教授,遷建工程負責諸君,訪日本東大、京大、立大、佛大和幾座古寺。以期學取彼邦在軟硬體方面的興辦佛教教育之所長。為本所帶來動力,期以趕上世界潮流。西方世界已有近千年的興學經驗,日本佛教教育之現代化也有近百年的歷史,我國佛教界才剛起步。
有一個事實︰在規模、制度、設備,乃至穩定性方面,我們當然無法與歐美及日本相比。在師資人數、素質與研究生的數量比率,本所應算是少有的例子,讓我們值得欣慰;我們的選課之多,也非其他所及。我本人是佛教教育環境中的孤兒孽子,不希望我的晚輩們仍在同樣的環境中自生自滅,所以願竭我有生之年,為培育下一代而盡棉力。正因我們中國佛教和我本人,都是先天貧血,後天營養失調,以致我們都在艱困之中求進步。可喜的是,第二代的優秀人才,你們已在漸漸成長了。
我們強調菩提心或道心,目的在於續佛慧命,絕不僅靠文士型的佛教學者所能為,必須於三業及三無漏學的實踐中,始能將其生命與正法接合。故祈護法龍天相助,護惜諸位同學善知識為法獻身的大菩提心。
聖嚴一九九二、六、十三
赴泰學法四比丘
中華佛學研究所,現在跟日本、美國、泰國的四所大學及一個基金會有盟約關係。兩年前即有兩位法身寺派的泰國比丘,祥智及祥代來本所留學。去(一九九一)年四月,臺北農禪寺及紐約東初禪寺,也各派出一位比丘,果醒及果稠,前往泰國遊學,為期一年,作為互惠的交換。今年四月,他們兩位回國,至六月底,再派果暉及果元兩位比丘前往泰國深造。這樣一來,研究所與寺院的人才培養,有了密切的交流與配合。佛學需要各類專業人才,學術文化的、指導禪修的、行政管理的、語文翻譯的等等。醒、稠二師,去國一年,不僅增長了閱歷見聞,也落實了禪修的基礎。因為對於未來佛教的整體交融,相當有用,所以陸續派遣了兩位優秀的青年比丘。
兩位比丘回來了,在觀念上有了寬容性,也有其謹嚴的建言。因此,我於四月十四日致函醒、稠二師,表示歡迎他們返回中國僧團;六月二十七日,又為暉、元二師作信致勉。現在也分別抄錄如下︰
(一)歡迎果醒及果稠二比丘自泰歸國函
果醒、果稠二位仁者︰
歡迎你們二位,從泰國遊學回來。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彼邦必有可以借鏡之優良風範,我們當學的一定不少。這也正是要讓二位仁者出國之目的。唯於本國,佛教傳入近兩千年,已與我民族文化背景相結合,形成另一風貌的發展,若謂全盤放棄而別接新枝,勢必困難。唯今日時潮變動,南北傳及藏漢各傳的佛教徒們,接觸日趨頻繁,相互之間,取其同捨其異,認其同並諒其異,將來當可見到全球佛教聯盟型態的情況出現。但須假以時日,勿操之過急也。
祝福。
聖嚴一九九二、四、十四於紐約
(二)勉勵果暉及果元二比丘赴泰遊學函
果暉、果元二位仁者︰
你們二位,日內即將赴泰遊學,相信二位都能情同手足,同門、同法、同學,成為同行、同修的生死同參,相互照顧、彼此勉勵。閱世經歷,果元長於果暉;出家戒臘,果暉長於果元;對於常住而言,分別負責中美兩地重要僧職,乃是代表我及我們兩地僧團的身分赴泰,見聞知增長,戒定慧增上,以備回來貢獻所學。故以數語相期勉︰1.學彼邦法門之所長而有助於我國僧團者。2.彼法身寺行事、弘化、攝眾、導俗的優點,當留心學取。3.彼國之僧紀、僧儀、僧教育制度,宜留心訪察。4.彼邦禪修方法的個人及共修指導,宜注意學習。5.唯一年時間有限,不必貪多,盡力而為,保護道心以及健康。
祝福二位平安去來。
聖嚴一九九二、六、二十七
勉出版社諸仁者
我們佛學研究所的畢業學生之中,畢業之後親近我最久的,共三位︰果祥、見正二比丘尼,以及陳璽如居士。近年來果祥擔任農禪寺秘書兼中國廣播公司節目「法鼓之聲」的製作人,貢獻良多。見正為我負責出版部門,盡心竭智。她們二人成了我們文宣工作主將。璽如則服務本所最久,任怨任勞,沈潛持重,木訥寡言,現正為我編校《法鼓全集》,近年來婚姻美滿,但她老是想著過出家修行生活。見正年輕,開始學做事學帶人,非常難為了她,故在出國期間,也為見正等人出版部的同仁,以函相勉。錄如下︰
(一)給出版社見正仁者等的信
見正仁者︰
1.在人生過程中,學做人為第一,那就是盡分、盡心、盡職。但多半的人,由於自我中心作祟,往往抬出自己,凸顯自我,以致造成既傷害人,更傷害己。所以做人難於做事。若能放低自己的姿態,常常為他人設想,便會得心應手。心大量大,容人成人者必能成己,這是學佛的菩薩心行。我們服務他人,要以成就人的存心相待,當以關懷代替責備,以勉勵代替輔導,以商量代替命令,便是菩提心。人事不穩定,其因素不是單方單向的,目前的社會、時下的人心、我們本身的境況,以及各人的心向性格,都是其原因。我們活到老學到老,走上堅毅不拔而越挫越奮的菩薩道。願以此與仁者等共勉。
