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 東初老和尚

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 東初老和尚

第一章 導論 - 第三節 近代中國佛教之成就

[日期:2011-05-1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東初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中國佛教在近代史上,雖呈現一幅衰象,但亦有其興隆的一面.就佛學而言,以往研究佛學的人

  P.6

  ,僅限於出家眾,及少數學佛的居士,社會名流學者,很少觸及佛學的研究,而僧界又拘於形式主義。時至近代,日本既因信佛而強大,泰西歷史上之英雄豪傑,能成其大業,轟轟一世者,其得於宗教思想者多,因此,清末民初之間,我國學者、政冶家,無不競相於佛學研究,並著書問世,擔荷如來救人救世之大使命,可謂盛極一時。若康有為之「大同書」,譚嗣同之「仁學」,章太炎之「五無論」固多受佛教思想影響,發出他們的創見,成為歷史上的名作。其所以能發人之所未發,言人之所未言,甘犯大不韙,力主維新,震撼全國,其得力不在儒家,實得力於佛學思想的激發,尤以譚嗣同,慷慨就義,犧牲小我,而為大我國家民族壯烈的精神,尤為明顯。此其成就者一。

  佛學博大精深,非宗教而宗教,非哲學而哲學,非科學而科學。且為哲學中之哲學,科學中之科學。以往我國學者講哲學,僅知講孔子哲學,或諸子哲學,或希臘哲學。由是講印度哲學,必講佛學。民國三年,由於日本要求來華傳教的威脅,不獨欺中國無佛法,更欺中國無傳佛法之人。於是,激起國內知識份子,相繼研究佛學。鄧伯誠、張克誠首於北大文學院哲學系列印度哲學而講佛學。許季平、梁漱溟、湯用彤、熊十力等接力於後。蔣維喬於東南大學,開講百法明門論。唐大圓、張化聲於武漢大學,開講唯識三十頌。景昌極、李證剛於東北大學宣講唯識論。梁啟超於清華大學開講佛學。劉沐源、王恩洋於成都大學開講佛學,遂使佛學發展成為社會大學中最實用的科學。

  古老的佛學,經過現代學者競相研究以後,不謹提高佛學價值,而對近代學人思想更有激發的作用。由此梁啟超講中國學術史,要講佛學;胡適之、馮友蘭講中國哲學史,也要講佛學。無論贊揚或

  P.7

  摭拾,著書問世,馳譽當時,成為一代學宗,由是而使佛法成為人文科學中實用的科學,此其成就者二。(請參閱本書「近代學人與佛學思想」)

  洪楊以後,我國佛教得以迅速復興,發揚光大、其得力於在家居士發揚者多,就中以楊仁山居士所領導之一系,初由金陵刻經處,發展而有「祇洹精舍」,而有「支那內學院」,乃至「法相大學」,專以校勘經論,弘揚唯識。其師資才華,則以歐陽竟無、梅光羲、王恩洋、呂秋逸、繆鳳林,最為卓越;不僅使絕響千餘年之唯識學,得以重光。而社會名流學者,若梁啟超、湯用彤、梁漱溟、熊十力等入室執弟子禮,叩示法要。其引誘時流學者,潛究佛學,啟發頗大。次為華北韓清淨居士所領導之「三時學會」,武漢唐大圓居士、史一如、張化聲,於武昌佛學院,上海丁福保、狄楚卿、范古農、蔣維喬等居士,無論於整理經藏、發行佛刊、闡揚微言,成績斐然。而於佛學之修養,均達上乘,形成新型佛學之一流,此其成就者三。(請參閱本書「居士研究佛學之成果」)

  中國佛教在近代史上,開宗立說,雖遠不及隋唐時代,但對求適應時機,開設學院,培育人材,發行刊物,闡揚微言,派遣海外留學僧,溝通國際佛教文化,卻又為歷史上所僅見。

  就留學僧言,大勇、持松、顯蔭、談玄,先後東渡日本,修學密乘,使唐密法脈重返中土。大勇又率領法尊、嚴定、密吽、密悟等二十餘人,入藏留學,修學藏密。法周、惟幻、法舫、白慧等赴錫蘭、印度,專學梵文、巴利文,以期校勘漢譯原典。其中以入藏學法團法尊成就最為卓越,其於極短年月內,不僅將西藏黃教祖師宗喀巴大師全部之傑作,若「菩提道次第廣論」、「菩提道次第略論」,

  P.8

  以及善慧大師造「菩提道次第修法」、「密宗道次第」(克主造),月稱之「入中論」,彌勒之「現觀莊嚴論」、「辨法性論」等均譯成漢文。法尊在我國佛教譯經史上實為唐以後之第一人,即在漢藏文化關係上,亦復為文金兩公主以後之創舉。其對溝通漢藏文化,及融和邊疆民族,以及對國家民族之貢獻,實難以估計,此其成就者四。

  錫蘭達磨波羅居士,以復興印度佛教為己任,乃於一八九五年來上海,會晤楊仁山居士,共約復興印度佛教,楊仁山居士因而於光緒三十三年成立祇洹精舍,招集緇素青年研究佛學,實導源於此。民國十三年泰戈爾來華訪問,倡導中印文化交流於前,遂有民國二十四年,以戴季陶先生為首,繼之於後,創立「中印學會」,並捐贈大批漢文經書予泰戈爾之「國際大學」,成立「中國學院」,譚雲山任院長,宏揚中國文化。抗戰期間,太虛大師、戴季陶先生相繼訪問印度,不獨對中印文化交流,即對我國抗戰建國政策,爭取最後勝利,都有很大的貢獻,此其成就者五。

