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 東初老和尚

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 東初老和尚

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五節 三民主義與佛化思想

[日期:2011-05-1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東初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武昌起義,革命成功。孫中山先生為欲實現全國統一,建立新中國,特讓位於袁世凱。不料,袁世凱不忠於民主政治,夢想做皇帝,竟然叛變。袁氏死後,南北分裂,形成割據局面。及至民國七八年間,各種新主義思想抬頭,風行全國,若蘇俄共產主義,意大利法西斯主義;德國、日本也相繼走上法西斯政策。中國既沒有一個統一的政府,也沒有一個有力的政黨能統治全國。於是各種不同的政見牽制,一般淺見者流,不是主張採取共產主義,就是主張採取民主主義,亦有主張採取法西斯主義。但不論那種主義,或那種思想,都不能拋棄國族的立場。拋棄國族的立場,而談政治主張,就等於亡國滅種的先聲。所以馬克斯共產主義,中國人固然拒絕,無國界的社會主義,中國人亦不表歡迎。章太炎的「五無論」,康有為的「大同書」,譚嗣同的「仁學」,固多屬遊戲寓言,不足採用。即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或全盤西化,否決民族傳統的文化,都不復為國人樂意接受。由於這些主張,近於狂妄的謬說,滲入於中國政黨團結中,便使國民思想陷入走頭無路的窘境。

  在各種不同主義中,唯有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不但最能適應中國的環境、風土和民情,並且適合亞洲人民共同的理想。誠如戴季陶先生所云:「若無總理中山先生之三民主義,即長夜漫漫,何時得見青天白日耶?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之教,恢復固有道德智能,以團結國族之訓,為中國起死回生之大法,萬古千秋永垂不朽之正道……則孔子者,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之周公。中山先

  P.119

  生者,承先啟後繼往開來之孔子。」(註十二)而孫中山先生自己也說:他的三民主義思想來源:

  一、中國固有之思想與制度。

  二、西洋之思想與制度。

  三、自己之研究心得與革命經驗。

  同時,三民主義的特色,為集中外政黨學術之精華,防止一切流弊。孫先生生平致力於中國文化之復興,即欲以孔孟以來之儒家學說,鎔鑄成立國主義,指示民主之理想,增進國民之自信,培養建國之能力。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巍然獨立之精神,乃在於此。

  不唯如此,三民主義能採取各種主義之長處,捨去其短處。如民權主義,則採有民主主義之優點;民族主義,則採有國族主義之長處;民生主義,則採有社會主義的思想,所以三民主義能適合中國社會民情。這時各黨各派的紛歧思想,雖形成互相仇視、互相傾軋爭奪的趨勢,但以孫中山先生所領導的三民主義的陣容,顯佔優勢,正日漸擴大邁向於統一目標。因此,全國民心都一致歸向於三民主義。而有識之士,咸認唯有三民主義始能救中國,亦唯有三民主義,始能解決民生基本問題。

  在此國際思潮蓬勃的時期,全國民心思想,都渴望在變,尤以社會青年學生,因受陳獨秀、李大釗等國際共產黨毒素思想的煽動,正陷入走頭無路、極複雜、極危險中。如何拯救青年,安撫社會民心,正是全國先知先覺的責任。佛教是以救人救世為目的,對於安撫社會民心,維護社會善良風俗,增進人生倫理道德,更有其特殊的效力。正當歐戰結束,西方文化形同破產,基督教對維護世界永遠

  P.120

  和平,已無能為力。現在唯一能搶救民心,鞏固世界永遠和平的,唯有賴於東方佛教。

  民國七年,在上海首先出現佛教「覺社」,由太虛、王一亭、章太炎、蔣作賓、劉笠青、史一如、張季直等發起,創辦「覺社」,期以佛法來作救人救世和平運動。而與民初蔡元培、章太炎、吳稚暉等所組愛國學社,互相策應,以佛法思想啟迪青年,導歸正途。並宣布「覺社意趣之概要」,及「覺社叢書出版之宣言」。

