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 東初老和尚

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 東初老和尚

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六節 以佛法調和東西文化

[日期:2011-05-1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東初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歐洲大戰結束後,人們對於世界未來前途,非常引憂,尤以人類世界,不能和平相處,端在東西文化未能調和。因此,有識之士主張:凡欲謀世界永久之和平,必先調和東西文化。然則,東西文化基本的區別何在?

  甲、東西文化的釋義現在不妨舉出國內最享盛名的學人,對於東西文化的釋義,作為東西文化區別的標準。

  一、辜鴻銘先生,他對東西文化的比較最為明顯。他說:「今夫新學也、自由也、進步也……西方所欲輸入吾國者,皆戰爭之原也。我國文明與歐洲之文明異,歐洲之文明,乃其學說在使人先利而後義。中國之文明及其學說,在使人先義而後利。孟子曰:『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列強以競爭之故,互相吞噬,窮極其殘暴不仁之武力。」(註十六)此說極為正確。

  二、嚴復先生,他對東西文化異同的比較,更為明確。他說:「西方不外於學術,則黜偽而崇真耳。夫自由一言,真中國歷史聖賢之所深畏,而從未嘗言以為教也。西人之言曰:惟天生民,各具賦

  P.125

  畀,得自由者,乃為全受,故人人各得自由,國國各得自由,第務公無相侵損而已!中國理道與西方最相符者,曰絜矩。然謂之相似則可,謂之真同則不可也。何則?中國恕與絜矩,專以待人及物而言;而西人自由,則於及物之中,而實寓所以存我也……中國最重三綱,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國親親,而西人尚賢;中國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國尊王,而西人隆民;中國貴一道而同風,而西人喜黨居而州處;中國多忌諱,西人眾議評。其於財政也,中國重節流,而西人重開源;中國進淳樸,而西人求驩處。其接物也,中國美謙居,而西人務發舒;中國尚節文,而西人樂簡易。其於為學也,中國誇多識,而西人尊所知。其於禍災也,中國委天數,而西人恃人力。」(註十七)

  這是百年來國人對東西文化之異同簡明扼要最早的記錄。民國七年歐戰既平,嚴氏復對西方文化作一評語曰:「覺彼族三百年之進化,只做到利己殺人寡廉鮮恥八個字。迴觀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澤被寰區。此不獨吾言為然,即泰西有思想人,亦漸覺其為如此矣。」(註十八)

  三、國父孫中山先生民國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於日本神戶歡迎會上講「大亞洲主義」,辯別東西文化曰:「西方文化,乃覇道之文化;東方文化,乃王道之文化。所謂王道,乃博愛、仁義、和平等等,在使人家心悅誠服。所謂覇道,乃講強權、講武力,以力服人。」又說:「講王道,是主張仁義道德;講覇道,是主張功利強權。講仁義道德,是用正義公理來感化人;講功利強權,是用洋槍大砲來壓迫人。受感化的人,就是上國衰了幾百年,還是不能忘記。像尼泊爾至今還甘心情願要拜中國為上邦。受了壓迫的人,就是上國當時很強盛,還是時時想脫離。像英國征服埃及、印度,埃及、

  P.126

  印度,還是時時刻刻想脫離英國,時時刻刻要做獨立運動。」(註十九),真乃一言道破東西文化的利弊。

  四、太虛大師民國六年蘇俄革命成功,共產思想日見風行。民國十二年孫中山先生又與越飛發表共同聲明,是為國共合作的先聲。太虛大師目覩國際情勢發展,對東西文化思想上分歧,是無法彌補,乃以悲天憐人的宏願,大聲疾呼,欲以佛法調和東西文化,發揚東方文化真義,挽救人類世界。首先分析東西文化的利害,大師曰:「故今言西洋文化,專就現代西洋文化盛行者言之,曰發達科學,竭取宇宙所有,以爭求滿足人類之動物慾而已……用之以發展為行動,要不外衣、食、住、男女之事……由衣食住生計問題,進而至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共產主義……今彼西洋文化惟以擴張此動物生活之共慾為進化,故於製成之器用,及資造之工具,能作之智力,雖盛行之西洋文化,一言以蔽之曰:彼西方文化,乃造工具之文化。東方文化為進德增善,希賢希聖之文化……」並欲以佛法挽救西方文化之弊。(註二十)

  乙、東西文化的代表今欲更進一點瞭解東西文化。析分為二:

  (一)代表西方文化的,主要為科學文化與宗教文化。科學文化根本在發展物質的功能,所以科學發達,技巧進步,增加人類的享受,導致人類思想偏重於物質。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人生觀,更鼓勵人類趨向競爭,所以西方人重視權利競爭,功利分配;其人心所向,即是金錢優於道德,功利重於人格。所以近百年來西方國家,利用優越科學的知識,發明鎗砲武器,製造兵艦,擴

