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靈鷲山
離開王舍城王宮的遺跡,上車行駛十分鐘,就到了靈鷲山腳下。因為在阿育王時代,王舍城已施給婆羅門,西元十一世紀之後,又有回教徒入侵,在印度建立了回教王朝;所以靈鷲山既是佛教聖地,也是印度教聖地,當然也成了回教的聖地。根據佛經的記載,靈鷲山是環繞在王舍城周圍的五山之一,它的梵文名字是耆闍崛山(Grdhrakūta),位於王舍城的東北方,意為鷲頭山。鷲在印度,是頭部灰白、羽毛稀少、好食人屍的一種鳥,通常棲息於棄屍的林野。關於此山的命名,根據《大智度論》卷三說︰
耆闍名鷲,崛名頭,問卅︰「何以名鷲頭山?」答卅︰「是山頂似鷲,王舍城人見其似鷲,故共傳言鷲頭山。因名之為鷲頭山。復次王舍城南屍陀林中多諸死人,諸鷲常來噉之,還在山頭,時人遂名鷲頭山。是山於五山中最高大,多好林水,聖人住處。」
耆闍崛山又名靈鷲山,根據《法華經文句》卷一上說︰
前佛今佛皆居此山,若佛滅後羅漢住,法滅支佛住,無支佛鬼神住,既是聖靈所居,總有三事,因呼為靈鷲山。
▲王舍城遺跡,背景為靈鷲山,山頂的白塔是日本佛教團體所新建的多寶如來塔。
也就是說,靈鷲山是一切諸佛、羅漢、辟支佛及鬼神所居之處。根據《大唐西域記》卷九記載說,王舍城的城宮東北行走十四、五里,就到了鷲頭山,連接於此山之陽,孤峯突起。既是鷲鳥所棲之峯,又有高臺,類似鷲臺,空翠相映,濃淡色分。如來住世,垂五十年,都居此山,廣說妙法。玄奘當時所見此山的古蹟,有提婆達多投石害佛之處、佛陀及舍利弗等諸大聲聞入定的許多大小石室、阿難為魔王擾亂之處,以及佛說《法華經》的紀念塔等。我們從諸大乘經典之中,也可發現佛陀說法之處多半在此山,例如《大品般若經》、《金光明最勝王經》、《無量壽經》等。從四《阿含經》以及南傳的《巴利文藏經》也可看到許多都是佛在鷲頭山所說。尤其中國的天臺宗是以《法華經》為根本教典,故對鷲頭山的感情最深。
據《法華經》的〈序品〉敘述,當時釋迦世尊在耆闍崛山宣說《法華經》的法會上,到有大比丘一萬二千人、菩薩摩訶薩八萬人、釋提桓因與其眷屬二萬天子、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寶光天子、四大天王與其眷屬萬天子、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與其眷屬三萬天子、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棄大梵、光明大梵等與其眷屬一萬二千天子,還有天龍八部各與若干百千眷屬、阿闍世王與若干百千眷屬等。從《法華經》中如上的敘述,可以想像當時說法場面之偉大,雖然諸大菩薩及諸天鬼神不需佔有空間,但是一萬二千比丘及阿闍世王的百千眷屬都是有血有肉的人間身,應該要有座位和站立的空間位置。可是我們到靈鷲山時,所見的說法臺面積很小,即使把前後的山坡地相加,也不能容納如許多人。當然,我們應當相信,這是以佛的神力說法,也以佛的神力容納如許多的廣大聽眾。
現在要把我所見到的靈鷲山介紹如下。我們在印度朝聖的全程之中,每天都很晴朗,特別是十月二十一日下午,太陽相當明麗,之所以不用「酷熱」來形容它,是因為在我們整團朝聖者的心中,充滿了法喜的清涼之感。
到了靈鷲山的山麓,所見到的鷲頭山是在一座大山的東側下方,略為突起的一個小丘。我起初還以為鷲峯一定是在主山之巔,所以稍微有些失望。此外,聽說整個主山是其他宗教的聖地,雖有一座由日本佛教團體新建的多寶如來塔,聳立於山頭,有電動纜車接送遊客上下,已成為觀光據點,但它不是我們要去的聖地。我從各種佛教聖典所得的有關鷲頭山的印象,應該是一座非常廣大而有遼闊平臺的大山,怎麼會是主山之旁的一個支峯呢?不管怎樣,這是佛的聖地,還是振奮起精神,隨著當地導遊和一名背著自動步槍的警衛,逐步登上靈峯的山道。印度導遊走得快,警衛走得還要快,而我們大使旅行社的經理陳麗鋒先生看我也能緊緊跟著,了無倦容,所以走得更快。我是為了早些登上鷲峯,一睹佛陀說法最多最久的聖地,所以忘了疲倦,也沒有想到口渴,加緊腳步趕上他們。他們看我跑得快,導遊跑得更快,一時忘了我們的團員裡還有幾位年逾七十的老居士,也有一位第一晚還在以點滴急救的女病患。但是到了標為頻婆沙羅王上山見佛的下馬處,回頭一看,全團人員都快步緊跟在我後面。
我的侍者看我前一天晚上剛剃光的頭皮被太陽曬得汗涔涔,便好心替我戴上草帽,我告訴他說︰「馬上要禮見佛陀,怎麼還敢戴帽子,連頻婆沙羅王到此都要下馬步行上去,我是何人哪?」雖然我在靈山光頭曬了兩個小時的太陽,並沒有因此暈倒,只是直到離開印度之時,頭上還覺得火辣辣的。這是我有生以來僅有的一次感覺,似乎真正見到了佛還在靈山說法。因為《法華經》卷五的〈如來壽量品〉中有如下記載︰
