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 東初老和尚

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 東初老和尚

第一章 導論 - 第四節 近代中國佛教之護國

[日期:2011-05-1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東初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國人對佛教,本不甚瞭解,往往說佛教為厭世,為消極自利。殊不知,此僅對小乘佛教而言,大乘佛教則否;我國所奉行者,多屬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則以無人無我、捨己救世為目的。捨己即是無我,無我即不自私。救世即不絕世,不絕世就是不厭世。近代的中國佛教,尤其在八年抗戰期間,佛教徒所表現實踐大乘佛教捨己為人救國救世的精神,比諸歷史上任何時期都顯得特別出色。

  一、對日抗戰之讜論,「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全國進入緊急狀態,太虛大師,首以佛教立場,發表「為瀋陽事件告台灣、朝鮮、日本四千萬佛教民眾書」,呼籲台、朝、日三處佛教徒秉佛遺訓,一齊起來反對日本對華發動侵略戰爭,並提出預測的警告,謂「甚而引起歐美各國,相率來此東亞以作戰場,發生二次世界大戰,」均不幸而言中,可謂有先見之明。

  「一二八」,上海戰事發生,太虛大師又作「因遼滬事件為中日策安危」,列舉「戰則必致兩敗

  P.10

  ,和則得相助之益。」大聲疾呼,將解鈴繫鈴之議(請恢復「九一八」以前的狀態),陳之日本當局,而將孫中山先生對於中、日之遺策(大亞洲主義),「獻之中、日國民」,並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之捨己為國的精神,「如得中日大仁大智之士,察擇施行,則余寧將萬死亦所樂焉!」否則,「不歸美,即歸俄,恐中日非復東亞之主人矣!」這種捨己救世的精神,為厭世乎?為救世乎?不幸未為日本當局所採取,而結果「不歸美,即歸俄,」又不幸而言中!

  七七蘆溝橋事變發生,進入全面戰爭。太虛大師為中、日兩國人民自相殘殺,不勝悲感。二十八年,太虛大師奉命組織佛教訪問團,訪問印、錫、緬等佛化國家,宣傳我國抗戰政策,在印度並與聖雄甘地、及尼黑魯交換意見。對促進中、印合作,爭取最後勝利,頗多貢獻。在八年抗戰期間,太虛大師以佛教立場,到日本發動宣傳戰、心理戰、精神戰,發表不下數十次的宣言,促醒日本國民自覺自救!使日本國民於精神上陷入癱瘓狀態!

  二、救護隊訓練抗戰不僅對敵人要作宣傳戰,並要負起實際作戰工作。因為佛教僧徒誓行戒殺主義,雖不能直接負起槍桿上前線殺敵,但可秉持佛陀捨救人的遺教,乃將全國僧侶,改編救護訓練,既發揚了佛教救人救世的精神,又盡了國民救國救民的責任。「八二三」上海戰爭發生,僧侶救護隊隨即出現在前線,不分晝夜,冒險搶救傷患官兵,經其救出者,共達八千二百七十二人之多。贏得當時輿論贊揚,並以「戰神之敵」播揚。上海撤退後,上海僧侶救護隊,又隨軍隊撤至漢口解散,復於陪都又重行組織「僧伽救護隊」,參加陪都各界救護工作。二十九年七月九日,大批敵機轟炸重

  P.11

  慶時,該隊僧侶表現得甚為出色,無不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壯烈精神,不顧敵機危險,出生入死於敵機下搶救難民,經該隊救得一百二十五人,輕傷二十人,獲得地方各界好評,並蒙最高當局頒給銀盾獎章三十六枚,獎勵該隊出力人員等,該隊先後出動救護傷患不下二十餘次,救出輕傷男女共達三千餘人。

  由於該隊救護成績卓越,贏得各界贊譽,旋又獲准成立海外工作隊,參加遠征軍服務。民國三十二年十月,由悲觀率領二十餘僧,隨軍出發,經雲南滇緬公路,步行至緬甸,在「密支那」一場戰爭中,該隊隊員有印安等三人,在敵人無情炮火中殉難於戰場,這是他們為國家民族流下了最後的一滴血,這是何等壯烈的精神。其次,直接參加游擊隊的僧侶,不知凡幾。就中以宜興恒海和尚犧牲,最為壯烈。他所率領一支僧侶游擊隊,號召不少僧青年參加行列,經常在蘇、常、錫一帶活動,他的部隊襲擊敵人,屢挫兇鋒,後於蘇州洞庭山,遭日寇包圍,死於戰場。這是直接參加抗戰行列,犧牲的一位佛教英雄(請參閱本書「佛教對八年抗戰護國之貢獻」)

  中國八年抗戰的精神,就是大乘佛教捨己為人的救世精神。因有這種偉大的精神蘊藏在民族思想中,所以我們的抗戰才能贏得最後的勝利!

