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大英博物館的敦煌絹畫
下午二點三十分,是我們約好了進入博物館的時間,首先找到該館東方古物部的副主任龍安妮(Anne Farrer)博士,她讓我們坐下來先看早期敦煌木刻經咒並附圖畫的一小塊圖片。以觀音、普賢、文殊等菩薩的咒文居多,也有護神王的畫像。它們的通常格式,上段是菩薩像,像的兩側有二行字,例如「大聖文殊師利菩薩;普勸志心供養受持」。下段是文字說明以及咒文,而且多半附有供養人的姓名。其中最大的一幅是以漢藏兩種文字排列成的曼陀羅,叫作︿大隨求陀羅尼﹀。可見在中唐之際土蕃統治敦煌時代和西藏勢力,相當的強。當我們閱覽這些珍貴文獻時,不准我們用原子筆和鋼筆做記錄,只許使用該館提供的鉛筆,就怕我們損傷了那些文物。
經過將近一個小時的細細欣賞,看了四十多幅。然後,另由一位年輕的女士把我們帶到二樓後進收藏絹質佛畫的寶庫,欣賞將近一百幅彩色的敦煌絹畫。就記憶所及,見到的主要作品有︰1.釋迦牟尼佛的說法圖,2.普賢菩薩騎象圖,3.文殊普賢觀音菩薩行化圖,4.千手千眼觀音圖,5.羅漢圖,6.供養人圖,7.四天王圖,8.維摩詰說法圖,9.引路菩薩圖,10.彌陀淨土變相圖,11.普門菩薩圖,12.十殿閻王與地藏菩薩圖,13.彌勒菩薩圖,14.日藏菩薩、月藏菩薩供養圖,15.尚有持爐菩薩、持珠菩薩、地藏菩薩、蓮華菩薩、結手印菩薩、金剛菩薩、如意觀音、托缽菩薩等圖畫。其中以觀音菩薩畫像最多。又因敦煌曾被西藏統治,也有富於不少密教風格的圖像,例如六個守護小孩的女神圖,她們都是人的身體禽獸的頭。
▲敦煌的木刻印刷文殊菩薩圖說及咒文(約西元第九、十世紀)。
這些佛畫的絹底雖已殘破,畫面色澤,依舊新鮮。使我們既看又摸且討論;目不暇給,不忍釋手。可惜該館規定,下午五點閉館。四點三十分即開始清場,辦公室的主管部門,已有三通電話打來寶庫,提醒我們,趕快結束參觀,故到後面二十幾幅,只好草草了事,僅僅瞄上一眼,就換到另外一幅。
這趟大英博物館之行,我雖未能取回什麼,卻已飽覽了一百數十件中國古代的佛教藝術珍品。多係西元第八世紀至第十世紀間的寶物。不論你生活在東方或西方,這都是終身難得一遇的殊緣。我不懂藝事,我卻知道如何欣賞那些藝術珍品︰通過對於佛教的信仰及文化史的感情,來體會每一件古代佛教的文物,就能與古人的生命融合在一起了。讓古人活在我們心中,也讓我們自己活到古人的心中去;時空的距離便消失了,欣賞那些藝術品的目的,也達到了。
▲觀音引魂圖。
▲佛說法圖。
大英博物館範圍相當大,二層樓的建築還有地下室,佔地整整一條街口。裡邊展出的內容,包括:1.古代世界的埃及、希臘、羅馬,2.歐洲及中亞細亞,3.西南亞、中國、日本。敦煌資料,僅佔其中的小小的一部分。
我們看到的那些圖畫,也僅佔有第二層樓緊靠後面的一間寶庫小小一個角落。用懸掛活動式的木板懸於天花板上的軌道上,每一塊木板所佔的空間只有十多公分長,寬一百五十公分左右,兩面裝裱了大小不等的圖畫,最大的兩幅是普賢菩薩及文殊菩薩的坐像,分別是高二百一十九點四公分、寬一百一十五點二公分,及高二百一十八點七公分、寬一百一十四點八公分。其他則一百多公分高的相當多,最小的也有十多公分高及寬的。那樣的收藏法,的確值得模仿學習,利用最小的空間,做最大的用途及最豐富的收藏與展示。
他們對於防潮、防蟲,以及溫度、光線等的裝製調配,非常完善。進入寶庫參觀,因其空間太小,三、四個人已嫌太擠。所以那樣的博物館,收藏的作用更大於使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