  我國佛學一向偏重於理論,忽於歷史的考證,近代因受西方及日本佛教學者治學的影響,遂漸趨向於歷史的研究。

  民國十一年,武昌佛學院教授史一如居士,首譯「小乘佛學概論上下編」、「中華佛教史」、「印度佛教史」、「各國佛教史」、「印度六派哲學」,均列入武昌佛學院教材,並自編「因明入正理論講義。」由於國人於佛學研究,一向缺少歷史觀念,史氏所譯幾乎全屬歷史方面,正可補救中國佛學之偏差,對佛教思想界發生極大啟發作用。尤以因明學早經絕響,今得史氏講義,使世人得重溫正

  P.9

  理,實五里霧中獲覩光明,其有益於斯學之研究,實非淺鮮。

  自此,治「中華佛教史」,或「印度佛教史」,無不採取史氏的譯著。蔣維喬之「中國佛教史」,即脫胎於史譯之「中華佛教史」。梁啟超之「大乘起信論考證」,即取材日人望月信享之「大乘起信論考」,由是而成名著,傳誦當時,此其成就者六。

  凡此種種,皆為中國佛教近代史上最顯著之成就。

【書籍目錄】
第1頁:蔡序 第2頁:自序
第3頁:第一章 導論 - 第一節 中國佛教近代史之範圍 第4頁:第一章 導論 - 第二節 近代中國佛教之特質
第5頁:第一章 導論 - 第三節 近代中國佛教之成就 第6頁:第一章 導論 - 第四節 近代中國佛教之護國
第7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一節 元代喇嘛之興起 第8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二節 西方宗教之東來
第9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三節 儒釋思想之融和 第10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四節 經藏開版與西學輸入
第11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一節 清代之喇嘛教 第12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二節 諸宗思想之融和
第13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三節 大藏經之出版 第14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四節 敦煌藏書之發現
第15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五節 居士佛教之抬頭 第16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一節 西方教士之狂妄
第17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二節 傳教事業之發展 第18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三節 查還教堂與迫害佛教
第19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四節 太平天國之荒謬與義和團之反動 第20頁:第五章 維新運動與佛教厄運 - 第一節 變法維新與廟產興學 - 第一節 變法維新與廟產興學
第21頁:第五章 維新運動與佛教厄運 - 第二節 自動興學與自保寺產 第22頁:第五章 維新運動與佛教厄運 - 第三節 革命思想浸入佛教
第23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一節 改革金山與革新運動 第24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二節 保護寺產與教團組織
第25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三節 三大革命與革新僧制 第26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四節 管理寺廟與信仰自由
第27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五節 三民主義與佛化思想 第28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六節 以佛法調和東西文化
第29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一節 第一次廟產興學運動 第30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二節 危亡中的佛教救星
第31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三節 破除迷信與摧殘佛教 第32頁:第四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節 各省寺產遭受宰割之紀錄
第33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五節 第二次廟產興學運動 第34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六節 召開全國佛教徒代表大會
第35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七節 中國佛教會獲准成立之經過 第36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八節 名流居士製造糾紛
第37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九節 如何健全佛教會組織 第38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十節 政府無意保護佛教
第39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十一節 假興辦慈善公益之名與扼殺佛教之實 第40頁:第八章 叢林制度與僧教育 - 第一節 叢林制度的由來
第41頁:第八章 叢林制度與僧教育 - 第二節 僧教育之開創 第42頁:第八章 叢林制度與僧教育 - 第三節 僧教育的成功與失敗
第43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一節 「佛教學苑組織大綱」之駁斥 第44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二節 教育部為辦僧學事覆內政部咨文
第45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三節 如何健全僧教育制度 第46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四節 如何健全「佛教學院」組織
第47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一節 佛教宣傳刊物之發行 第48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二節 佛教弘法團體之設立
第49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三節 佛教經藏開版事業 第50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四節 佛教圖書館之設立
第51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一節 世界佛教聯合會 第52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二節 中日佛教代表會議
第53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三節 各國代表之講演錄 第54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四節 日本佛教代表備受歡迎
第55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五節 東亞佛教大會 第56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六節 世界佛化大學之計劃
第57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一節 華北佛教之革新 第58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二節 佛化新青年運動
第59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三節 北京佛教會發表宣言 第60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四節 華北佛教之發展
第61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五節 華北佛教事業中衰 第62頁:第十三章 西北佛教之復興 - 第一節 朱子橋將軍與西北佛教
第63頁:第十三章 西北佛教之復興 - 第二節 康寄遙居士與西北佛教 第64頁:第十三章 西北佛教之復興 - 第三節 巴利文學院之設立
第65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一節 毀滅佛教之馮玉祥 第66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二節 重建河南佛教
第67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三節 籌辦河南省佛學院 第68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四節 澤被中原兩大師
第69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五節 戴院長倡修白馬寺 第70頁:第十五章 西南佛教之重建 - 第一節 雲南之鷄足山
第71頁:第十五章 西南佛教之重建 - 第二節 重整雲南佛教 第72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一節 唐以後漢藏之關係
第73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二節 民國以來漢藏之關係 第74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三節 英俄覬覦西藏之野心
第75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四節 西藏內部派系紛爭 第76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五節 中央對西藏之政策
第77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六節 中央對班禪大師之倚重 第78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七節 中央對章嘉大師之尊重
第79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八節 中央對達賴大師之尊敬 第80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九節 中央對諾那大師之優禮
第81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十節 佛教與邊疆民族之文化 第82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一節 我國密教之傳承
第83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二節 唐密法脈之重返 第84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三節 權田雷斧與王弘願
第85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四節 談玄與台密 第86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五節 弘揚藏密之尊者
第87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六節 入藏求法之漢僧 第88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七節 漢藏文化之溝通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1-10-3 9:33:23
真好我一直在找這本書但是會有下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