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法鼓山在金山
一九八九年七月,我剛從美國回到臺灣時,土地所需的款項已經如約全部付清,那都仰仗幾位熱心居士的無息借貸和擔保借貸,特別是幾位居士熱心捐助,從幾十萬、一百萬到五百萬,最多的一位捐了一千萬新臺幣,這也是我從來沒有期待也不敢想像的事。但是借的錢需要還,尤其是無息的貸款更需要還,因此中華佛學研究所護法會的工作益見重要。我們決定擴大且長期募款的方式,以期早日完成中華佛學研究所遷建的計畫。
中華佛學研究所創立於一九八五年,借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的五層大樓為所址。歷年來由於設備擴充和人員增加,六百多坪大的中華佛教文化館已不敷使用,所以跟農禪寺的遷建同等迫切和重要。我們預期以金山那塊山坡地作為教育、研究、弘法、修持的綜合性佛教園區,也希望它將來成為學院形態乃至於大學形態的佛教學府。
▲由法鼓山上遠眺金山鄉的平原及萬里鄉起伏的重巒
為什麼叫它法鼓山?那一塊山坡地的命名,有幾種因素。從它的地形上看,左邊隆起像懸空的古鐘,而這塊地在兩個山谷之間隆起如半島形的丘陵,就像縱臥在兩山之間的大鼓。現在觀音殿所在的位置就在鼓面下方,將來的正殿就緊貼著鼓面而建。另外,關於「法鼓」這個名詞的典故,乃出自佛經,在藏經中有一部大乘經就叫作《大法鼓經》,而《妙法蓮華經》中也有好幾處用到「法鼓」兩個字。通常的用法是降法雨、震法雷、擊法鼓、吹法螺,指的都是弘揚佛法,滋潤眾生,降伏萬魔的意思。所謂晨鐘暮鼓與佛法宣導人世,普化人間,就是擊法鼓。我於一九八二年在紐約成立的出版社,湊巧就以「法鼓」(Dharma Drum Publications)為名。又從前(一九八九)年開始計畫把我的著作編輯成一套全書,名稱預定為《法鼓全集》。由於各種因緣的趨勢,所以把這個地方稱為法鼓山。而法鼓山上出產的巨石,是建築材料中有名的金山石,非常堅固,它的硬度和密度並不亞於花崗石,將來應當改名為法鼓石了。
▲一九八九年七月作者帶領中華佛學研究所董事參觀法鼓山(左起:全度法師、作者、今能法師、翁嘉瑞居士、陳璽如居士、今能法師的弟子、鑑心法師、方甯書教授)。
金山鄉之所以得名,是由於海邊有一座小山,其形狀像漢字中的「金」字,並不是因為金鑛而得名。金山地區原來是個漁村,到現在人口只有三萬多人,經濟型態以捕魚和農耕為主,工商業則尚未開始發展。不過現在已有三條公路從臺北市通向金山,即從基隆去的基金公路、從淡水去的淡金公路,以及穿過陽明山的陽金公路。在這三條公路中,有著名的陽明山公園、白沙灣海濱浴場、金山海濱浴場、青年育樂中心、翡翠灣海水浴場,以及野柳的奇石景觀和水上樂園。在靠近金山的陽金公路右側,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達樂花園。
我到金山,最早可追溯到一九五○年,有一次夜行軍,從金山到北投,所走的路就是穿過法鼓山這條保甲路。我還記得山下的村莊叫三界村,山上的村莊叫西勢湖村,那時我還聯想到出了三界就到了西方淨土的蓮池,這個地名至今依舊。當我們進入法鼓山之前,先過三界橋,然後過法輪橋,這個地名好像也註定了要有一個道場。此外在山下有一個三界公廟,現在稱為三界壇,是保護人間的護法神。現在我們計畫除了開闢環山汽車道路之外,那條保甲路仍要保留,稍加拓寬成為人行步道,預備作將來徒步上山之用,藉此緬懷先人開闢這條小路和通過這條小路的功德和情景。
據說不久的將來,政府會從北投開闢一條四線道的快速公路,通過大屯山,直達海邊的三芝鄉,那是李登輝總統的出生地。若從這一條公路到法鼓山,全程只要半小時,這對於法鼓山的交通又增一項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