2.人與事最難也最易,能客觀、而為人想則易,但是,因緣屬於多方,所以也難。善於促成因緣者則易;不善運用因緣者即難。我們多作因緣觀,盡心盡力,做好自己能做到的就好。
祝福璽如、愛珠、雲芳、麗琴等出版部諸位菩薩。
聖嚴一九九二、五、二十二
陳玉文赴韓國
五月上旬,接到佛研所秘書王慧昕的傳真相告,本所留泰研究生陳玉文,決定放棄泰國學業,已去韓國準備出家。這是玉文早就確定的事,不過她去泰國清邁大學才兩個月,便改變了先讀書再出家的志願,使我意外。玉文是本所一九八九年的畢業生,本來準備立即出國,嗣以本所秘書懸空,故在同學師生大眾的勸留下,她才接下艱鉅的秘書工作,做了兩年,為我分勞不少。但她不先給我知道便轉去韓國,不能不使我為之愕然。也許因為我對她關懷不周,頗感慚愧,我倒不為她去韓國出家惋惜,相反地我是贊成的。唐朝有不少韓國高僧來中國出家學法,今日有何不可有中國青年去韓國出家。何況近五年來,年年都有韓籍僧尼到本所留學。所以給她寫了兩封信。也收到了兩封回函。現在且將玉文的函信,抄摘要點如下,以資關懷她的讀者們,知道她的一些心路歷程,我們也期待她道業成就時,回國來幫我們一些忙。
(一)陳玉文同學來函
師父慈鑒︰
弟子感覺非常慚愧,讓師父為弟子操心。
弟子一直很喜歡韓國寺院的環境,但不知自己是否能適應之,因此不敢驟下決定。在未能決定之前,只好先選擇同樣是佛教國家的泰國去念書,也可多學習泰國佛教的修行觀念及法門。另一方面可利用寒暑假到韓國寺院居住,實際瞭解當地的出家環境。
弟子三月初到泰國清邁之後,一切非常順利,弟子也很喜歡那裡的環境。弟子之所以提早回臺灣,是因為已辦好申請學校的手續,而清邁大學正值暑假期間,氣候非常炎熱乾燥,弟子有些不太適應。
弟子回臺灣之後,處理了有關到泰國就讀的一些事情之後,尚餘二十餘日之空檔,就決定再到韓國佛影寺再住一段時日。弟子於今年二月十日第一次來到佛影寺,正逢雪季,一片銀色山水以及古樸寺院建築,令弟子印象深刻並極為神往。佛影寺是因寺內一座山上的岩石,岩石在池中的倒影就宛如觀音站立說法及大眾跪地聞法之景象,因此名為佛影寺。
此次弟子於五月四日再次到佛影寺,已是春光明媚的時節。
聽聞一耘法師開示,醒悟自己不應該再蹉跎光陰,因此決定留在此地接受行者訓練(出家前的訓練)。敬頌
法體安康
弟子玉文頂禮一九九二、五、二十二
(二)陳玉文同學來簡
師父慈鑒︰
大函敬悉,弟子一直感念師父多年來對我的厚愛及栽培。日後若能有些許薄力,自當為法鼓山效犬馬之勞。這張是佛影寺佛殿區的明信片。敬頌法體安康
弟子玉文頂禮一九九二、六、十五
農禪寺的小龍象
若以我們法鼓山的佛教事業體系而言,農禪寺的僧團,是其樞紐核心。今天法鼓山基金會下的各項佛教事業,不論是教育的、文化的、禪修的、普及佛法的工作,離開農禪寺僧團的支援及運作,便會發生困難。是以農禪寺的常住大眾,乃為法鼓山的佛教慧命所依。我們在農禪寺,是為造就領導佛教、住持佛法、指導學佛修行、推廣淨化人心淨化社會運動的法將。
十多年來,在農禪寺求度出家的男女青年,都很優秀,假以時日的培養,都能成為法門的龍象。出家的條件,雖不論學歷背景,以他們的資質來說,如能踏實修學,無一不是可造之才。
因為農禪寺是無中生有的一座道場,凡事因陋就簡,目前已在果煜、果暉、果梵、果鏡、果祥等諸位先期執事們的竭智盡慮之下,把各項規約章則,漸漸建立起來。雖然應增、應補、應修、應設、應改的還有不少,農禪寺正在走向穩定中求成長的道路,卻已相當明顯。
在我出國期間,幾乎日日均有農禪寺的傳真信息往返。其中我有兩次勉詞,傳給常住大眾與常住執事,抄錄如下,以供備忘。
(一)給常住大眾的傳真
諸位發菩提心常住菩薩大眾︰
《仁王般若經》云︰「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足見淨土之難得,唯有超越於罪福業報及有漏無漏的賢聖果報,方為大自在佛。我們凡夫菩薩,來此世間學佛修法,由施、戒、忍,而勤、定、慧。圓滿福慧,便得大解脫的無上佛果。