  「人間何世?非亞美歐洲諸強國,皆已捲入戰禍,各出其全力以苦相抵抗之世乎?民國何日,非南北爭鬥……唯一派團體為旗幟,惟個人權利為標準之日乎?鐵彈紛射,火燄橫飛,赤血成海,白骨參天,加之以水旱之災,疫厲之祲,所餘鋒鏑疾苦之殘生,農泣於野,商困於廛,士無立達之圖,工隳精勤之業。哀哀四民,芸芸億醜,遂相率而流入乎苟生偷活,窮濫無恥之途。不然,則醇酒婦人,嬉笑怒罵,聊以卒歲,聊以紓死。又不然,則遠遊肥遁,海蹈山埋,廣朱穆絕交之篇,著稽康養生之論。又不然,則疑神見鬼,惑己迷人,妖祥雜興,怪異紛乘。(指同善社等)持世者修羅,生存者地獄、餓鬼、畜生,其高者則厭人棄世而獨進乎天。嗟嗟!人道幾希乎息矣!吾儕何心,乃獨皈三寶尊,發四誓願,以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道倡乎!蓋將以示如來藏,清人心之源,宏菩薩乘,正人道之本也!

  當此事變繁劇,思潮複雜之世,徵之西洋耶回遺言,理乖趣謬,既不足以應人智之要求,軌範人事。徵之東洋李孔緒論,亦無力制裁攝持此人類之心行矣!於是互標榜,競從宗尚,挺荊

  P.121

  棘於大道,寶瓦礫為奇珍。晚近更由物質文明之反動,見異思遷,出水入火,播弄精魂,繁興變怪,要皆未改轉其顛倒迷妄之想也。烏乎!菩提所緣,緣苦眾生,諸佛菩薩悲願同切;惟宏佛法,能順佛心……惟我佛無上正等正覺之教,平等流入大地人類之心中,轉大法輪,咸令自覺;立人之極,建佛之因。

  乘斯機緣,建斯覺社,固將宏綱異道,普悟迷情,非以徒厭世間獨求解脫也。故本社當修自覺行回向真如,修覺他行以回向法界一切眾生。」(註十三)

  這是太虛大師針對中外政局之苦迫,國內思潮之雜亂,發起此佛化覺世之新運動。

  自此,武漢、北京、上海、廣州各大都市展開講經傳教運動,以改善社會風氣。各大學於文學院哲學系中列印度哲學而講佛學。佛學便由寺院搬入大學講座;先有張克誠、鄧伯誠、梁漱溟等,後有梁啟超、湯用彤,王小徐、熊十力、周叔迦等於北京大學,以及唐大圓、張化聲、陳維棟等於武漢大學,李澄剛、景昌極等於東北及中央大學,蔣維喬於東南大學,劉沫源、王恩洋等於成都大學,公開講授佛學。太虛大師也經常應各處大學邀請宣講佛學。

  同時,由各界學佛居士為主體先後所組成的佛學會、佛學社、佛教正信會、佛教居士林、念佛會等,真如雨後春筍,對於日後佛教發展有助於社會人心改善,都有很大的幫助,在家學佛團體中而有特殊成就者:

  一、南京歐陽竟無、呂秋逸等之支那內學院,而對唯識法相之研究,頗多成績。並於各大學講演

  P.122

  佛學,吸收知識份子研究佛學,若梁啟超、梁漱溟、湯用彤、熊十力、蔣維喬等,皆入室執弟子禮。對於啟發日後知識青年從事佛學研究,影響頗大。

  二、北平韓清淨、徐森玉等之三時學會,專講奘基之唯識學,兼辦醫院,經常至各大學講演佛學。周叔迦、朱芾煌等,皆出其門下。對吸引華北知識界歸入佛門,貢獻極大。

  三、葉恭綽、狄楚卿等之上海「淨業社」,創辦「法寶圖書館」,收集各種經典圖書,供知識較高份子研讀佛學,先後影印卐字續藏,宋磧砂藏,均由其策動。對佛教文化發揚,貢獻殊偉。

