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四、敦煌的佛教
敦煌的佛教,曾經隆盛過相當長的時間,但也曾被冷落了相當長的時期,此可以從其開鑿石窟的規模大小及數量多少看出。清代以來則曾有回民白彥虎,於一八七三年春天,率兵圍攻敦煌,一度破壞莫高窟。一九二二年,白俄殘部阿廷闊夫少校,率兵五百餘人,逃到敦煌,被安置在千佛洞八個月,也有破壞。
清德宗光緒二十六年農曆五月二十五日(西元一九○○年七月二日),在莫高窟如今編為十六號的洞窟中,發現了唐代寫本經卷的人,是一位道士王圓籙;。當時住於莫高窟前寺院中的人,就是像王道士那樣從別處逃荒而去的一些流浪者。可見敦煌的佛教情形,到了清朝末年,至於民國初年,已經非常的殘破了。
民國二十九年(西元一九四○年),畫家吳作人、關山月、黎雄才等人,先後到莫高窟臨摹壁畫。民國三十年,畫家張大千偕其夫人張婉君、次子張心智及學生孫宗慰,到莫高窟臨摹壁畫,並為洞窟重新編號。就在這一年的前後,有建築學家梁思成、歷史學家向達、英國自然科學家李約瑟,以及國民政府的蔣經國及蔣緯國兩兄弟,都到了敦煌調查考察。
直到民國三十二年(西元一九四三年),才有中國佛教會敦煌分會的成立,總負責人是太虛大師的弟子心道法師。
▲佛教協會設於西雲觀內。
從以上各種記載,可以看出清末民初的敦煌地區,佛教十分衰微,莫高窟的上、中、下三寺,並無僧侶,倒是張大千及其家人,在寺中生活了一段時間。這次我們看到的三座寺院,都已破陋不堪,不僅沒有佛教的僧尼,也沒有經像法物,僅供在莫高窟擔任守衛、維修、清掃人員的臨時住宿之用。
▲西雲觀的後殿建築是三屋相接。
這使我感到非常遺憾,故在從莫高窟乘車回巿區的途中,請問當地的導遊︰「是否可以帶我們去參觀一座有僧人居住的佛教寺院。」他回答我說︰「有和尚,但沒有寺院。聽說敦煌佛教協會是設於一座道教的『西雲觀』內。」接著,他很熱心地把我們帶到了「西雲觀」。那是在巿區以北約兩公里處的一座道觀,屬於北京全真教派的白雲觀系統。
因為在文革之後,敦煌已經沒有佛教寺院,所以暫借道觀成立佛教協會。由一位文革後才出家,現年七十二歲的比丘諦承法師擔任會長。現在他有出家弟子七人,也就是說敦煌地區共有八位僧侶,他正在由政府補助加上自己集資,籌建在距離月牙泉不遠處的一座雷音寺,落成之後他們就可有屬於佛教自己的寺院了。
西雲觀的建築也有其特色,圍牆以龍背狀的起伏高低環繞四周。中軸線的第一座殿兩側便是鐘鼓二樓,然後與第二座及第三座殿的之間,另加廂房,形成兩個四合院,前面的院中,以木架竹枝搭成涼棚,其右側廂房的廊柱上,有一對紅紙寫的聯語,竟然跟我們農禪寺及法鼓山十分相契,那是︰「農禪並重實踐百丈清規;福慧雙修建設人間淨土」。當時雖未遇到住持諦承法師,能夠寫出這樣的對聯,必定是位高人。第三殿的形制,則相當奇特,在主屋前後,各接建一幢較矮的副屋,好像前後各加一座門廊,其實卻是殿身。
當晚,諦承法師到賓館相訪,告訴我說他是不識字的老粗,那副對子是佛協的秘書寫的。他只是本著信心,抱著願心,希望見到佛教在敦煌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