《華嚴經》云︰「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五陰即是凡夫所居的身心世界,是眾生煩惱心所變現感得的五濁惡世,亦即《法華經》所揭示的「三界火宅」。既是業力所現、業報所感,我們唯有一方面「自淨其意」,同時化火焰為紅蓮,多以慈悲心對待別人,復以智慧心策勵自己。
《維摩經》云︰「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所以菩薩住三界火宅,以慈心等視眾生。所以處處仍坐蓮花,雖入地獄,猶如禪天;雖在五趣,不離清涼。
《六祖壇經》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不是世間無過,乃是明其因果,識其因緣。「明因果」,則知業果報應。同處一個環境,有人視之為難以忍辱的人間地獄,有人卻視之為成就菩提心的慧日道場。也是各人自己的善根福德,互異之故。「識因緣」,則諸法皆空相,觀無常法,皆畢竟空。諸仁者都已熟讀《心經》,也知《金剛經》。願深般若、無相慧,在諸仁者心中滋長展現。
本常住已十多年,人事制度等各方面,均在逐日穩定、進步、成長中,我們不要自滿於現狀,必須日進又進。對個人、對常住,均當增益改進。
我們不以為凡是離開常住的,都是壞人,更不以為常住對之沒有責任。但是像某某師那樣,來本寺四、五年,從考慮是否披剃、是否受戒、是否安住,直到今天決定離開,不能說沒有她自己的因素。經過長期間的掙扎,始終未能認同常住,不以常住為其獻身努力來共同建設的道場,我們不能不感到遺憾!她現在走了,包括另幾位,若在外面無怨無悔,有善知識,得安住處,心不離道,則我們亦當為他們祝福。
凡事都是因緣,除了我們必須審察本常住的各項人為的不夠健全之外,能做的、當做的,若在現實條件許可下,一定要改善,而且當從善如流。
尚請諸仁者以菩提心為基礎,以檢點自己的心行為原則,以愛護常住成就大眾的菩薩行為目的,共同貢獻力量。
我們正在提倡「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這絕不是口號,乃要打從每個人的內心做起。不能學習一般世間的觀念︰一昧要求環境,而不做自我調適,因那就是煩惱的淵藪。
本常住的菩薩們,我在這裡為諸位祝福︰道業堅固、菩提心增長。
聖嚴一九九二年五月三日於紐約
(二)給常住執事的傳真
諸位常住執事仁者︰
我們農禪寺以及將來法鼓山,是為「成就佛教青年人才」而建立,你們諸位執事,便是已被成就的佛教人才,同時也正在協助師父為成就其他繼起的佛教人才而努力。執事比清眾要做更多的付出,也比清眾有更多學習成長的機會。付出即是菩薩心的實踐,成長便是菩薩道的修持。
執事是一份如來家業的承擔,是以利人為先,三寶為重,安定常住大眾,始能成就常住大眾。安定眾人之方,不出二途︰1.依經、依律、依法,依共住規約為約束。2.以師父及執事們的主動關懷、鼓勵、慰勉、瞭解、溝通為凝聚。先從綱領執事與各組執事之間的上層協調做起,更宜從各執事的自我安心、自我調適做起,然後用安人來自安,因自安也必能安人。
僧團,如森林、如大海,森林養育百種動物,大海涵容千類水族,大小不等,損益互見。有人如從佛土再來,有人如從地獄出世,無非是來成就眾生或被成就的人,都是菩薩行者。順逆兩種增上因緣,均當以平常心與感恩心相待。
諸位執事仁者,任勞者必堪忍怨,任事者必遭批評。怨言之下有慈忍,批評之中藏金玉。若能善於承擔者,便是善為執事,善為執事者,即是自行化他。
聖嚴一九九二、五、十七
我曾有喻︰龍的幼年如蛇,象的幼年似狗,鳳凰的幼年類雛雞。及其成長,則龍騰於大海,象遊於森林,鳳凰飛舞長空,各各都有萬千氣象。我們的佛教人才,也都是從愚迷的凡夫群中,逐日培養起來。俗云︰「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乃在鼓勵人人如果努力,都有可能出將入相。故又有云︰「今日的兒童,是明日的主人。」《法華經》的常不輕菩薩有云︰「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我們佛教人才,其實就是整個人類社會的人才。今日的佛教青年,便是明日的法門龍象,今日的幼龍乳象,可能如蛇似狗,假以環境的陶冶及時日的涵養,龍子必然成龍,象種一定成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