【書籍目錄】
第1頁:蔡序 第2頁:自序
第3頁:第一章 導論 - 第一節 中國佛教近代史之範圍 第4頁:第一章 導論 - 第二節 近代中國佛教之特質
第5頁:第一章 導論 - 第三節 近代中國佛教之成就 第6頁:第一章 導論 - 第四節 近代中國佛教之護國
第7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一節 元代喇嘛之興起 第8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二節 西方宗教之東來
第9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三節 儒釋思想之融和 第10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四節 經藏開版與西學輸入
第11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一節 清代之喇嘛教 第12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二節 諸宗思想之融和
第13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三節 大藏經之出版 第14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四節 敦煌藏書之發現
第15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五節 居士佛教之抬頭 第16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一節 西方教士之狂妄
第17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二節 傳教事業之發展 第18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三節 查還教堂與迫害佛教
第19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四節 太平天國之荒謬與義和團之反動 第20頁:第五章 維新運動與佛教厄運 - 第一節 變法維新與廟產興學 - 第一節 變法維新與廟產興學
第21頁:第五章 維新運動與佛教厄運 - 第二節 自動興學與自保寺產 第22頁:第五章 維新運動與佛教厄運 - 第三節 革命思想浸入佛教
第23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一節 改革金山與革新運動 第24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二節 保護寺產與教團組織
第25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三節 三大革命與革新僧制 第26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四節 管理寺廟與信仰自由
第27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五節 三民主義與佛化思想 第28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六節 以佛法調和東西文化
第29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一節 第一次廟產興學運動 第30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二節 危亡中的佛教救星
第31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三節 破除迷信與摧殘佛教 第32頁:第四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節 各省寺產遭受宰割之紀錄
第33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五節 第二次廟產興學運動 第34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六節 召開全國佛教徒代表大會
第35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七節 中國佛教會獲准成立之經過 第36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八節 名流居士製造糾紛
第37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九節 如何健全佛教會組織 第38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十節 政府無意保護佛教
第39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十一節 假興辦慈善公益之名與扼殺佛教之實 第40頁:第八章 叢林制度與僧教育 - 第一節 叢林制度的由來
第41頁:第八章 叢林制度與僧教育 - 第二節 僧教育之開創 第42頁:第八章 叢林制度與僧教育 - 第三節 僧教育的成功與失敗
第43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一節 「佛教學苑組織大綱」之駁斥 第44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二節 教育部為辦僧學事覆內政部咨文
第45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三節 如何健全僧教育制度 第46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四節 如何健全「佛教學院」組織
第47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一節 佛教宣傳刊物之發行 第48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二節 佛教弘法團體之設立
第49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三節 佛教經藏開版事業 第50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四節 佛教圖書館之設立
第51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一節 世界佛教聯合會 第52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二節 中日佛教代表會議
第53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三節 各國代表之講演錄 第54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四節 日本佛教代表備受歡迎
第55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五節 東亞佛教大會 第56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六節 世界佛化大學之計劃
第57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一節 華北佛教之革新 第58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二節 佛化新青年運動
第59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三節 北京佛教會發表宣言 第60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四節 華北佛教之發展
第61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五節 華北佛教事業中衰 第62頁:第十三章 西北佛教之復興 - 第一節 朱子橋將軍與西北佛教
第63頁:第十三章 西北佛教之復興 - 第二節 康寄遙居士與西北佛教 第64頁:第十三章 西北佛教之復興 - 第三節 巴利文學院之設立
第65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一節 毀滅佛教之馮玉祥 第66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二節 重建河南佛教
第67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三節 籌辦河南省佛學院 第68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四節 澤被中原兩大師
第69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五節 戴院長倡修白馬寺 第70頁:第十五章 西南佛教之重建 - 第一節 雲南之鷄足山
第71頁:第十五章 西南佛教之重建 - 第二節 重整雲南佛教 第72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一節 唐以後漢藏之關係
第73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二節 民國以來漢藏之關係 第74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三節 英俄覬覦西藏之野心
第75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四節 西藏內部派系紛爭 第76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五節 中央對西藏之政策
第77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六節 中央對班禪大師之倚重 第78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七節 中央對章嘉大師之尊重
第79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八節 中央對達賴大師之尊敬 第80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九節 中央對諾那大師之優禮
第81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十節 佛教與邊疆民族之文化 第82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一節 我國密教之傳承
第83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二節 唐密法脈之重返 第84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三節 權田雷斧與王弘願
第85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四節 談玄與台密 第86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五節 弘揚藏密之尊者
第87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六節 入藏求法之漢僧 第88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七節 漢藏文化之溝通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1-10-3 9:33:23
真好我一直在找這本書但是會有下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