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上下華嚴寺
下午四點,我們訪問了建於遼代的上華嚴寺。
當我們下車後,尚未進入山門,便遇到了大同臺灣同胞接待處辦公室的主任朱孟麟,他非常熱誠,自稱是三寶弟子。他說他本來在太原開會,聽說我到了大同,所以專誠趕了回來,親自接待;而且他說他已經為我安排好參觀華嚴寺的事。
因此,當我跨入上華嚴寺的山門,就聽見鐘鼓之聲,又看見十幾位出家人搭衣持具,和二十多位在家居士,由他們的監院法師穿黃海青、披紅祖衣,率領著列隊歡迎。其中有一位四十多歲的比丘,手中拿著我在臺灣錄製的「菩提之聲」錄音帶,邊給我看,邊向我說︰「我們老早知道你了,法師,你的《學佛群疑》我們也看過了。」這使我非常意外及驚喜,到了這樣偏僻的西北地區,竟然還有人聽到我的錄音帶,看到我的書,真是他鄉的故知,遠方的知音了。我很希望能跟他們多談幾句話,但限於時間,我已身不由己地被一大堆的人,引進了接待室,又帶往前院北廂的客堂。我以為是要見他們的方丈,可是監院法師告訴我說,他們的住持藏寶法師去了內蒙古治病,所以請由現年八十五歲的退居三義老和尚接待。我在太原巿的崇善寺,就已聽到了三義老和尚的名字,他是山西省佛教協會會長,也是中國佛教協會的理事;他是德高望重,本來我也希望能夠拜見這位長老,可是又聽說,他的身體健康不是很好,故已有多年不見客。
▲上華嚴寺僧俗二眾以搭衣列隊歡迎作者。
當我在客廳坐下不久,三義老和尚特別穿上了黃色海青,步履蹣跚的走了出來。他的口音很重,聲音很低,從頭至尾只講了三數句話︰「阿彌陀佛,歡迎光臨。」他堅持要親自陪我到大殿禮佛,進客堂喝茶,前後經過一個多小時,最後還把我送出山門之外。這是我在大陸行程之中,遇到最年長的一位長老比丘。
華嚴寺位於大同巿內的西南隅,本為一寺,目前分成上下兩寺,上華嚴寺是大同巿佛教協會會址所在,由出家人管理,下華嚴寺屬於文物部門管理。
我們先參觀了上華嚴寺,始建於遼代清宗清寧八年(西元一○六二年)原是皇室的祖廟,故曾安置有銅鑄及石刻的諸帝像於寺內。遼末天祚帝保大二年(西元一一二二年),金兵攻陷作為陪都的西京大同,該寺便毀於兵火。至金代熙宗天眷三年(西元一一四○年)在舊基上予以重建,故而保存迄今的有遼金古蹟、明清建築及壁畫等。一九六一年被大陸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的上華嚴寺,分成前後二院,形成一條軸線。前院有山門、接待室,接著是後院,其地形高出前院四米多,有石階相連,上了石階,則有跟善化寺相同的一座木構三樓四柱的小型牌樓,然後進入大雄寶殿,而牌樓與大殿之間是月臺。前殿接待室的北側,由前往後依次是辦公室、茶樓、客堂、禪堂、方丈;南側是接待組、廁所、齋堂、佛堂、大寮。佛堂的內側,各有一間兩層的樓房稱為南樓和北樓。從外貌上看維修得相當整齊完好。
▲三義老和尚陪作者參觀上華嚴寺大殿。
能夠供人參觀而有歷史藝術價值的,就是該寺的大殿。殿身坐西向東,面寬九間,長五十三點七五米,進深五間,共寬二十九米,面積一千五百五十九平方米。檐高九點五米,殿頂脊高一點五米,雞吻高四點三米,屋上的每塊琉璃瓦,長七十六厘米,重二十七斤。殿前月臺左右兩側,有鐘鼓二樓。
大殿內部,中央一字形排列共有五尊大佛,中間三尊為木刻,兩側的兩尊是泥塑,都是明代作品。這五尊佛像的兩頭及每尊的間隔之間,各有一像,共計六尊立姿的菩薩像。五對主像左右兩前側的磚臺上,又有二十位諸天的立像,最特殊的是這二十尊比真人略為高大的立像,身軀前傾,表示恭順,他們重心似乎不穩,但已站在那兒幾百年了。
▲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遼代塑像合掌菩薩。