我見諸眾生,沒在於苦惱,故不為現身,令其生渴仰。因其心戀慕,乃出為說法。神通力如是,於阿僧祇劫,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隱,天人常充滿,園林諸堂閣,種種寶莊嚴,寶樹多花果,眾生所遊樂,諸天擊天鼓,常作眾伎樂,雨曼陀羅花,散佛及大眾。
從這段經偈可以使我們相信,佛的入滅是一個方便,而佛的永遠住世才是真的,只要是有緣人,到了靈山,就是進入佛的淨土,而且不管世間情況如何,即使整個地球被大火所燒毀,釋迦如來的靈山淨土還是安穩不動的。而且天人充滿,園林堂閣,寶樹花果,種種莊嚴,永恆不變。所以當天臺智者大師誦《法華經》至〈藥王菩薩本事品〉的「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句,突然進入法華三昧,親見釋迦如來的靈山盛會儼然未散。我們若能精進,具大信心,親到靈山,當然能夠見到釋尊當年的靈山盛會了。
登山道路由水泥鋪成,僅容兩至三人並肩而行,沿路都是牛糞,路旁的矮樹叢中隨處可見散放的白牛。到了說法臺前,還不見靈鷲何在,只是看到一個突起的山崗,襯著藍天晴空,彷彿散發著光明。此時距離釋迦世尊的時代已經兩千五百多年,靈氣依然存在。轉了一個彎,兜到說法臺的背後,經過阿難入定的石洞,以及玄奘三藏建塔處,再沿著石級向上走十多步,導遊指著石級右上方的一塊突起的岩石,告訴我︰「從這個角度看,鷲頭的形狀最為逼真。」
我原以為整個岩石就是一個鷲頭,或者整個山峯就是一個鷲頭。仔細端詳之後,有塊巨石上面另有約三公尺長、不足一公尺高的一塊黑白相間的岩石,向左上方翹起一個尖突,好像是鷹喙。另外以人工補上一塊一公尺長的條石,擺在尖突之下,看來好像靈鷲張嘴。但是仔細再看,真像是鷲頭。有眼、有鼻,還有耳毛,不管怎麼樣,這塊石頭並不重要,再往上走十多個石級的佛陀說法臺,才是我們的目的地。說法臺已經由印度政府用紅磚整修砌成四方形的牆基。從紅磚的顏色來看,大概有好幾十年的歷史。此臺的大小約為十八塊磚頭的長度與寬度。有一個入口,供朝聖者進入說法臺的壇內禮拜。
▲靈鷲山頂佛陀說法臺後下方的阿難尊者習定洞。
當我們到達時,已有幾位管理員拿著香花等候。待我們穿上海青,披上袈裟,他們就把兩串白色而芳香的花環交給我,作為供品。在我們到達以前,大概是西藏系的佛教徒來朝拜過了,所以在說法臺的前面牆基上鋪著哈達和各種顏色的紙花,也有幾包西藏製的線香以及幾張印度的紙幣。我們首先禮佛三拜,恭誦《心經》三遍,然後我向朝聖團的團員介紹靈鷲山的來源和釋迦世尊在此說法化眾的情況。特別是佛在宣說《法華經》時,曾有一萬二千大比丘眾、八萬大菩薩,以及無量無數的諸天善神參加盛會,我們有幸能夠來到靈山,都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所積,雖然大家沒有親眼見到釋尊,但是到達釋尊說法之處,一定要相信佛所說法沒有妄語,佛在《法華經》中既然曾說「常在靈鷲山」又說「我此土安隱」,可見我們已經見到了佛陀,這是多大的福報。我們最後再三拜並右繞說法臺之後,才依依不捨地走下山去。
▲靈鷲山頂大眾在繞佛。
我在佛陀說法臺上向鷲頭山四周眺望,遠近的山坡和山下的平原之間,遍布翠綠的大小樹木,然而叢叢分明,就像是《法華經》中所說的八萬人天以及諸大菩薩的方便示現。我們這八十位團員,頓時似乎也成了其中的一小部分,這不是親臨靈山盛會,又是什麼呢?我當時的心情雖然非常嚴肅,但又極其輕靈,所以用隨身攜帶的相機,以連續鏡頭的方式,把周圍景物一一攝入。當我臨走之時,管理人員偷偷地從說法臺基腳底下的小孔中,拿出一小塊磚片,再以很輕的聲音祕密地告訴我︰「這是佛時候的磚頭,已經很古了,我只給你。」我第一個念頭是不想接受,因為這是靈山的聖物,我怎敢破壞而取走?第二個念頭一想,他是騙我的,在十五年前,我在日本留學之時,有一位從印度朝聖回來的日本朋友,也曾送了我一塊類似的磚頭,說是往靈山朝聖時請回來的聖物。相信多年以來從這個牆腳的小洞裡擺進去取出來,送給朝聖者的磚片已經不知凡幾。為了帶走一點靈氣,同時也對那些管理人員表示一點關懷的心意,明明知道是受騙,我還是心甘情願、歡歡喜喜地收下了磚片,同時也給了他一百盧比的紙幣。由於這個經驗,我走到說法臺後下方路邊,見到亂石之時,也撿了幾塊,我相信那才是從佛陀時代就一直在那邊的靈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