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 東初老和尚

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 東初老和尚

第十三章 西北佛教之復興 - 第二節 康寄遙居士與西北佛教

[日期:2011-05-1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東初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康寄遙居士,陝西人,曾任財政廳長,是一位虔誠的佛教信徒,他在陝西為復興佛教,敝精勞神的功績,獲得佛教界一致尊敬。早在民國十年,即與陝西佛教會定慧和尚,高戒忍居士聯名邀請太虛大師來陝弘法,因大師不能往,又請大師代請亦幻法師前往,均未果行。旋又推李桐軒居士往漢口敦

  P.338

  聘太虛太師,至陝弘化。這時(民國十一年)太虛大師,適因開辦武昌佛學院,無法分身。就商於漢口華嚴大學教授妙闊法師,並得妙闊妙法慨然允許(註七)至陝弘法。民國十九年,朱子橋居士至陝救災,兼宏佛法,因得朱氏大力支持,遂使康氏在陝西推進佛化工作,得順利進行。如倡辦佛教講學所及重修大慈恩寺,諸多功德,都能如願以償。茲簡述於次:

  (一)重修大慈恩寺陝西長安,隋唐勝業,雖云已杳,但梵剎林立,不啻為佛教第二策源地。誠如康寄遙居士「大慈恩寺記」略謂:「環長安多梵剎,而城南尤勝。城南叢林碁布,而慈恩尤勝。蓋隋唐盛時,龍象踵起,故長安一隅,成為佛教第二之祖國。而奘基二公均駐錫慈恩,朝夕宗仰,風動寰宇,故三秦之大慈恩,恍同五印之那爛陀。陵夷至今,寺塔僅存,回憶前塵,為之凄然。」(註八)

  大慈恩寺,是奘基二公根本的道場,也是唯識宗的策源地。奘公諸多大乘經論都譯於大慈恩寺。試看奘公從印取回經典……

  「…… 所賷梵文大乘經二百二十四部、大眾部一百九十二部、上座部經律論十五部、彌沙塞部經律論二十二部……總五百二十六夾,六百五十七部云。其至長安時,群眾歡迎之忱,如遇彌勒下生,至不得前進,停於別館。由是朝廷特保護其譯經事業,梁國公房玄齡專當監護之任。費用總由朝廷支給,以弘福寺為其譯場,或於大慈恩寺,或於宮中,或於玉華殿,所譯經論總七十五部,千三百三十卷……」(註九)

  由此觀之,大慈恩寺,不僅為唯識學之策源勝地,且為中國佛教之重鎮。考大慈恩寺,係唐高宗

  P.339

  在東宮,以文德聖皇后,早棄萬方,思報慈恩,追崇福業,遂營建大慈恩寺,以報聖恩。度僧三百,另請五十大德,同奉神居,降臨行道,定名曰大慈恩寺,別造翻經院,令奘師移就翻譯。於是奘公將印度取回經像舍利,由弘福寺引出,分乘寶車五十乘,護送至大慈恩寺,沿途觀瞻者,多數萬人,無不喜悅,奘公入寺之隆儀,得未曾有。

  大慈恩寺,距長安城約八里許。寺內有塔曰:大雁塔,在其東南有玄奘、窺基、圓測三公塔院(興教寺)。其南有華嚴宗杜順和尚及清涼國師二塔,西南有草堂寺鳩摩羅什法師塔,及道宣律師之淨業寺,不空三藏之大興善寺,西北有小雁塔,及義淨法師譯經之薦福寺,惠果阿闍黎之青龍寺、圓測法師之西明寺、奘公譯經之弘福寺,東西南北相望,都環繞於大慈恩寺,數里乃至數十里之間,誠為佛教各宗之拱星,大乘八宗,就有五宗策源於長安,故知大慈恩寺,實為唐代佛教之重鎮也。

  (二)興建大雁塔高宗永徽初年,奘公在慈恩寺,專務譯經。永徽三年,奘公欲於寺端門之陽,興建石浮圖(塔),安置印度取回經像,以防日久散失,兼防火難。初擬建塔高三十丈,以顯大國之崇基,後以建費太鉅,恐難卒成,改用甎造,塔基各一百四十尺,高有七級,幷相輪露盤,凡高一百八十尺,基層中心,皆有舍利,或一千二千,凡一萬粒。上層以石為室,南面有兩碑,刻二聖三藏聖教序,為褚遂良之筆。初基塔之日,奘公自述願文末有:「但以生靈薄運,共失人天,唯恐三藏梵本,零落忽諸,二聖天文,寂寥無記,所以敬崇此塔,擬安梵本,又樹豐碑,鐫斯序記,廣使巍峨永刼,願千佛同觀,氤氳聖迹,與二儀齊固。」其時奘師親負簣畚,擔運甎石,首尾二周,功業斯畢。(註十)

