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國之旅 聖嚴法師著

佛國之旅 聖嚴法師著

三四、菩提樹

[日期:2010-07-23]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三四、菩提樹

  離開尼連禪河,回頭就到了佛陀伽耶大塔,中文譯作「正覺大塔」,梵文是Buddha Gaya Stūpa。那是由於釋尊接受了牧牛女的乳糜供養而恢復健康之後,走到一棵畢鉢羅樹下(Pippala),用吉祥草鋪成坐墊,結跏趺坐,並且發誓願,若不得菩提,則不起此座。到十二月初八早晨天尚未亮,釋尊見東方的明星顯現,即成了無上正遍知覺的佛陀,用梵語說就是證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此稱那棵樹為菩提樹(Bodhi-druma),稱那座位為金剛座,稱那個地方為菩提場(Bodhi-manda)。佛滅度後,阿育王即位之初,因為信仰外道而砍伐菩提樹。可是它不斷發出新芽,阿育王才以悔悟之心在此樹周圍築了直徑一丈多的石垣,與金剛座同時成為受到嚴密保護的聖跡。另外在此樹東側建一小精舍;在附近佛陀苦行處、受乳糜處、走向菩提樹處以及菩提樹旁各建立窣堵波作為紀念;那是西元前三世紀的事。西元前一世紀,又有婆羅門兄弟二人,受天神之命,發大信心,在菩提樹之東增建阿育王精舍,並造佛陀成道之像安置其中。到西元第四世紀,有錫蘭王給中印度國王獻上貢物,並得印度王之許可,在菩提樹北側建造摩訶菩提僧伽藍(Mahābodhi-Samgharāma),譯成大菩提寺或大覺寺。

  

  ▲在正覺大塔背後的金剛座旁瞻仰菩提樹(左為悟謙法師、中為作者、右為果元法師)。

  西元第五世紀初,法顯三藏等人到印度巡禮時,還看到佛陀苦行六年之處及成道之處的佛塔佛像,並且說佛成道處有三個僧伽藍,所住僧眾持律嚴峻。

  到了西元第六世紀中葉,唯識宗的十大論師之一護法,從那爛陀寺退休之後,也隱棲於這座大菩提寺,撰寫《唯識三十頌》的釋文等重要著作。

  到了西元第七世紀初,有一位國王瞋惡佛法,破壞僧寺,砍伐菩提樹,焚燒樹根,並毀滅一切佛教的道場與法物的遺跡。數月之後,阿育王的後裔滿胄王復位,為了防止後人濫伐此樹,加築了兩丈四尺高的石垣,作為保護。玄奘三藏《大唐西域記》卷八對於菩提樹的記載如下︰

  金剛座上菩提樹者,即畢鉢羅之樹也。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焉。莖幹黃白枝葉青翠,冬夏不凋光鮮無變。每至如來涅槃之日,葉皆凋落,頃之復故。是日也,諸國君王異方法俗,數千萬眾不召而集,香水香乳以溉以洗。於是奏音樂列香花,燈炬繼日,競修供養。如來寂滅之後,無憂王之初嗣位也,信受邪道毀佛遺跡,興發兵徒躬臨剪伐,根莖枝葉分寸斬截,次西數十步而積聚焉。令事火婆羅門燒以祠天。煙焰未靜忽生兩樹,猛火之中茂葉含翠,因而謂之灰菩提樹。無憂王覩異悔過,以香乳溉餘根。洎乎將旦樹生如本。王見靈怪重深欣慶,躬修供養樂以忘歸。王妃素信外道,密遣使人夜分之後,重伐其樹,無憂王旦將禮敬,唯見蘗株深增悲慨。至誠祈請香乳溉灌。不日還生,王深敬異,壘石周垣,其高十餘尺,今猶見在。近設賞迦王者信受外道,毀嫉佛法壞僧伽藍,伐菩提樹,掘至泉水不盡根柢,乃縱火焚燒,以甘蔗汁沃之,欲其燋爛,絕滅遺萌。數月後摩揭陀國補剌拏伐摩王,無憂王之末孫也,聞而歎卅,慧日已隱,唯餘佛樹,今復摧殘,生靈何覩,舉身投地,哀感動物,以數千牛搆乳而溉,經夜樹生,其高丈餘,恐後剪伐,周峙石垣,高二丈四尺,故今菩提樹隱於石壁出一丈餘。

  從上所引的菩提樹的滄桑史可知,此樹是靈異非常的聖物,雖遭累次砍伐和焚燒,菩提樹的枝葉還超過石壁一丈多高。我們現在所見到的菩提樹是它的第四代,乃由斯里蘭卡移植回來。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一、朝聖與旅遊
第3頁:二、印度朝聖的因緣 第4頁:三、準備工作
第5頁:四、好不容易上了路 第6頁:五、臺北.香港.尼泊爾
第7頁:六、朝聖的首站─尼泊爾 第8頁:七、加德滿都
第9頁:八、阿育王塔 第10頁:九、四眼天神廟
第11頁:一○、活女神 第12頁:一一、巴丹
第13頁:一二、西藏難民營 第14頁:一三、尼泊爾手工藝中心
第15頁:一四、萬佛寺 第16頁:一五、巴德崗
第17頁:一六、恆河上游的虎河 第18頁:一七、西藏難民的喇嘛寺
第19頁:一八、虔慶寺 第20頁:一九、塔里寺
第21頁:二○、意外事件 第22頁:二一、好大的三顆舍利
第23頁:二二、召開護法會幹部會議 第24頁:二三、進入印度之前
第25頁:二四、選購佛書 第26頁:二五、印度的第一站
第27頁:二六、步步生蓮 第28頁:二七、那爛陀大學
第29頁:二八、中國廟和日本旅館 第30頁:二九、迦蘭陀竹園
第31頁:三○、王舍城 第32頁:三一、靈鷲山
第33頁:三二、悟謙法師的大覺寺 第34頁:三三、尼連禪河
第35頁:三四、菩提樹 第36頁:三五、正覺道場
第37頁:三六、佛陀伽耶 第38頁:三七、覺音論師
第39頁:三八、婆羅奈斯 第40頁:三九、恆河沐浴及火葬的宗教信仰
第41頁:四○、恆河日出 第42頁:四一、印度的宗教
第43頁:四二、鹿野苑 第44頁:四三、鹿野苑博物館
第45頁:四四、初轉法輪 第46頁:四五、拘尸那羅
第47頁:四六、涅槃場 第48頁:四七、火化場
第49頁:四八、科拉坡的旅館 第50頁:四九、藍昆尼園
第51頁:五○、舍衛城 第52頁:五一、歷史的祇園精舍
第53頁:五二、今日的祇園精舍 第54頁:五三、印度的中國寺
第55頁:五四、華光寺 第56頁:五五、我是中國比丘
第57頁:五六、斯利那加的動亂 第58頁:五七、朝聖檢討會
第59頁:五八、印度的回教王朝 第60頁:五九、新德里
第61頁:六○、阿格拉的國王套房 第62頁:六一、泰姬瑪哈陵與阿格拉堡
第63頁:六二、德里車站 第64頁:六三、揮別印度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0-12-22 0:10:51
师公悟谦老法师,已于2010年12月8日在香港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