  P.127

  經領土,趨於功利,把以往利用於戕殺禽獸而求生存的方法,現在利用以為「競爭權利」、「分張功利」的手段。因有殖民地政策領導於前,才促成德國發動二次世界大戰,破壞人類的和平。今繼德國而起的蘇俄布爾什維克主義,其手段更較以往帝國主義為毒辣,不僅在摧毀人類的文化,並且在根本消滅人類的人性。布爾什維克主義的思想,所以會這樣的毒辣,即在受物質科學文化的鼓動,所以西方科學文化完全建立在人對物的關係上,其結果,把人性變成物性,人成為物質的奴役。人要受物質的桎梏,甚至視人為物,以處理物質的方法處理人事,這就是科學文化造成今日世界的危機。

  西方宗教文化,即基督教文化。基督教的文化,雖與科學文化的偏重物質相反。然基督教文化的根本,建立在人對神的關係上。基督教雖主張自由、平等、博愛。但自由、平等、博愛偏在唯神的觀念方面,不適合人與神的關係上。換句話說:人的自由、平等、博愛,都屬於上帝所有的特權,人根本不能對上帝談自由、談平等、談博愛。上帝要你升天堂,或要你下地獄,都屬上帝的權能,人不能與上帝爭平等、爭自由,人永屬於上帝座下的一個信徒;博愛也有界限,信仰上帝為教友,不信仰上帝為敵人。既是敵人,就得要殺,所以在「出埃及記」基督徒一夜殺死人民數千眾。所以信行上帝的人,要服從上帝的博愛,雖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也不能承認的。耶穌說信仰父母超過上帝的,就不配稱為基督徒,因為基督重視神格,不重視人倫道德,在新舊約上有許多的例證。所以西方文化,無論是科學文化,或是宗教文化,同為忽視人性。人與人之關係上,只有利害,沒有仁愛、親善、和諧;只有競爭、屠殺、功利;沒有道德,只有權利,沒有仁義。總結的說:唯物論忽視人性,只

  P.128

  有物質文化;唯神論忽視人格,只有上帝,同為泯滅人性,否認人格的尊嚴,危害人類的生存。這是不適合人類生存的要求,更不適合東方民族的情緒。

  (二)代表東方文化的,主要為孔孟文化與佛教文化,孔孟文化,根本在發展人的本有性能。從家庭到社會國家,即以仁義道德為立身處世的根本。故孔孟的文化,建立在人與人之關係上,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在發揚人性的功能,以仁義道德為人與人相處的標準。人與人之間,只有仁、義、智、信、禮、義、廉、恥。四維八德為安定社會治國平天下之大本,所以孔孟的文化,重視仁義道德,視權利為敝屣。孟子見梁惠王的一段問話,尤顯出孔孟思想的特質。以發揚仁義道德,為王天下之大本,定萬世太平的基礎,要人互相親善、和平、仁愛、互助,構成中華民族大同世界的理想。所以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從未對鄰國發動侵略的戰爭,在國土以外也沒有一寸的殖民地的領土,也沒有以自己強大威脅鄰國成為自己的附庸國,這是王道文化的象徵。

  佛教文化,是以慈悲喜捨為本。佛教文化,不唯建立在人與人的關係上,並擴及人與眾生之關係上。而對人與人相處的關係,首先要重視他人的財產及他人的人格。所以佛家主張人與人之間相處,以互助親善為本,故主張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以發展人的基本道德。擴而大之,即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解決人與人之間經濟上的懸殊,完成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的和平。故佛教文化又比孔孟文化範圍廣博,以孔孟的文化,僅澤於中國本土,未能擴及其他地區,雖日、韓、越,曾受孔孟文化啟發,然卻不及佛教文化影響深遠。佛教文化的本質,即是無我大悲、自利利他,

  P.129

  今日欲策定世界永遠和平,必要揚棄自我民族思想,及狹隘國家的觀念,要以佛家的大我民族思想,大悲主義,拯救人類世界的危機。今日人類世界的危機,全由自我優越民族的觀念及狹隘國家主義,以及功利強權思想所造成。(註二十一)

  佛教主張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這與孔孟文化主張人人可為堯舜,不謀而合。不僅如此,並且擴及一切動物,所謂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同成佛道,這是何等高超!尤以人人皆可成佛,這不獨提高人權,把人性發揮到極頂。至於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是至高無上、至尊無上的人類文化,遠超過西方宗教千百萬倍。

  在近代史上,我國雖出了不少高人雅士,談政治、談文化,那知政治越談越亂,文化越談越糟,由於他們捨棄了本國固有文化,侈談外來文化,顯然都墮入了迷惘!

  佛教最高的理想,即在實現人間淨土,這與王道文化,孔孟大同世界,及今日天下一家的理想,不謀而合。所以今日要和緩東西文化的衝突,以資調和東西文化,唯有提倡佛教文化!

