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建設部談建設
四月十二日下午,預定的節目是兩點鐘訪問建築科學研究院,晚上拜會建設部,並接受該部的晚宴。因為在香山飯店經過參觀之後,大家依戀不捨,希望多看一些,到了三點才從香山出發,到達北京城裡的安外小黃莊路九號的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已是四點。
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機構,下設二十幾個研究所,有五百多人。而我雖然已到北京兩天了,還沒有弄清這個建築科學研究院跟建設部的關係。在臺灣時,伍宗文博士每次都說是由建設部主辦的,怎麼又跟建築科學研究院發生了關係,當然伍博士曾經給我說過幾次了,只是我還沒有弄清楚。不過四月十日在機場迎接的人員,遞給我的名片之中,有三個不同的單位和地址。我還是弄不清為什麼會跟幾個機構同時發生了關係而來接待我們?因此十二日下午,我是在迷迷糊糊之中到達了建築科學研究院。
當我們走上該院的二樓便發現在他們會客室前的橫枋上,掛著一長幅紅底白字的歡迎布幛,寫上︰「熱烈歡迎聖嚴法師一行來院訪問」。這使我們感到這是一個隆重的接待場面,然於進入會客室時,除了我們的團員之外,只有他們的院長徐培福、副院長陳肇基,加上兩位高級建築師一共四人。由徐院長和陳副院長分別為我們做了三十分鐘有關該院事業系統、技術工程,以及對外合作等項目的簡報。因為我對於建築一竅不通,所以沒有話說,而僅由我們的領隊伍博士致詞。事實上,伍博士還代表「臺灣省都巿研究學會」總幹事的身分。當伍博士代表他的學會取出一隻錦盤,準備送給建研院時,我才發覺我們也帶有一個錦盤要送給該院。伍君看我懵懵懂懂,馬上提醒我當晚建設部的宴會上另外也要送一個錦盤。關於此事因為我沒有交代,所以也無人想到。只好請我們的施建昌居士立即乘計程車趕回旅館,找到從香山飯店運來的行李並找出錦盤。在兩個小時之後,當我們步入晚宴場所之時,施居士已在那等候了。
真所謂隔行如隔山,進入佛寺和道觀時,我還有一點頭緒,到了專管建設的政府研究機關,竟然會呆頭木腦。
在當天下午所見的人、所談的主題都是關於建築。只有一個例外,那是當我們正要離開該院之時,出現了一位自稱是北京巿「居士林」的王龍居士,他是該院電子計算中心的軟體工程師及業務主辦。他專修淨土,而對我的書卻看了幾種,盼我能夠再寄一部分著作給他們的居士林。因為時間匆促,未及多談。後來從中國佛協人員口中知道,北京居士林是一個高級知識分子組成的學佛團體;他們沒有固定老師,只是彼此間互相研討佛學,有淨有禪,而人數只有幾十位。他們不僅對佛學的研究有興趣,而且是信仰和實修並重的團體。這使我感到相當的欣慰,在今日的大陸,畢竟尚有知識分子的佛教徒。
▲作者贈團旗給大陸建築科學研究院院長徐培福。
當我抽空把建設部人員給我的名片一一加以對比,發現接待我們的,可以分為三級。第一級屬於建設部,有兩位副部長,三位屬於該部的國際合作司;第二級是建築科學研究院,有正副院長及該院外事處人員;第三級是中國建築技術發展研究中心建築歷史研究所人員。
當我們在北京的幾天之中,他們上、中、下三級的三個單位,派出了建設部的國際合作司外事辦公室主任陳玉貴;建築科學研究院派出外事處副處長李茂坤,重要的場合,他們的院長徐培福也都陪同出席;建築歷史研究所副所長屠舜耕,他們的所長于振生也陪伴著到了幾個地方。
離開北京到山西、甘肅各地考察之時,共有三位全陪的人員,除了李茂坤、屠舜耕,建設部的國際合作司則派出項目主管武曉蓉女士。實際上,建設部的國際合作司外事辦公室,也兼管對臺辦事室的工作。陳玉貴、武曉蓉、李茂坤這三人在他們部院兩級單位中,平常就是專管對外交涉聯絡的,對各部門、各地方都很熟悉,人面廣,關係多。原則上說,有了他們陪同,處處都可以「開綠燈」通行無阻。至於屠舜耕,他是一位高級建築師,屬於技術部門的一位學者,為我們在參觀古代建築之時提供歷史知識及技術性的說明。
當天下午五點半,到達新大都飯店,也就是我們當晚要住宿的旅館。未進房間卻先往餐廳,建設部在那兒設晚宴歡迎我們。由副部長周幹峙主持;他已先我而到,在那兒等候。筵開三席,都是該部幾個單位的重要幹部和職員,除了前面已經介紹過的人員全部出席之外,也讓我見到了他們的總工程師壽正華、城巿規畫設計研究院院長鄒德慈。
建築歷史研究所高級建築師傅熹年,是一位古建築、古玉、古文物的評鑑專家,他的席位被安排在我的右邊,是一位備受尊敬的年長學者。他們建築歷史研究所所長于振生反而坐在他的下邊。跟我同桌的還有一位建設部國際合作司副司長黨文章。這些人的名片上,除了印有他們的職稱,多半還印有他們專長的身分,例如高級工程師、高級建築師等,表示他們都是學有所長的專家學者。國際合作司的陪團人員,沒有專長的頭銜。
當晚的宴會,氣氛相當融洽。那位周副部長,的確是位學者,在致簡短的歡迎詞時,說得非常誠懇,也很謙虛。因為我們是一個建築考察團,成員多半是建築工程的專家,所以當晚約來陪客的都是他們部裡的菁英學者。他希望我們能暢所欲言地交換彼此的經驗和意見,也希望能對我們法鼓山的建設有所幫助。
接著,他們鼓掌要我公開發言,我便做了簡單幾句觀念性的報告,表示向他們諸位專家請教。我說,建設法鼓山的理念,是根據如下的三點︰1.要站在現代人的立足點上,一方面回顧歷史文化的優良傳統,同時展望未來文化的帶動創新。這也就是中國人一向主張的繼往開來、承先啟後,既不可忘掉過去,也不能不想到未來,而且現在就是現在。2.要保持建築地的原有地貌,不可移山填壑,並且珍惜原有的資源,如溪流、活泉,乃至於原生的一草一木。3.在基本的安全設施及美觀實用的範圍內,盡量做到技術和建材的現代化,以及形象、顏色的本土化。
▲大陸建設部副部長周幹峙致歡迎詞。
當我講完之後,周副部長以及同席的專家學者,一致覺得我的意見非常的新穎而且穩重踏實,應該就是現在建築界的共同理念。但又認為既不拋棄傳統,還要創新未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
同樣的宴會,在四月十四日的晚上,在另一個叫作圓山飯店的地方,還有一場。那是由建築科學研究院的院長徐培福作東,但是,他請建設部的另一位副部長干志堅主持,干氏告訴我們︰社會主義的祖國,思想進步、建設發達、人民的生活提昇了又提昇;大陸平均的工資數目雖然不高,可是物價低廉,又有各項的福利、補助,例如糧食相當便宜、公家提供的宿舍租金之低,幾乎等於免費;若以資本主義社會的平均國民所得標準,來評斷大陸的情況,是不公平的。他又向我們埋怨說︰外國人和海外的中國人,因為不瞭解中國的實況,故用懷疑的態度看他們、批評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