  P.340

  奘公建塔藏經,永利蒼生,其願甚偉。建塔藏經,應名經塔,何以名雁塔?據說,奘公建塔時,忽有雁過而墜,即瘞於塔基,故取此名。永徽五年,有旨度窺基大僧。基師乃奘公之高足,亦駐錫慈恩寺,師資唱和,譯著等身。唯識因明,諸多經論,都經基師註疏闡微,宣暢中夏,遠及高麗日本。蓋奘公親受業於印度戒賢論師,再傳於窺基,是故中土唯識宗尊奘公為初祖,窺基為其二祖也。

  大雁塔,雖屬甎造,尚未十分損壞,塔身端正,無傾斜勢,外表猶巍峨雄壯,唯內部多年未修,旋梯多不完整,各層窗戶,大部損殘,從前所謂藏經舍利,而今一無所見矣!

  大慈恩寺,經朱子橋、康寄遙諸大居士發起,業經修整完竣。奘公手造之大雁塔猶在,親建之碑也宛然存在,瞻仰故物,緬懷遺澤,無限感慨。於是康寄遙居士遂有振興慈恩學說之宏願,並與朱子橋居士發起創設慈恩學院。已如前述矣。

  (三)太虛大師之弘化陝西長安,雖為佛教第二策源地。自唐以後,政治中心南移,梵寺名剎,衰落已極。民國以來,先有妙闊法師,繼有清華、月溪、倓虛法師相繼至陝宣化。已漸有興復之象,後有朱子橋、康寄遙居士等發菩提心,修建大慈恩寺,及諸祖師塔,提倡佛化教育,使西北佛教有重興之望。

  朱子橋、康寄遙、高戒忍等居士邀請太虛大師至陝講學,太虛大師於民國二十年十月中旬至西安,各界予以熱烈歡迎。並與妙闊、寶生、聰慧,諸法師參觀大薦福寺、大興善寺、大慈恩寺、興教寺

  P.341

  ,並禮玄奘、窺基、圓測三師塔,及華嚴寺杜順和尚及清涼國師塔,並在大慈恩寺宣講彌勒上生經。約三小時,在慈宗策源地,宣講慈恩宗遠承初祖慈氏之寶典,另闢上生兜率之捷徑,可謂更具殊勝因緣也。

  大師應各界歡迎大會宣講「大雄大力大無畏之佛法」,聽眾千餘人,多為軍界同志。又為高級中學講演,題為「佛教與中國文化之影響」。又在臥龍寺宣講「金剛經」。及在第一中學講演「舊新思想之變遷與佛學之關係」。在化學校講「觀音化迹因緣及學生自立自治之要義」。

  大師復與康寄遙、妙闊法師、寶生、常真諸和尚,開慈恩宗寺創立會,以期復興慈恩學說,並推定總長檀護等職,積極進行。自十九年朱子橋等倡議興復慈恩一宗,太虛大師宣化後,又擬定章則,及諸課程,已至成熟階段。並推葉譽虎為副檀護長,及康寄遙、路禾父、高戒忍、雷仲南分任總務、會計、事務、文書各常務。並決定請妙闊法師於三日移入慈恩寺籌辦教務,於是陝西佛教之重光,拭目以待矣。

  由上所述,陝西佛法之重光,梵剎之修葺,先慈恩寺,後大雁塔,以及玄奘、窺基、圓測諸師寶塔。成立慈恩宗寺董事會,凡此皆係朱子橋長者,及五台佛教會,與各慈善團體之功德。於是昔日之理想,已逐漸成為事實矣。實為不可思議之因緣。

