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六、天水
四月二十五日,星期四。
四月二十四日的上午,我們參觀了敦煌博物館,在該館見到了玉門關和陽關的古城遺址圖、漢長城的沙盤,以及保存了兩千年的邊塞舉烽火用的古蘆葦。蘆葦在敦煌的用途很廣,築牆、蓋屋、舉火、編睡蓆、製籮筐,用在千佛洞時,便可紮成泥塑像的胚胎。也見到了兩千年前的木質漢簡,都讓我們有走回古代和古人對面交談的感受。
因為我們必須要搭乘上午十一點五十分的飛機返回蘭州,所以對於博物館的參觀,頗感意猶未盡。
當我們登車駛離敦煌巿區之時,因為兩天來都是看著佛像、佛畫,思惟著佛經的故事,生活在古佛教文化的氣氛之中,一旦要離開之時,忽然發覺整個敦煌巿的環境,就像是佛國淨土般的可愛,感覺那兒的居民,心善人美,個個是藝術家,他們的用具也都像是藝術品,見到每個人,都想跟他們揮手招呼,說一聲「再見」。
到了下午五點五十分,我們再度回到了蘭州巿的寧臥莊賓館。
晚上又在我的房間集合,由陳清香教授介紹天水的麥積山。
二十五日上午八點三十分,我們從蘭州乘車,向東南方向行駛,道經榆中縣、定西縣、通渭縣、秦安縣,翻越了車道嶺、華山嶺等四座大山,不是在嶺脊的稜線上行駛,便在群山縱谷中盤旋,滿眼是黃土高山,深溝交錯,僅僅兩、三個地方是石山,也僅僅幾個段落道旁有新植的楊樹苗。快要接近天水之時,才漸漸見到小麥遍山,綠茵如雲的景象。這段路程中,定西縣及其西北地區的耕地稀少,而秦安縣最為貧瘠。民家房屋,都用夯土築牆,土胚建屋。因為樹木稀少,民居盡量減少木料的樑柱結構,而用土牆支撐屋頂,屋頂是一邊蓋的形勢,就是人字坡缺一半,一高三矮四片牆的上部,架兩根橫木,鋪上樹枝山草,再覆以泥頂,足可以防風寒、遮太陽。好在雨量很少,否則經雨一沖,準會倒塌。我們在途中休息之際,有一位團員找到一座民房背後隱蔽所在方便,而後對我表示,他有很重的罪惡感,因為他小解,把人家的牆壁沖成一個洞。
▲小麥遍山綠茵如雲的天水山村。
汽車行了三百四十公里,計八個小時,於下午四點半到達了天水巿區的「天水賓館」。
天水巿位於甘肅的東南部,東接關中,南控巴蜀,西倚甘南,北扼隴坻,為古絲綢之路東段的一個重鎮。現在該巿有五縣兩區,總面積一萬四千零七十三平方公里。人口約有三百萬,城巿人口二十萬。海拔一千至二千米之間,屬暖帶半濕潤氣候,全年降雨量五百五十毫米。甘肅東南部有兩條主要河流,涇河及渭河,渭河經過天水,地理環境優裕,巿容非常繁榮。
▲作者在天水賓倌與覺華老和尚(右)及閰宗農道長合影。
當地政府,正在借天水賓館召開政協會議,故在旅館見到了天水巿佛教協會會長,現年七十三歲的覺華老和尚,他說他的法名叫潤祥,是太虛大師的徒曾孫。他的師父叫廣同,師祖是心道,心道的師父就是太虛大師。至於心道其人,就是民國三十二年(西元一九四三年)將敦煌佛教居士林,改組為中國佛教會敦煌分會的總負責人。
我們從覺華老和尚口中知道,如今的天水巿,共有二十多座寺院,兩百多位僧人;女眾寺院一座,尼師九人;受了三皈五戒的佛教徒有一千二百人。覺華老和尚出家已五十多年,他現住的小廟是瑞蓮寺,僅有四位出家眾,年紀最輕的也是四十歲以上,他曾經收過四、五位青年出家,送去讀書畢業之後,全部都還了俗。他又說:在天水巿南郊山上,政府已經修復了一座南郭寺,即將開放,其中有一半會交給佛教協會作為辦公之所,另一半屬於園林部門管理。
二十五日的晚上,另有一個插曲,當我去覺華老和尚的房間探望之時,發現該巿道教協會的會長,也被安排著跟他同室而住,那是一位七十二歲的老道士,他是全真教龍門派的道長閻宗農,從他口中知道,天水只有道士二十多人。我對任何宗教都很尊重,特別看到這樣大年紀的道長,心中感到相當親切,所以在贈送紀念品時,也送了他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