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國之旅 聖嚴法師著

佛國之旅 聖嚴法師著

五二、今日的祇園精舍

[日期:2010-07-23]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五二、今日的祇園精舍
  
  從原始經律的記載和統計可知,佛陀在世時,每年必須有三個月的雨季安居,稱為結夏;釋尊一生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及其附近,結夏竟達二十一次之多。佛陀說法四十多年,周遊當時的十六大國,卻獨對於舍衛城的祇園精舍有所偏愛,可見這個道場對於佛陀當時的教化產生過多大的影響和作用。因此我們到祇園精舍朝聖時,感到非常親切,雖然時隔兩千五、六百年,霎時好像通過漫長的時光隧道,回到了佛陀的時代。

  

  ▲據傳說佛陀曾在此祇園精舍老菩提樹下入定。
  
  我們進入祇園精舍的大門,見到一棵大菩提樹,樹齡已有數百年,雖然三分之一已經中空,而且用磚頭砌牆加上土培,把它保護起來,但枝葉依然繁茂,園中景色一片蒼翠。我們還看到一口井,聽說是久遠以來僧眾汲水之處;又見兩座小塔的塔基,然後就是伽藍的中心。訪問的當時,正見一位緬甸比丘在那兒禮拜,他告訴我,他就住在附近的緬甸寺,每天早上都會來此朝禮佛的遺跡。

  

  ▲在祇園精舍佛陀說法堂前遇到每天來此禮佛的緬甸比丘。
  
  祇園精舍伽藍的中心,只有紅磚砌成的牆基,沒有房舍也沒有佛像。據研究報告說,這個遺跡,原是祇園精舍中最大的建築之一,包括一座佛殿,院中有一口井,二十一座僧房,還有門廊。從遺跡看來,在同樣地方似乎重建過三次,最近的一次大約在西元第六世紀,現在還可見到牆的殘基。這座伽藍共有二十四個房間,房間都不大,其中各有一個磚床,高約一公尺二十公分。在另一個僧房中發現有一塊西元一一三○年的銅版證書,記載舍衛城某些村莊供養祇園精舍的僧侶的情況。由此可見,到西元十二世紀,佛教在舍衛城中依然存在。
  
  我們在佛殿的遺址中央禮拜之後,參觀所有各處僧房和其他建築的遺址基腳。它們都是用紅磚及石片鋪砌而成,相信這是根據發掘以後的遺跡,經過人工的整修而顯出的形貌,看來相當整齊。佛殿的位置必須脫鞋才能進入,而且打掃得非常乾淨,禮拜時未感覺有砂子泥土之類的不潔之物,可見管理人員對祇園精舍的照顧非常周到而細心。事實上我們所到之處,除了那爛陀寺、鹿野苑、竹林精舍、王舍城沒有要求脫鞋之外,在其他各處的佛教聖地,都要求巡禮者脫鞋,才能進入。
  
  在祇園精舍大殿的左前方和左側方還各有一個中心,可能是寺院組織分成幾個部分,有的是隆起的高臺,有的是窪下去的平面,殿堂和僧房因為大小格局不同,所以一目瞭然。但是從它們的尺寸大小看,最大的殿宇容納量不會超過兩百人,倒是各有寬廣的庭院,也許他們的小集會在室內,大集會在室外的廣場。
  
  因為祇園精舍在佛教史上的地位相當重要,所以我對它的感情也特別豐富,幾乎每個角落都走到,品味一下當時佛陀以及諸大阿羅漢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的體驗。雖然我只看到一些磚頭、草、樹和泥巴,但它們都是從佛的時代親近過釋迦世尊和諸大阿羅漢而留下來的遺物,所以仍保留著佛陀時代的氣息,活生生地顯現在我們面前。它們依舊是活著的,乃至於一粒砂子、一點微塵,都在告訴我們,它們從佛陀時代起就一直在那兒等待著我們的到來,雖然曾經被歷史湮沒了千百年,現在重新出土,和現代人類世界相見,更富有極其重大的意義,是為了交代我們重振佛法於世界的偉大使命。從祇園精舍出來後,車行五分鐘,參觀了波斯匿王的王宮遺址,那不過是一個亂磚堆成的小土堆,什麼古物也沒有看到。從佛經中所見到的舍衛國是那樣的偉大,現在只剩下一個磚堆作為象徵,真是生滅無常,令人不勝唏噓。

  

  ▲祇園精舍附近鴦崛魔羅受佛陀度化的紀念塔基。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一、朝聖與旅遊
第3頁:二、印度朝聖的因緣 第4頁:三、準備工作
第5頁:四、好不容易上了路 第6頁:五、臺北.香港.尼泊爾
第7頁:六、朝聖的首站─尼泊爾 第8頁:七、加德滿都
第9頁:八、阿育王塔 第10頁:九、四眼天神廟
第11頁:一○、活女神 第12頁:一一、巴丹
第13頁:一二、西藏難民營 第14頁:一三、尼泊爾手工藝中心
第15頁:一四、萬佛寺 第16頁:一五、巴德崗
第17頁:一六、恆河上游的虎河 第18頁:一七、西藏難民的喇嘛寺
第19頁:一八、虔慶寺 第20頁:一九、塔里寺
第21頁:二○、意外事件 第22頁:二一、好大的三顆舍利
第23頁:二二、召開護法會幹部會議 第24頁:二三、進入印度之前
第25頁:二四、選購佛書 第26頁:二五、印度的第一站
第27頁:二六、步步生蓮 第28頁:二七、那爛陀大學
第29頁:二八、中國廟和日本旅館 第30頁:二九、迦蘭陀竹園
第31頁:三○、王舍城 第32頁:三一、靈鷲山
第33頁:三二、悟謙法師的大覺寺 第34頁:三三、尼連禪河
第35頁:三四、菩提樹 第36頁:三五、正覺道場
第37頁:三六、佛陀伽耶 第38頁:三七、覺音論師
第39頁:三八、婆羅奈斯 第40頁:三九、恆河沐浴及火葬的宗教信仰
第41頁:四○、恆河日出 第42頁:四一、印度的宗教
第43頁:四二、鹿野苑 第44頁:四三、鹿野苑博物館
第45頁:四四、初轉法輪 第46頁:四五、拘尸那羅
第47頁:四六、涅槃場 第48頁:四七、火化場
第49頁:四八、科拉坡的旅館 第50頁:四九、藍昆尼園
第51頁:五○、舍衛城 第52頁:五一、歷史的祇園精舍
第53頁:五二、今日的祇園精舍 第54頁:五三、印度的中國寺
第55頁:五四、華光寺 第56頁:五五、我是中國比丘
第57頁:五六、斯利那加的動亂 第58頁:五七、朝聖檢討會
第59頁:五八、印度的回教王朝 第60頁:五九、新德里
第61頁:六○、阿格拉的國王套房 第62頁:六一、泰姬瑪哈陵與阿格拉堡
第63頁:六二、德里車站 第64頁:六三、揮別印度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0-12-22 0:10:51
师公悟谦老法师,已于2010年12月8日在香港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