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新春.社會菁英禪修營
二月一日,星期六。
下午接受臺灣電視「轉動的音符」節目主持人,徐馥小姐的錄影訪問,要我站在佛法的立場,講禮讓忍讓,並且引用佛理或佛教的經典,來勸導社會大眾,忍讓一時而能夠平安一世。因為這個節目是受臺灣道路安全協會的委託而製作的單元,所以要我講一個自己聽到或者自己親身經歷的交通故事。
二月四日至六日,農曆新年的初一日至初三日。
年前幾天,我雖是出家人,仍不能免俗,文化館、農禪寺、法鼓山,都得忙著大掃除、備年貨、辦年事、安排種種新春期間的活動。
二月四日到六日三天之間,中華佛教文化館拜千佛懺三天。五日、六日,農禪寺拜大悲懺兩天。每年的大除夕,上下兩院的全體大眾,都到文化館祖堂辭歲禮祖,現在人多了,祖堂太小,快要站不下了。文化館拜年懺,歷年已久,由於信徒多了,大殿太窄,也已站不進去了。農禪寺的大悲懺法會,很受信眾歡迎,也把大殿擠滿,甚至連用閉路電視同時拜懺的一大間臨時屋,也達飽和狀態。大家只有指望祈求著法鼓山早日建成了。
二月七日,是農曆正月初四日,例行是臺北各寺院間輪流主辦的春節團拜日。最初是由東初老人倡導的,免得大家為了拜年,你來我往,浪費時間。今(一九九二)年由聖靈寺的今能法師作東,我當然也去參加了這一場盛會。
▲作者於法鼓山主持社會菁禪修營圓滿與全體合影。
二月九日至十一日。
二月九日下午四點到十一日下午五點,共計五十三個小時之內,我們在法鼓山舉辦了一項別開生面的「社會菁英新春禪修營」的活動。
它的宗旨是︰關懷社會,開創明天。消融自我,開發潛力。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它的課程內容有四點︰1.禪修的方法及層次,2.正確的禪修理論及觀念,3.如何將禪修用於日常生活之中,4.如何以禪修來處理身心及環境的問題。
它的對象是︰工商、文教、傳播界,處長及經理以上的單位主管,和相同層次的社會人士。
它的名額是:三十至五十名。
它的協辦單位是︰1.《時報周刊》,2.中國廣播公司。
我們對於這項活動,策畫了將近半年的時間,直到我於今年一月八日,從美國回到臺灣之時,通過《人生》月刊及《法鼓雜誌》兩種刊物的廣告宣傳,收到了四十多張報名單,距離預想的目標尚有不足,幾位籌備的人員心中乾著急,有的提議登廣告,公開徵求;有的主張印發信函,普為勸請。其實這些都是很笨的辦法,甚至會產生負面的效果。
後來通過少數幾位護法居士的接觸、聯繫、介紹,在不到三週之間,又增加了三十多位。由於法鼓山的宿舍、大殿、餐廳、廚房僅是臨時性的工寮,空間不大,設備簡陋,無法全部接納,籌備人員開了幾次會議,問了我的原則,確定了錄取的名單如下︰(見下頁)
姓名職稱姓名職稱王清雷諾工業負責人王瑞慧臺化高級專員鄒忠科淡大歐研所所長簡志信《時報周刊》發行人黃光弘康和資訊總經理王協森花蓮玉里國中校長歐長昌中國生產力中心經理蘇錫清清靜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董事長徐重仁統一超商總經理蔡金川國賓飯店協理司徒達賢政大企研所所長陳金龍電信總局工程師吳美輪華航飛航機務長范朝明花蓮瑞穗國中校長翟翬中視新聞部副理郭嵩山律師王文貴統一超商總經理秘書邱民雄臺塑關係企業營業處長陳盛泉新力公司總經理鄭丁旺政大教授李明威勝利之聲廣播電臺總經理楊憲勳富鴻證券董事長王木榮成大航太所副教授洪芳忠電信訓練所講師蔡崇焜金苑景觀負責人王志雄立法委員丁守中立法委員吳鈴嬌《時報周刊》撰述委員黃冠豪律師侯翠杏侯政廷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單德興中研院副研究員王雪清南亞塑膠營業處長鄭泗滄成大副教授姜慧嵐中興百貨健身事業處經理陳盛沺聲寶董事長黃麗華華九建設董事長沈子剛聯剛企業負責人莊淑惠臺祥纖維董事長關珠國華證券副總經理陳怡芬花旗銀行經理
這些人在平常多半不會到農禪寺來參加共修,所以用「社會菁英」這個名稱來吸引他們。他們事後還向我建議︰最好不用「菁英」二字,否則會使未被錄取的人士自卑。其實兩天課程內容,固然已讓他們感到非常踏實有用,事實上那能及得那些未被稱作「菁英」的人士來參加一次禪七更受用呢!禪七是整整七天,跟我同修,聽我開示,並有足夠的時間做攝心、安心的工夫。因此有人到最後的心得報告之時,希望能有機會參加我的禪七。可惜他們太忙,可能性不高。
這次禪修營中,我提出了二個主題,那就是︰1.消融自我以接納他人,2.提昇自我以成就他人。畢竟這些人士都是社會菁英,領悟力高,接受力強,不論聽和看,都非常的敏銳。雖在攝心、安心方面,沒有體驗到多少,然在接納他人和成就他人的觀念上,倒是向前跨越了一步。尤其是對禪和佛教的認識方面,他們本來就有基礎,聽了我的開示之後,也增加了深度與寬度。
禪修營結束後,很快地就在《中國時報》和我們的《人生》月刊做了專欄的報導,接著就有其他幾家如《聯合晚報》、《自立晚報》、《自由時報》,乃至《商業周刊》和邱永漢主持的《財訊雜誌》,也都做了一連串的專題訪問、正面報導。
正好那一陣子靈泉寺的惟覺禪師連續主持了十個禪七,也有許多政工商界的知名人士參與,而受到新聞媒體的重視,特別是國防部長陳履安參與禪七修行的報導,受到廣泛的傳誦,其實我們法鼓山,並沒有跟靈泉寺商量好在同一時段,舉辦這樣的活動,純屬於巧合的因緣。因此而使農禪寺與靈泉寺,被媒體相提並論,也使得臺灣的傳播界,掀起了一陣採訪報導禪修活動的新聞熱潮。
這對於整體的佛教,當然是非常好的現象。能夠讓社會大眾,知道什麼是正確的學佛之道,什麼是正統的禪修法門。多年來,在中國佛教界,已少有人知道禪修法門是立竿見影的一種修行活動。因此正信的佛教徒多不敢嘗試禪修,恐怕走火入魔,只好讓旁門之士,大談禪修禪悟。正因為在臺灣能夠以正統的、純粹的中國禪法,指導人修行的道場,猶如鳳毛麟角,致有不少打著禪的招牌而以擺玄虛、弄神通、速成聖果等為號召的人士,趁虛而入,大行其道。經過這一次媒體的普遍報導,也可以顯示出當今的社會中,有識之士還是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