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阿育王塔
橫過旅館前的大街,坐落著一個大蒙古包型的土堆,頂上露出一截塔尖,那就是當地人傳說的阿育王(Aśoka)所建的窣堵波。據說,西元前三世紀,阿育王親到加德滿都盆地,在巴丹(Patan)地區的四個重要地點各建一座佛舍利塔,到現在碩果僅存的只此一座。
當我們到達塔前,發現有不少婦女手中拿著盤子,盤內放著白米、鮮花、油燈,還有紅色的石粉,右繞佛塔,為該塔四壁的守護神像做供養。她們先撒米、散花、灌水,以手指沾紅粉點神像的前額,舉手擎燈做供養姿勢,然後把神像右邊所懸的小鈴輕輕撥響一下。這種程序多半經過一匝後離開,有的周而復始,經過三匝才離開。附近還有幾座小塔及神龕,她們也做同樣儀式的供養;阿育王塔的正前面,供有石雕佛像,也是她們供養的對象。石像兩旁各有一排由紫銅打製的圓筒型經幢,上下有軸,可以活動旋轉,上面刻有梵字的經文,每人經過時均用手撥弄,經幢就會滴溜溜地轉動,本地人稱為轉法輪。我們後來發現附近旅社的樓梯欄杆也裝飾著這種形狀的經幢,任由旅客上下之時用手轉動。這種風俗可能來自西藏佛教的信仰,因為西藏的佛教徒,幾乎人手一個可以自由轉動的小型法幢,上面刻有「唵嘛呢叭[口*彌]吽」的藏語咒文;可是在尼泊爾的其他地方,再也沒有看到類似的轉法輪的風俗。
▲加德滿都的阿育王所建佛塔。
▲「轉」法輪。
▲虔誠的供塔女。
當地婦女信仰態度之虔誠恭敬和至誠奉獻、全心投入,很令人感動。我本以為她們都是佛教徒,詢問之後才知道她們不否認自己是佛教徒,實際上卻是印度教徒。換句話說,在當地,佛教和印度教已混合為一,也把佛教的聖跡當作印度教的信仰中心來看。
就在阿育王塔左上方的山崗上,有一座喇嘛廟,叫沙克渥廟(Sharkword Monastry)。我們循著石級而上,那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喇嘛廟,廟中有正殿、禪堂、圖書館、講堂、僧寮,是兩層樓的建築。我們只見到四位老少男居士在那邊照顧,而並未見喇嘛的踪影,聽說原來住在這裡的喇嘛早已離開多年。我們在此也做了供養,並且參觀和參拜全部的設施、佛像,以及瀏覽了幾大櫥手寫的藏文藏經。參觀之後,眼前這片荒蕪落寞的景象使我不勝唏噓,且久久無法釋懷,唯有默禱佛法在此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