殿內四周牆上,繪滿了清代光緒年間製作的壁畫,色澤鮮豔,氣勢磅礡,保存完好。畫幅高度是六點四米,面積八百八十七點二五平方米,壁畫內容,是佛傳故事及佛經故事,如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羅漢圖、千手千眼觀音圖等。
然在該寺大殿幾座莊嚴的佛像背後的心臟位置,都被挖成了窟窿,那是在文革期間,聽說佛像之內藏有寶物,因此而遭損壞。其實所謂藏的寶物就是佛經。通常所說的︰「卿本無罪,懷璧其罪。」連佛像也都難免。
從上華嚴寺出來,南行數十步,便到下華嚴寺。上華嚴寺的十多位僧眾及信眾,仍依依不捨地跟著相送。
▲建於金代的上華嚴寺大雄寶殿。
下華嚴寺本屬於上華嚴寺,其大殿的門上,懸有「薄伽教藏」黑底金字的立長方形匾額,「薄伽」就是「婆伽婆帝」(Bhagavat),義譯是「世尊」。也就等於說,這個大殿,原本是屬於華嚴寺的藏經殿,儲藏著釋迦牟尼世尊的經教。這座殿宇建於遼代興宗的重熙七年(西元一○三八年),面寬五間,長二十六點六五米,進深四間,寬二十點一米。屋頂為單檐九脊。
殿內的色彩沒有像上華嚴寺那樣豔麗,還保持著遼金時代樸實的風格。殿的中央,有大佛壇,壇的上方中央,有三尊大佛像,坐在蓮花座上,他們是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佛。三尊主像前的壇上,有弟子、供養童子、脇侍菩薩等共二十八尊塑像,或坐或站,好像是聚精會神的正在諦聽佛陀說法,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兩旁還有四大天王,也都表現出遼代塑像造型的自然美,其中一尊立姿的協侍菩薩像,合掌、露齒微笑,頭部微向右偏,身形略向左傾,披掛纓絡,頭戴華麗的天冠,兩條辮型的長髮披於雙肩,上身微裸,面如滿月,赤腳立於蓮花臺上,在流暢自如的飄帶衣飾陪襯之下,顯得十分出眾。因為郭沫若到過該寺參觀,他認為這尊菩薩像是中國所有露齒菩薩中藝術價值最高的一尊,所以這一尊像,在中國大陸非常有名。
▲薄伽教藏殿天宮樓閣。
在殿內的佛壇背後,沿著後牆,架起一道一丈有餘拱形的樓閣橋樑,其兩端及橋頂分別雕刻多重樓閣,檐、頂、斗拱、門、窗、欄干,都用精細的木雕砌成,共有五間。據說這是在大陸僅有的一座木雕「天宮樓閣」。
下華嚴寺的大殿,既然名為「薄伽教藏」,故在殿內四周,依壁有二層樓閣式的藏經櫃,共三十八間,其中藏有明、清的木版藏經一千七百餘函,一萬八千多卌,其中以刻於清代的《龍藏》,最為完整。我當時問了該寺的管理員,知道到目前為止,尚未有人計畫研究使用這些藏經,覺得十分可惜。
當我們回到雲岡友誼賓館,用完晚餐,朱孟麟居士和他的同事馬印居士,為我送來好幾種在巿面上已難得買到的書籍,其中包括︰《五臺山》、《大同寺廟塑像》、《雲岡石窟》、《大同》等的畫冊,印刷精美,圖文並茂,是高水準的印刷品,因為他知道我著有很多著作,參訪之後可能也會寫書,所以不知從那兒收集到了這些資料,供我帶回美國參考,這使我十分的感謝。本來我還以為他是推銷給我,結果他說他和馬先生都是虔誠的佛教徒,供養我這些書籍,是表示對我的尊敬。他是那麼的客氣,而我除了給他一張名片之外,連一件小紀念品都沒有回贈。當我回到美國一個月之後,我又收到了一封他的來函,並且附上幾張當時在華嚴寺他為我們拍的照片。來函的文字簡潔,詞意懇切,用字遣句,也頗得體。函末的署名是用「俗家弟子朱孟麟法名法智頂禮」,並以「佛曆二五三五年四月初八日」為日期標示。這使我感受良深,今日的中國大陸,畢竟尚有心向三寶的佛教徒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