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以前之華北佛教,因受軍閥割據,政局不穩的影響,佛教各種事業無法開展。北伐以後,南北統一,國家建設,日漸進步。民國十八年,中央政府核准成立全國性之「中國佛教會」,於是佛教
P.321
漸趨穩定,相繼興辦佛教教育。若江蘇鎮江竹林寺於十七年創辦「竹林佛學院」,安徽九華山於十八年創辦「江南九華佛學院」,浙江於十八年創設「佛教師範學校」。華北佛教當不能例外,除有「中華佛學院」、「弘慈佛學院」、「三時學會」外,民國十九年,由朱子橋將軍、楊明塵居士及柏林寺住持台源和尚發起創辦「柏林佛學研究社」,迎請常惺法師任院長,後改為「柏林教理院」,於民國二十年春始正或開課。太虛大師歐美弘化歸來,民國十九年復至北平弘化,並與常惺法師、台源和尚為商議「世界佛學院」,先設立籌備處於柏林寺,由胡瑞霖居士任籌備處主任主持財政,法舫任書記,兼柏林教理院監學。並將早年在漳州所成立之錫蘭留學團移至北平,將來即為世界佛學院之梵藏文系,柏林研究社列入為中日文系,於是北平為推行世界佛化運動的中心,茲將該社開學各人訓詞,擇錄於次:
一、台源和尚講詞:
「1. 從十七年台源承乏住持以來,以為今日潮流之所趨,與夫僧伽之環境,實有改弦更張之必要,況佛法原非板滯一成不變者。佛說法尚因時因地因人之不同而異其權巧,台源本斯微意,遂決志作整理僧伽培養人才之運動,顧個人知識道德能力均感薄弱,在過去二載中雖已辦學,無大成就,所幸諸佛加被,予以良緣,使素志辦學之常惺法師北來,志願相投,因懇挽留共襄斯舉,寗非盛事。然柏林寺寺產淡薄,力不從心,後幸得朱子橋先生發心擔負,獨立成辦,故於去冬即正式籌備,今春來學已逾二十名。至於錫蘭留學團之產生,蓋章程原分泛學專修二科,泛學設日文,專修設英文,良以今日修學宏法,不通外國文,必困難發生。五月間得太虛法師北上宏化,兼議及世界佛學苑事。諸位都知
P.322
道太虛法師西渡講學,備受海外人士之歡迎,由各方提議擬建立一世界佛學苑,總苑設中國,業在武昌籌有端倪。此次虛師北上後,議決將武昌所設籌備處移來北平,先實現教理研究院,分中日文與梵藏文兩大系。錫蘭留學團本虛師在漳州所創,移來北平後,在柏林研究社方面屬專修科性質,將來即為世界佛學苑梵藏文系,泛學部即為中日文系。在該苑未正式成立以前,仍沿用舊名,所有經費,由朱子橋先生及楊明塵居士負擔,歸胡子笏居士保管,按月具領。
2. 本社原定係九月一日開學,因社長朱子橋先生遠在陝西,楊明塵居士在張垣,一時未獲趕到,故改於十日;但朱楊二氏以特種因緣,仍不克如期來平,今日不能請其指導,實為憾事。至於同人所抱定之宗旨,為解行並重,堅持到底。蓋十餘年辦佛學教育,不獲佳果,莫非言行相悖,卒至流弊叢生,吾人痛之。
3.今日開學乃世界佛學院軔之初步,同人願祝其計劃全部實現,放大光明於世界。至於現有經費方面,以現狀觀察,甚虞不敷,是所希於諸大護法資助者良多。本社同人,當然力求協心合作;學員方面,尤宜勤勇精進,以副護法之雅意,斯則台源之微意也。」
二、常惺法師講詞:
「社長、諸位來賓,暨全體同學:本社經過詳情,已有社長報告,無庸再贅。所欲言者,常惺前此北來,本屬遊歷性質,寄寓柏林,厚蒙住持台源和尚優遇,言談頗洽,井討論佛教教育至詳。和尚素來職志教育及整興佛法,挽常惺携手協助,惺以微才,勉承斯乏。嗣虛師北來,復議擴充原有範圍
P.323
