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大會堂演講
這回我去香港,遠因當然是兩年前我曾應邀在北角大會堂做了兩場演講,而使得主辦單位香港佛教青年協會希望我再有機會去弘法。近因則是由於丁佩居士於今(一九九○)年元月中旬,回國參加第一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的聽講,向我提議由她負責安排去香港做更大型的演講。當時我告訴她,可能無法去成,她說一切由她負責,連簽證手續也由她代辦,保證我能順利成行。盛情難卻,我含糊地答應了,但我相信她是辦不出來的。結果她聯繫了香港佛教青年協會,正式替我安排日期和會場的租借手續。到了八月下旬,我雖尚未辦妥赴港簽證,而佛教青年協會負責聯絡工作的黃麗蓉居士又是電話又是傳真,接連向我索取演講的題目,我也就隨口告訴他們三個題目,因此我又去了一趟香港。
三個晚上的演講是十月十七日的「禪──如來如去」,十八日的「禪──解脫自在」,十九日的「禪──平常身心」。均由香港佛教青年協會導師暢懷法師主持,致歡迎詞時,語多讚歎。現在把三次演講的主要內容介紹如下。第一晚的「如來如去」是說明禪是安定、平穩、和樂的生活方式;是開朗、寬大、涵容的生活智慧;是合情、合理、合法的生活原則。並且說明如來也是如去,因為《金剛經》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如何能夠見到如來?《金剛經》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又可以用《五燈會元》卷一六白兆圭禪師的話來說明:「譬如空中飛鳥,不知空是家鄉;水中遊魚,忘卻水是性命。」如是的來,如是的去,就是《中觀論》所說的「不來亦不出(去)」。同時說明凡夫所見的一切現象都是有來、去、生、滅、成、壞。佛法告訴我們,有來有去是虛妄的假相,不是實法,唯有佛所見的如來如去才是真實。所以《六祖壇經》說:「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傳燈錄》卷二八馬祖說:「萬法皆從心生,心為萬法根本。」這是指的分別妄想、執著的心。若無眾生的心理活動,一切現象就不存在;但是聖人要從凡夫開始,先是有來有去,然後才能實證如來如去。
▲作者於一九九○年十月十七、十八、十九日三天,在香港沙田大會堂弘法。
第二晚的「解脫自在」是說明世間無事,庸人自擾,本來自在,何須解脫。如果迷,就不自在,悟就自在。所以石霜楚圓禪師說:「見聞覺知,俱為生死之因,見聞覺知,正是解脫之本。」心中有罣礙,就是生死煩惱,心中無罣礙,就是解脫自在。罣礙不在心外,解脫不從他求。所以當四祖道信向三祖僧璨求解脫法門時,三祖問:「誰縛汝?」卅:「無人縛。」師卅:「你更求解脫乎?」四祖便於言下大悟。只要迴心反照,心中不留點塵,就是解脫自在。並且說明自在有四個等級:第一是凡夫的假自在,是當他意氣飛揚、平步青雲、躊躇滿志時,會感到自由自在,那僅僅是一時間的假相。至少他不能從生與死的觀念和界限得到自在。第二是小自在,那是指小乘的聖人,能夠離開三界的生死牢獄而進入寂滅的涅槃境界,但他們厭離生死而不能在生死中自在地廣度眾生。第三是大自在,是指大乘的菩薩,他們不受業力的控制而受報入生死,但以願力的化現在生死的凡夫群中泛大慈航,普度群生,所以從生死得自在,不受生死所困,也能自由自主在生死中往返。第四是究竟自在,那就是佛,我們要從不自在而發現假自在,然後通過大自在而得究竟自在,這是學佛的旅程。
第三晚的「平常身心」是說明從平安的身體、平靜的心理而做到日日是好日的程度,同時分析現代人的身心是緊張、空虛、受到環境刺激的、又是無所適從的。但是禪的功能能夠達成:1.身體的健康,2.心理的平衡,3.精神的昇華等目的。至於禪宗所講的平常身心,生老病死的身體就是四大和合的身體,如果不知它是假、是妄,其虛妄的貪愛執著就是煩惱,相反的就是智慧,就是解脫。所以四大和合的肉身就是平常的身體,迷者因此生煩惱,智者因此證福慧。至於平常的心就是我們待人接物起心動念的那個心,在凡夫說那是煩惱,在智者說那是智慧;用之得法,平常心就是菩提道,用之不得法,平常心就是煩惱業。如何用之得法?那就像一位源律師問唐朝的大珠慧海禪師:「如何用功?」師答卅:「饑來喫飯困來眠。」問卅:「一切人總如同師用功否?」師答:「不同。」問:「何故不同?」師卅:「他喫飯時不肯喫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也就是心無二用,不要雜用或妄想紛飛,那就是用功,就是發現平常心的最好方法。因此《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亦不可得。」這不可得的心,就是平常心。明知過去已經過去,未來還沒有來,現在正在過去,還要思前想後自煩煩人,那就是迷失了平常的心。
▲在沙田大會堂弘法時,座無虛席的觀眾專注地聆聽演講的內容。
三場演講均由演慈法師擔任粵語翻譯,忠實、清晰、傳神、佛學基礎好、一般知識豐富,也是演講成功的主因之一,非常感謝她。
以上三篇演講中的頭兩篇,已在臺灣的高雄講過,後來到了美國,又把第一篇再講一次。不過綱目雖相同,講出的內容並不全同,是由於場地、時間、對象的不同而作了變動。最後一篇則只在香港講出。
沙田大會堂的演講廳共有一千四百個席位,由於主辦單位經驗不足,事前沒有做好充分的文宣工作,沒有運用大眾傳播媒體如電臺和報紙,海報的製作也不醒目,僅在幾個素餐館及若干道場貼出;此外,入場券的派送技巧也不得要領,事前沒有人可以得到,必須到達會場門前才發給入場券。許多人恐怕得不到門票而沒有來,而也有許多人願意聽講但不知道有這樣的演講。主辦單位的考慮是擔心若聽眾太多,門票不夠,因為會場的管理和要求非常嚴格,不准有站立的人。結果第一個晚上只到了一千人左右,第二、第三個晚上多了兩、三百人。所以丁佩居士向主辦人員建議,下次再辦類似的演講,文宣工作及派票方式要研究改
進。但對我來說,樓上樓下兩層的會場能有一層爆滿已經很不容易,因為那是香港而不是臺灣,我雖有幾本書在香港很受歡迎,但畢竟不是已在香港有了基本聽眾的
人。何況演講佛法不能在意人多人少,只要有人受用,那怕一位兩位,也不算少。
▲擔任粵語翻譯的演慈法師不但佛學基礎紮實,而且能夠以清晰的口齒完全表達作者所講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