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佛教,雖處於內憂外患,最艱難困苦急劇變化的時代,其所以未被此一偉大時代巨浪摧
P.4
毀,無可否認的,乃有其特殊的因素存在。
一、佛教在這一個內憂外患史無前例急劇變化的時代,其所以能綿延以迄於今,並非人力。二千年來的佛教,其在中國不僅有過輝煌的歷史,對促進中國文化發揚,在六朝三唐時期有過偉大的貢獻,其對發揚中國歷史王道文化精神上,也曾擔任過重要角色,尤其是將大乘佛教精神,推廣至鄰國,以及邊疆民族。東至東海,西至葱嶺,北至沙漠,南至南海。東西長達叁萬餘里的邊疆國防,唐宋以來迄於明清,千三百年來,在政治上能順利歸於統一成功,並非軍事力量,亦非金錢財力,實賴佛教同化的力量所致。降至今日,佛教於此廣大地區,仍具有極大之影響力。由於上述種種特殊的因素,孫總理之所以放棄漢族優秀的傳統,主張五族共和,意在爭取這一廣大地區民族內向。因此,佛教賴以延續不絕,其於國民政府統治下未被否絕者,此其特質者一。
二、近代中國佛教,無可否認的,外受西教東來,及西方文化及機械科學的影響,內受打倒迷信及反宗教運動,以及廟產興學的迫害,激起佛教徒警覺,一面打破以往歷史傳統的觀念,革新佛教制度,一面接受新世界知識,以期迎頭趕上時代,建設適應新時代社會所需要的新佛教。領導佛教革新運動最積極者,當推太虛大師及其門人。其革新佛教主張為:
P.5
(一)整理僧伽制度—建僧運動。
(二)創辦僧教育—培植興教人材。
(三)創辦佛教刊物—發揚佛法真義。
(四)要使佛教世間化—建設人生佛教。
以嶄新佛教的姿勢,樹立佛教革新的作風,以適應時機,引導社會青年歸向佛宗,並於各大學公開宣講佛學,改變社會學者對佛教的觀念。社會賢達,博雅學人,若康有為、章太炎、梁啟超、胡適之、湯用彤、梁漱溟、熊十力等,相繼潛究佛學,並有佛學著作多種問世,使佛學成為近代學術中最實用的學問。
在近代史上的中國佛教,雖經過種種挫折,然由於佛教對中國歷史文化輝煌的貢獻,已獲得國人普遍認識與信仰。自門禁大開以後,一掃以往閉聰塞明的政策,打開國際佛教門戶,促進佛教國際化,以佛教融和東西文化,增進世界和平的氣氛。一九二四年,太虛大師首於廬山舉行世界佛教聯合會,邀請世界各國佛教徒與會。一九二五年,又率領中國佛教代表團出席日本主開之「東亞佛教大會」。一九二八年又赴歐美各國宣揚佛法,在法國接受彼邦人士要求,創設「世界佛學院」,並於中國首都南京成立「世界佛學院總院」,遂使東方文化主流之佛教,一躍而榮居世界文化領導地位。英、法、德、美各國佛教團體相繼設立,贏得世界學術界普遍的擁戴,咸認導致世界永遠和平之主力,唯有佛教,此為其特質者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