  四、上海佛教居士林,以王一亭、范古農、李圓淨、聶雲臺、施省之等為首,以團結滬上善男信女研究佛學,兼辦社會各種慈善事業,若佛學書局、佛教日報、佛教公墓等,專為表揚佛教救人救世之精神。

  五、上海段芝泉、湯注心、史量才、韓大載、趙恆惕等菩提學會,專以弘揚西藏密教為中心,從事翻譯工作,以期溝通漢藏文化,增進漢藏民族友誼。

  以上所舉,皆為北伐前後,國內各地佛教弘法團體於社會各層活動最烈的機構。

  民國六年(一九一七),蘇聯革命成功。共產思想傳播世界,危害人類思想之發展。太虛大師針對當時局勢,發表「人工與佛學之新僧化」,及「唐代禪宗與社會思潮」。極力發揚禪宗的風格,引誘僧眾自力生活,則有「務人工以安色身,則貴簡樸;修佛學以嚴法身,則貴真至。」(註十五)。

  同時「人工與佛學之新僧化」,追攀百丈之高風,以適應傾向中的「社會趨勢」。民國十二年北

  P.123

  京學佛居士們,針對陳獨秀之「新青年」,發行「佛化新青年」,想以佛法清涼散,解除青年們唯物論共產思想的毒素,初由寧達蘊、張宗載主持。及寗張二人至武昌,又得陳維東、周浩雲、邵福宸等合作,聲勢更加雄壯。太虛大師乃令寗、張推行佛化新青年運動,以佛法攝化社會青年,組織「佛化新青年會」。並推太虛大師為導師,以農禪、工禪服務社會,自食其力,和尚下山為口號。佛化新青年,純為宗教性,不涉及政治問題,意在搶救社會青年,以免陷入邪途,成為禍國殃民的暴力,這是以佛法搶救社會青年的新運動。

  北京佛化新青年會,由張宗載、寗達蘊、道階、覺先、邵福宸、楊蝶父等負責主持,生氣蓬勃。由此,佛化新青年運動,由點發展至面,乃至全國。為爭取全國各級學校青年,乃由教育界先進人士,若胡瑞霖、梁啟超、蔡元培、章太炎等領銜,函向各學校介紹。

  佛化新青年會,既獲全國政界顯要人士支持,又得全國優秀青年擁戴,觀其初入會者達三千人,可見其聲勢浩大,實為佛法深入社會青年一大特色。

  同時,北京佛化新青年會,又為以全國佛教大德同心一德,以道階、覺先、太虛、現明、明淨、圓瑛、轉道、會泉、性願、持松、空也等領銜,發起快郵代電呼籲:

  「佛教三十年來`,一迫於戊戌維新,再挫於辛亥革命,三排於外教,四斥於新潮,若無方便護法,將歸天演淘汰,此固非面壁獨修者所關懷,亦非談業緣者所能救也。」

  清末以來,每經一次內亂或外患,佛教必經一次魔難。因此,「佛化新青年會」為適應時機使佛

  P.124

  教成為社會群眾化的一種運動;一則以推行佛化教育,促進佛教革新,二則以搶救社會青年,以免墮入歧途。於是佛化新青年會成為社會強有力的祖織,故一致公認為領導社會青年最有力的組織。這是佛化新青年運動的動機和目的(請參閱本書「華北佛教新運動」章)。

