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2002年參訪韓日專刊 淨空法師講述

2002年參訪韓日專刊 淨空法師講述

十三、與朝日新聞小也公久及NHK記者晤談

[日期:2010-12-0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十三、與朝日新聞小也公久及NHK記者晤談(11/7於東京品川小王子飯店)

記者:請問您這次來日本,主要目的是什麼?

淨空法師:這次是來講經的,在高野山講《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的一章,之後在京都的知恩院講《佛說八大人覺經》。最主要是把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對於一切大眾教育的概念,介紹給日本。所以,佛教是教育,不是一般宗教。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四十九的時間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就是教學,與孔子一樣。

記者:請問您在世界各地弘法,大概有幾年?

淨空法師:我講經四十四年。

記者:此地的一些情況,請問您都了解了嗎?

淨空法師:我們在此地與一些部門接觸,非常融洽。我們沒有想到這個概念提出來之後,此地宗教界的一些領導人都能接受,這是我們感到非常難得的。未來此之前,日本有一位法師,曾經到新加坡去訪問我。告訴我,日本從未把佛教看作是教育,是一種多元文化的教育,所以恐怕很難接受。沒有想到在日本提出之後,大家都能接受。而且我們見到中村康隆老法師,談到宗教要團結,宗教之間彼此要了解、往來,才能幫助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中村康隆老法師很難得,他說全世界所有宗教的創始人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今日世界上的社會問題非常嚴重,而問題的核心就是教育。在中國,自古以來幾千年都是接受聖賢的教育,儒家教育、道家教育和佛法教育,所以兩千多年來,中國雖然改朝換代,但始終是統一的。最近一、兩百年來,忽略了古聖先賢的教育,才有現在的災難。

在日本這個情形相當多,所以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是一個根源,而日本對中國文化的保存比中國還要完整。在中國,蒙古人統治過中國,滿清統治過中國,在制度方面有很多興廢之處,只有教育的政策、方法與理念,始終遵從古代傳統,兩千多年來,不論是何人統治中國,都沒有改變。

我讀過池田大作先生與湯恩比博士談話的中文譯本,他們曾經想到這些問題,並認為全世界這樣一個大國,能維持大一統兩千多年而不衰,這是中國文化。他認為解決二十一世紀全世界的問題,還是「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

現在要真正把佛教與儒家教育再興旺起來,在全世界只有日本與中國還有這個根。所以,我到日本來,主要是了解日本佛教界老人對於漢學研究的狀況。希望全世界有共同思想、理念的,能將力量集合起來,把儒佛在全世界發揚光大,這對世界和平很有幫助。這是現代非常迫切的問題。

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給我們很深的教訓,如果世界再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將是毀滅性的戰爭。今天世界上許多衝突,要是用報復、戰爭的手段,決定不能化解。報復的思想與手段,只會使仇恨愈結愈深,問題愈來愈嚴重,絕對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中國與日本在二戰的教訓,也可以讓世人去思考與反省。

過去中日戰爭之前,日本與中國佛教界有很多高僧大德,努力希望能化解戰爭,結果沒有能做到。我們今天看到這一段歷史,知道他們的想法、做法是正確的。

美國在西方崛起之後,對整個世界來講,危險性比二戰之前還要嚴重。如果發動戰爭,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只有加深仇恨,仇恨的報復會讓彼此都感覺非常痛苦。所以,我們希望大家都能覺悟,放棄報復,放棄用武力作手段,能和平共處。

現在唯一的辦法,只有靠宗教的力量,希望全世界宗教領袖能覺悟,團結起來勸導信徒。現在全世界信仰宗教的人民,比例很大,我們合作帶頭來做。

現在也有不少學校在推動世界和平的工作。澳洲這些年採取開放政策,大量的移民來自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他們進入澳洲,要如何與澳洲人和睦相處,國家很重視這個問題。所以,國家有多元文化部,州與縣市有多元文化局,由國家來推動團結宗教與族群,大家平等對待,和睦相處。現在澳洲學校有計畫,明年春天組團到每個國家去訪問。昆士蘭大學是教授組團,格里菲斯大學是宗教組團,這兩個學校做得很積極。

所有宗教的經典教義,都是講要以愛心對眾生,所以衝突的根本就是自己的內心,是利益自己還是利益別人。衝突問題要從根本解決,根本要是不能解決,枝葉就很困難。因此,我們把愛發揚光大,能愛別人,能幫助別人,世界就和平了。

我上次來日本,水谷先生為我辦了一個歡迎會,淨土宗各個門派都到了,以往他們是不往來的。當時我說,佛教不管多少宗派都是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好像親兄弟一樣,如果彼此不往來,老人心裡就難過了。其他的宗教與我們的關係是堂兄弟、表兄弟,所以佛法講整個宇宙所有一切眾生都是一家人。

因此,經典教義要深入研究,如果信仰宗教,不要經典,障礙、隔閡就產生了。而且宗教的教學,實在講是生活教育,非常實用,不是玄學。

我在新加坡時,曾經和南非的幾位基督教徒一起吃飯,他問我:「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您怎麼看法?」我說:「這三教是一家人,三教根據的經典都是《新舊約》。」猶太教相信《舊約》,排斥《新約》。天主教是《新舊約》都包容。基督教是相信《新約》,排斥《舊約》。其實都是一部書。但一家人分三派,猶太教是皇帝那一派,以上帝為中心;天主教是皇后那一派,以瑪利亞為中心;基督教是太子那一派,以耶穌基督為中心。我這樣比喻,他們很同意。

又問我:「對阿富汗毀掉佛像,怎麼個看法?」佛像是歷史傳下來的文物,文物都應當保存,因為它是屬於整個世界的,是全世界人類共有的,不應該毀掉。他們毀掉佛像是一種宗教情緒,民族狹義的意識,這是對於佛教及自己本身的教義都不了解。他們的神是「阿拉」,阿拉是仁慈的,仁慈怎麼會做破壞的事情?