【書籍目錄】
第1頁:蔡序 第2頁:自序
第3頁:第一章 導論 - 第一節 中國佛教近代史之範圍 第4頁:第一章 導論 - 第二節 近代中國佛教之特質
第5頁:第一章 導論 - 第三節 近代中國佛教之成就 第6頁:第一章 導論 - 第四節 近代中國佛教之護國
第7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一節 元代喇嘛之興起 第8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二節 西方宗教之東來
第9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三節 儒釋思想之融和 第10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四節 經藏開版與西學輸入
第11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一節 清代之喇嘛教 第12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二節 諸宗思想之融和
第13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三節 大藏經之出版 第14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四節 敦煌藏書之發現
第15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五節 居士佛教之抬頭 第16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一節 西方教士之狂妄
第17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二節 傳教事業之發展 第18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三節 查還教堂與迫害佛教
第19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四節 太平天國之荒謬與義和團之反動 第20頁:第五章 維新運動與佛教厄運 - 第一節 變法維新與廟產興學 - 第一節 變法維新與廟產興學
第21頁:第五章 維新運動與佛教厄運 - 第二節 自動興學與自保寺產 第22頁:第五章 維新運動與佛教厄運 - 第三節 革命思想浸入佛教
第23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一節 改革金山與革新運動 第24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二節 保護寺產與教團組織
第25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三節 三大革命與革新僧制 第26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四節 管理寺廟與信仰自由
第27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五節 三民主義與佛化思想 第28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六節 以佛法調和東西文化
第29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一節 第一次廟產興學運動 第30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二節 危亡中的佛教救星
第31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三節 破除迷信與摧殘佛教 第32頁:第四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節 各省寺產遭受宰割之紀錄
第33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五節 第二次廟產興學運動 第34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六節 召開全國佛教徒代表大會
第35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七節 中國佛教會獲准成立之經過 第36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八節 名流居士製造糾紛
第37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九節 如何健全佛教會組織 第38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十節 政府無意保護佛教
第39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十一節 假興辦慈善公益之名與扼殺佛教之實 第40頁:第八章 叢林制度與僧教育 - 第一節 叢林制度的由來
第41頁:第八章 叢林制度與僧教育 - 第二節 僧教育之開創 第42頁:第八章 叢林制度與僧教育 - 第三節 僧教育的成功與失敗
第43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一節 「佛教學苑組織大綱」之駁斥 第44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二節 教育部為辦僧學事覆內政部咨文
第45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三節 如何健全僧教育制度 第46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四節 如何健全「佛教學院」組織
第47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一節 佛教宣傳刊物之發行 第48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二節 佛教弘法團體之設立
第49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三節 佛教經藏開版事業 第50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四節 佛教圖書館之設立
第51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一節 世界佛教聯合會 第52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二節 中日佛教代表會議
第53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三節 各國代表之講演錄 第54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四節 日本佛教代表備受歡迎
第55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五節 東亞佛教大會 第56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六節 世界佛化大學之計劃
第57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一節 華北佛教之革新 第58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二節 佛化新青年運動
第59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三節 北京佛教會發表宣言 第60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四節 華北佛教之發展
第61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五節 華北佛教事業中衰 第62頁:第十三章 西北佛教之復興 - 第一節 朱子橋將軍與西北佛教
第63頁:第十三章 西北佛教之復興 - 第二節 康寄遙居士與西北佛教 第64頁:第十三章 西北佛教之復興 - 第三節 巴利文學院之設立
第65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一節 毀滅佛教之馮玉祥 第66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二節 重建河南佛教
第67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三節 籌辦河南省佛學院 第68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四節 澤被中原兩大師
第69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五節 戴院長倡修白馬寺 第70頁:第十五章 西南佛教之重建 - 第一節 雲南之鷄足山
第71頁:第十五章 西南佛教之重建 - 第二節 重整雲南佛教 第72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一節 唐以後漢藏之關係
第73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二節 民國以來漢藏之關係 第74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三節 英俄覬覦西藏之野心
第75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四節 西藏內部派系紛爭 第76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五節 中央對西藏之政策
第77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六節 中央對班禪大師之倚重 第78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七節 中央對章嘉大師之尊重
第79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八節 中央對達賴大師之尊敬 第80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九節 中央對諾那大師之優禮
第81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十節 佛教與邊疆民族之文化 第82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一節 我國密教之傳承
第83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二節 唐密法脈之重返 第84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三節 權田雷斧與王弘願
第85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四節 談玄與台密 第86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五節 弘揚藏密之尊者
第87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六節 入藏求法之漢僧 第88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七節 漢藏文化之溝通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1-10-3 9:33:23
真好我一直在找這本書但是會有下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