,故有今日之所謂世界佛學院也。我嘗以為辦教育,既非為當事人而辦,更非為任何一種階級而辦,實即我之責任心使我不能不若斯做去,故飲食起居,行走坐臥,都與諸位一體;我能作者,始令諸位作,己之不能為者,絕不難為諸位。蓋我輩學佛不徒作學理之空談,而於行為上尤當表現卓絕的精神,鍛鍊其體志,方足表率乎世界。東方素具一種淡泊寧靜的高風,吾人倘不能躬體力踐,何以範人?故在今日敢與諸位約曰:到堅苦卓絕之精神養成解行相應的模範僧,此常惺在此一日決與諸位共勉者也。」
三、世界佛學院籌備處主任胡子笏居士講詞:
「虛師客歲在法,議辦世界佛學院,但總院地址,時常發生問題。德人衛禮賢主張,仍為在華較妥,故虛師返國後,武昌居士即著手成立籌備處。但北平係文化中心,人材薈萃之地,總院自應設平為宜,故將柏林研究社,改隸世界佛學院籌備處。本人以籌備處主任資格來說幾句話,所可為諸位告者,我輩十餘年辦佛教教育之失敗,誠屬灰心至極。今者諸位皆係南北精選之上士,海會雲集,其結果當然未可限量,願以過去之失敗,今日可藉以供獻諸位者,為解行相應四字。倘不幸而結果依然,則吾個人將視從事教育為全無裨益矣。此佛教教育之成敗關頭,將以諸位作試金石,願諸君勉之。」(註十六)
由各人講詞看來,柏林教理院的創設,不僅有計劃造就弘法的人才大願,並有弘化世界遠大的目標,創辦人既以整理僧伽培養人才為職志,經濟上又有朱楊二大居士承擔,而常惺法師又富有辦學的
P.324
經驗,並以堅苦卓絕的精神為示範。因此,柏林教理院,因受時局影響,維持雖僅二年,但其成績要為全國之冠,試以佛教教育觀摩會為證。
當時北平佛教教育機構,計有柏林教理院、弘慈佛學院、彌勒佛學院、錫蘭留學團,共有僧青年百餘人,均屬優秀青年。華北佛教居士林胡子笏居士,為激起各學院僧青年求法的精神,發起僧眾佛學觀摩會,且得北平佛教會,及五台佛教會贊助,組織僧眾佛學觀摩會,簡則:
甲、講演
一、每佛學校選出二人,每人講一題。
二、講題。
1.佛法者何?
2.今後僧人對於社會應取之態度。
三、講演先後以抽簽定之。
四、每講演不得超過二十分鐘,至十五分鐘時擊鐘為號。
五、二十年一月四日下午二時起在本林舉行。
六、特請張怡蓀、曾毅齋、徐玉三先生為評判員。
乙、作文
一、每佛校選出六人,於二十年一月五日下午二時在本林舉行。
二、文題臨時宣佈。
三、毛筆墨盒自帶,紙由本林預備。
四、特請張怡蓀、于覺純兩先生為評判員。
以上二種評定後,由本林敬備微物供養,其最前一名贈以田相綬法輪章一座,並以名譽旗贈其學校。
作文題目有二。(一)「器世界相何以說為第八識所變?第八識體,云何能變?請詳言之。」(二)「清淨意樂菩薩,云何於佛法僧恒時法爾以勝供具承示供養?」兩題均作,由主席監試,並經評判員評定成績次第如下:
作文第一名寬融師:錫蘭留學團
第二名塵空師:柏林教理院
第三名聖塵師:弘慈佛學院
第四名雪煩師:柏林教理院
第五名寶林師:彌勒佛學院
講演第一名本光師:柏林佛學院
第二名葦宗師:錫蘭留學團
由華北居士林頒給各人獎狀與獎品,獎品分銀盾、榮譽旗、法輪章、經書、文具等,並由巿社會
P.326
局長授獎。
僧眾佛學觀摩會,在中國佛教教育史上,可謂亘古未有的第一次。相觀而摩謂之善,這對僧青年來說,不特富有鼓勵性,並有更高尚啟發性,不僅遍應各佛學校,並可擴充而大之,適應於全國僧青年佛學程度作一比較觀摩。果能如此,不唯為選拔佛教人才一個好辦法,尤以今日各地佛教學院,應多多提倡仿效,促使僧青年再努力再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