不同的宗教、族群就像一個身體,身體有很多不同的器官。我比喻佛教是眼睛,天主教是耳朵,伊斯蘭教是鼻子,都是第一,世界才有和平。如果說我的宗教好,就好像我這個鼻子好,眼睛壞了,耳朵也壞了,最後還是死路一條。所以,文化是多元的,一定要大家都好,彼此都了解、尊敬,互相協助,這個世界就是健康的,這個社會是和平、繁榮、興旺,人民過幸褔美滿的生活。如果只有我自己,沒有別人,決定有衝突,決定有戰爭,到最後就毀滅了。

佛教不同的宗派,就像一個大學不同的院系,依據的經典不一樣,修學的方法不一樣,但是方向、目標完全相同。所以,我們對不同的宗派都是非常尊敬的,我們也盡一切力量幫助每個宗派,像我們印送經書,不完全是淨土宗的,所有宗派的典籍都有印。

記者:請您再講一講您的基本想法?

淨空法師:最基礎的就是我們對佛教要有正確的看法。民國初年(西元一九二三年),歐陽竟無先生在第四中山大學(現在的南京師範大學)有一次講演,題目是「佛教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需」。我從這一篇講演體會到,佛教就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確實是從事這個教學工作四十九年。他的學生來自許多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種族、不同的宗教,我們在經典上都能看到。他教學的中心,就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我們首先要肯定這個方向、目標,我們走的與一般宗教不同,完全走的是教學,是以經典為主,並以此修養自己的身心,修正自己錯誤的想法、看法、行為,這就是修行。行是行為,修是修正。我們的思想、見解、行為有了錯誤,把它修正過來,就是修行。

佛講的經典非常之多,但那時交通不便,傳到中國來的是少部分。其實這些經典都是教導我們如何做人,人與人如何相處,如何與自然環境相處,如何與天地鬼神相處。天地鬼神就是科學所講的不同維次空間,佛經講不同維次的空間是「法界」。而不同維次空間的來源,是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變現的。所以,有很多宗教,特別是印度的宗教,透過禪定的方法,把自己的妄想、念頭息住,息住之後,空間就突破了,能看到過去、未來。所以,人無法見到過去、未來,就是有妄想、分別、執著,界限就無法突破。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實際上都是修禪定,只是使用的方法、手段不同,目的是相同的。

定律法師:按一般宗教的講法,佛教是屬於多神教,基督教、其他的教都是一神教。對世界和平來講,請問我們要用什麼形式來解釋,他崇拜的是一個,但現在互相衝突,而佛教沒有這種想法,是非常慈悲的。

淨空法師:「一神教」就好像一個人的身體,「多神教」就好像身體有很多器官,有眼睛、耳朵、鼻子、嘴、手、足。部分集合起來是一個,即《華嚴經》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這個問題就化解了。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釋迦牟尼佛是代表我們自性的仁慈、清淨,釋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清淨的意思。阿彌陀佛,「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悟,就是我們自性裡面無量的智慧、覺悟。所以,佛教用許多的佛、菩薩,代表我們自性的智慧、能力是無量無邊的,而無量無邊是一個自性。就像一個人聰明能幹,在社會上有很多事業,名片一拿出來,抬頭有很多,但還是一個人。很多抬頭就好像多神,一個人就是一個真神,是這個意思。

又譬如四大菩薩,地藏菩薩代表孝,孝順父母,尊敬師長;觀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能愛世間一切人;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普賢菩薩代表實行,統統落實到生活上。所以,合起來是一個,分開了是四個。現在我們這個理念,對很多宗教的這些領袖、傳教師來談,他們都能接受。佛教經典內容太豐富了,對現代人講跟古時候講不一樣。古時候人有基礎,點到就懂得了;對現代人就要細講,否則他根本不能理解。

記者:今天見到師父很高興!現在世界很複雜,愈來愈混亂,作為新聞界和輿論界,也有很多應該做的事情。看到師父這樣勤奮,不辭辛苦的工作,很敬佩您!我回去要好好學習,並為您多宣傳。

淨空法師:多多指教!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一、日本淨土宗各界歡迎宴
第3頁:二、中外日報訪談 第4頁:三、參訪觀世寺
第5頁:四、參訪日本西山光明寺 第6頁:五、訪問善光寺
第7頁:六、祈禱世界和平弘法大會 第8頁:七、訪問知恩院
第9頁:八、訪問日本佛教大學 第10頁:九、佛教大學晚宴
第11頁:十、答謝日本淨土宗各界晚宴 第12頁:十一、接受中外日報記者山田繁夫訪問
第13頁:十二、日本王子飯店晚宴 第14頁:十三、與朝日新聞小也公久及NHK記者晤談
第15頁:十四、日本大阪石井牧師座談會 第16頁:貳、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