【書籍目錄】
第1頁:蔡序 第2頁:自序
第3頁:第一章 導論 - 第一節 中國佛教近代史之範圍 第4頁:第一章 導論 - 第二節 近代中國佛教之特質
第5頁:第一章 導論 - 第三節 近代中國佛教之成就 第6頁:第一章 導論 - 第四節 近代中國佛教之護國
第7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一節 元代喇嘛之興起 第8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二節 西方宗教之東來
第9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三節 儒釋思想之融和 第10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四節 經藏開版與西學輸入
第11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一節 清代之喇嘛教 第12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二節 諸宗思想之融和
第13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三節 大藏經之出版 第14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四節 敦煌藏書之發現
第15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五節 居士佛教之抬頭 第16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一節 西方教士之狂妄
第17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二節 傳教事業之發展 第18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三節 查還教堂與迫害佛教
第19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四節 太平天國之荒謬與義和團之反動 第20頁:第五章 維新運動與佛教厄運 - 第一節 變法維新與廟產興學 - 第一節 變法維新與廟產興學
第21頁:第五章 維新運動與佛教厄運 - 第二節 自動興學與自保寺產 第22頁:第五章 維新運動與佛教厄運 - 第三節 革命思想浸入佛教
第23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一節 改革金山與革新運動 第24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二節 保護寺產與教團組織
第25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三節 三大革命與革新僧制 第26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四節 管理寺廟與信仰自由
第27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五節 三民主義與佛化思想 第28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六節 以佛法調和東西文化
第29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一節 第一次廟產興學運動 第30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二節 危亡中的佛教救星
第31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三節 破除迷信與摧殘佛教 第32頁:第四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節 各省寺產遭受宰割之紀錄
第33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五節 第二次廟產興學運動 第34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六節 召開全國佛教徒代表大會
第35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七節 中國佛教會獲准成立之經過 第36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八節 名流居士製造糾紛
第37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九節 如何健全佛教會組織 第38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十節 政府無意保護佛教
第39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十一節 假興辦慈善公益之名與扼殺佛教之實 第40頁:第八章 叢林制度與僧教育 - 第一節 叢林制度的由來
第41頁:第八章 叢林制度與僧教育 - 第二節 僧教育之開創 第42頁:第八章 叢林制度與僧教育 - 第三節 僧教育的成功與失敗
第43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一節 「佛教學苑組織大綱」之駁斥 第44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二節 教育部為辦僧學事覆內政部咨文
第45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三節 如何健全僧教育制度 第46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四節 如何健全「佛教學院」組織
第47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一節 佛教宣傳刊物之發行 第48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二節 佛教弘法團體之設立
第49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三節 佛教經藏開版事業 第50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四節 佛教圖書館之設立
第51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一節 世界佛教聯合會 第52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二節 中日佛教代表會議
第53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三節 各國代表之講演錄 第54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四節 日本佛教代表備受歡迎
第55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五節 東亞佛教大會 第56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六節 世界佛化大學之計劃
第57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一節 華北佛教之革新 第58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二節 佛化新青年運動
第59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三節 北京佛教會發表宣言 第60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四節 華北佛教之發展
第61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五節 華北佛教事業中衰 第62頁:第十三章 西北佛教之復興 - 第一節 朱子橋將軍與西北佛教
第63頁:第十三章 西北佛教之復興 - 第二節 康寄遙居士與西北佛教 第64頁:第十三章 西北佛教之復興 - 第三節 巴利文學院之設立
第65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一節 毀滅佛教之馮玉祥 第66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二節 重建河南佛教
第67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三節 籌辦河南省佛學院 第68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四節 澤被中原兩大師
第69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五節 戴院長倡修白馬寺 第70頁:第十五章 西南佛教之重建 - 第一節 雲南之鷄足山
第71頁:第十五章 西南佛教之重建 - 第二節 重整雲南佛教 第72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一節 唐以後漢藏之關係
第73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二節 民國以來漢藏之關係 第74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三節 英俄覬覦西藏之野心
第75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四節 西藏內部派系紛爭 第76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五節 中央對西藏之政策
第77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六節 中央對班禪大師之倚重 第78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七節 中央對章嘉大師之尊重
第79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八節 中央對達賴大師之尊敬 第80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九節 中央對諾那大師之優禮
第81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十節 佛教與邊疆民族之文化 第82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一節 我國密教之傳承
第83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二節 唐密法脈之重返 第84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三節 權田雷斧與王弘願
第85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四節 談玄與台密 第86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五節 弘揚藏密之尊者
第87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六節 入藏求法之漢僧 第88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七節 漢藏文化之溝通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1-10-3 9:33:23
真好我一直在找這本書但是會有下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