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中國廟和日本旅館
從那爛陀寺出來,準備到王舍城午餐,在途中無意間發現路旁有一座寺院,入口的門額上寫著「中華佛寺」四個漢字,我立即招呼停車,這是我們預定行程之外的一個點。我心想既是「中華佛寺」,一定有中國人在裡邊,但是它的大門是用鐵柵欄深鎖,在門外向內呼喚也沒有人應門。同行的兩位居士雙手齊下,就把鎖拉開了,似乎是虛設的,不是真正鎖上。我們如入無人之境,寺內庭院佔不到半英畝,但是樹木花草整理得乾乾淨淨,顯出一片幽靜的氣氛,佛堂是三小間西式的平頂小洋房,用水泥、磚塊砌成,材料簡單,但也很乾淨,當我已在拜佛時,發現一位南傳的比丘出現在佛堂。我問他︰「會說中國話嗎?」他搖搖頭。再用英語問他:「你是中國人嗎?」他才告訴我,他是緬甸比丘,當年來印度朝聖見此寺無人,所以留了下來。我再問他︰「這個廟原來是誰建的?為什麼叫中華佛寺?」他說︰「我也不清楚,來時沒有人告訴我,不過這地方有幾個中國字,你們自己去看。」
首先見到在佛龕前壁的青石上,刻有「廣東開平,梁翁迎祥,捐資敬造,圓成敬書」,另外又在佛龕右側見到一罈骨灰以及一張照片,由此很明顯地知道那是福金喇嘛開創的寺院,成立於一九四二年,叫那爛陀中華佛寺,他在一九七五年圓寂,世壽一百零二歲,本籍青海,一八九八年到西藏學法,輾轉到了印度。他雖是喇嘛,卻是漢人血統,所以到印度後,沒有建藏式的寺院而起漢式的寺院,不用藏文做寺院的名稱而以漢字立名,他所接引的人士也多半是漢人。先師東初老人於一九六七年訪問印度,也曾由悟謙法師陪同訪問了那爛陀寺附近的福金喇嘛,並從福金喇嘛的手上請到三顆佛陀舍利,如今還供奉在臺北北投的中華佛教文化館。因他對先師曾有接待之緣,使我頗覺親切,也有一些哀傷。東初老人圓寂已十二年,福金喇嘛則已圓寂十四年。這位漢族而被稱為喇嘛的福金長老,圓寂之後,所建立於佛國的寺院,竟然後繼無人,淪為空廟,任由過往的旅客作為歇腳之處,幸好後來由緬甸比丘照顧,否則今日我們所見的,可能是蔓草叢生,屋漏牆傾,甚至於聖像倒地的景況了。我不禁對這位緬僧產生感謝和尊敬之心,把我們隨身攜帶的食物供養了他,並且送他一大綑從尼泊爾購買的西藏線香,同時心中默禱,若有中國僧人再來照顧這座中華佛寺,那就更好了。
▲那爛陀寺旁中華佛寺內的佛堂。
▲中華佛寺創建人福金喇嘛骨罈及遺像。
由於我們必須趕時間到達午餐地點,所以又匆匆地上了車。中午在王舍城一家由日本佛教團體經營的旅館餐廳用餐。古代的王舍城遺跡究竟何在,現代學者各有異說,這一家日本人經營的飯店叫「王舍城法華飯店」,建於群山之麓,山巔也有幾座日本佛教徒所建的紀念塔,我一進門就感覺這座飯店的形式設計,靈感是來自那爛陀寺的遺跡,不過它是一座紅磚的西式建築。餐廳的擺設和桌椅的形式也都使人從中感受到靈鷲山、王舍城、那爛陀等印度佛教文化的氣息。我們在那邊享用了一頓非常衛生、清淡而可口的日本風味素餐。由於朝禮佛教聖地的佛教徒不會太多,所以這家旅館餐廳的經營與維持非常艱苦,但他們是有備而來的,目的不在賺錢,而是把日本佛教和日本的勢力送到印度,這對我們中國佛教徒來說,只有感到慚愧和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