  註一:見「佛教文化」第一、第七期「仁山法師傳」

  註二:見太虛大師之「我的改進佛教運動略史」,及「太虛自傳」六

  註三:見「佛教文化」第一、二期

  註四:見「太虛年譜」五十二頁

  註五:見「大虛自傳」六

  註六:見同上

  註七:見日人牧田諦亮「近世中國佛教研究」

  P.130

  註八:見同上

  註九:見太虛法師之「我的改進佛教運動略史」

  註十:見同上

  註十一:見同上

  註十二:見戴季陶先生文存一二六六頁

  註十三:見海刊十一、三期

  註十四:見覺社叢書第一、二期

  註十五:見太虛年譜

  註十六:見同上

  註十七:見同上

  註十八:見「民國百人傳」三六六頁

  註十九:見 國父文集

  註二十:見太虛大師全書

  註二十一:見拙著:「佛教文化之重新」

【書籍目錄】
第1頁:蔡序 第2頁:自序
第3頁:第一章 導論 - 第一節 中國佛教近代史之範圍 第4頁:第一章 導論 - 第二節 近代中國佛教之特質
第5頁:第一章 導論 - 第三節 近代中國佛教之成就 第6頁:第一章 導論 - 第四節 近代中國佛教之護國
第7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一節 元代喇嘛之興起 第8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二節 西方宗教之東來
第9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三節 儒釋思想之融和 第10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四節 經藏開版與西學輸入
第11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一節 清代之喇嘛教 第12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二節 諸宗思想之融和
第13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三節 大藏經之出版 第14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四節 敦煌藏書之發現
第15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五節 居士佛教之抬頭 第16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一節 西方教士之狂妄
第17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二節 傳教事業之發展 第18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三節 查還教堂與迫害佛教
第19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四節 太平天國之荒謬與義和團之反動 第20頁:第五章 維新運動與佛教厄運 - 第一節 變法維新與廟產興學 - 第一節 變法維新與廟產興學
第21頁:第五章 維新運動與佛教厄運 - 第二節 自動興學與自保寺產 第22頁:第五章 維新運動與佛教厄運 - 第三節 革命思想浸入佛教
第23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一節 改革金山與革新運動 第24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二節 保護寺產與教團組織
第25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三節 三大革命與革新僧制 第26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四節 管理寺廟與信仰自由
第27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五節 三民主義與佛化思想 第28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六節 以佛法調和東西文化
第29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一節 第一次廟產興學運動 第30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二節 危亡中的佛教救星
第31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三節 破除迷信與摧殘佛教 第32頁:第四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節 各省寺產遭受宰割之紀錄
第33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五節 第二次廟產興學運動 第34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六節 召開全國佛教徒代表大會
第35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七節 中國佛教會獲准成立之經過 第36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八節 名流居士製造糾紛
第37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九節 如何健全佛教會組織 第38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十節 政府無意保護佛教
第39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十一節 假興辦慈善公益之名與扼殺佛教之實 第40頁:第八章 叢林制度與僧教育 - 第一節 叢林制度的由來
第41頁:第八章 叢林制度與僧教育 - 第二節 僧教育之開創 第42頁:第八章 叢林制度與僧教育 - 第三節 僧教育的成功與失敗
第43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一節 「佛教學苑組織大綱」之駁斥 第44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二節 教育部為辦僧學事覆內政部咨文
第45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三節 如何健全僧教育制度 第46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四節 如何健全「佛教學院」組織
第47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一節 佛教宣傳刊物之發行 第48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二節 佛教弘法團體之設立
第49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三節 佛教經藏開版事業 第50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四節 佛教圖書館之設立
第51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一節 世界佛教聯合會 第52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二節 中日佛教代表會議
第53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三節 各國代表之講演錄 第54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四節 日本佛教代表備受歡迎
第55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五節 東亞佛教大會 第56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六節 世界佛化大學之計劃
第57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一節 華北佛教之革新 第58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二節 佛化新青年運動
第59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三節 北京佛教會發表宣言 第60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四節 華北佛教之發展
第61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五節 華北佛教事業中衰 第62頁:第十三章 西北佛教之復興 - 第一節 朱子橋將軍與西北佛教
第63頁:第十三章 西北佛教之復興 - 第二節 康寄遙居士與西北佛教 第64頁:第十三章 西北佛教之復興 - 第三節 巴利文學院之設立
第65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一節 毀滅佛教之馮玉祥 第66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二節 重建河南佛教
第67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三節 籌辦河南省佛學院 第68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四節 澤被中原兩大師
第69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五節 戴院長倡修白馬寺 第70頁:第十五章 西南佛教之重建 - 第一節 雲南之鷄足山
第71頁:第十五章 西南佛教之重建 - 第二節 重整雲南佛教 第72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一節 唐以後漢藏之關係
第73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二節 民國以來漢藏之關係 第74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三節 英俄覬覦西藏之野心
第75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四節 西藏內部派系紛爭 第76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五節 中央對西藏之政策
第77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六節 中央對班禪大師之倚重 第78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七節 中央對章嘉大師之尊重
第79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八節 中央對達賴大師之尊敬 第80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九節 中央對諾那大師之優禮
第81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十節 佛教與邊疆民族之文化 第82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一節 我國密教之傳承
第83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二節 唐密法脈之重返 第84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三節 權田雷斧與王弘願
第85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四節 談玄與台密 第86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五節 弘揚藏密之尊者
第87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六節 入藏求法之漢僧 第88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七節 漢藏文化之溝通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1-10-3 9:33:23
真好我一直在找這本書但是會有下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