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好讀史,粗涉史乘,略知歷代盛敗興衰之蹟,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感觸良多,因有「中國佛教近代史」之作。
宋元以後,我國佛教史書的著述:雖有瞿汝稷的「指月錄」,通容的「五燈正統」,超永的「五燈全書」,以及際源了貞的「正源略集」。這些著述,多屬宗門一脈的傳承。如惺的「大明高僧傳」,喻謙的「新續高僧傳」,亦係緇林一家的傳記。既未涉及教法之興衰,更無關教史演變的得失!
近代的中國,是一個多災多難一變再變的國家。佛教所遭受的重重刼難,更是亘古所未有,史無前例的。今日我們應如何把那些慘痛的史實,一一紀錄下來:不僅為佛教保存歷史上重要的文獻,且可作為下一代「鑑往知來」的教訓,以烱戒後人,使勿再蹈其覆轍。這不僅為吾人當前唯一的急務,且責無旁貸必須完成者!
佛教在近代史上,好像泛在新時代洪濤中一葉輕舟,隨著時代的急浪奔濤,每經一次風暴,必遭受到一次打擊。洪楊之亂而有毀像焚寺的厄難,戊戌變法而有廟產興學的威脅,辛亥革命之後而有打倒迷信反宗教運動,及新潮流的排斥。北伐以後而有馮玉祥驅逐僧尼,掠奪寺產,唐生智槍殺僧徒,以及邰爽秋廟產興學運動,種種迫害與排斥,層出不窮。不唯使佛教於精神上受盡折磨與困擾,而物質上所受損失,更是無法估計。今日我們檢討以往的迫害,展望將來,令人無法預測。明日佛教是何
P.020002
現象,實覺不寒而慄!更不知何去何從?今後佛教前途能否在現實艱苦生死存亡中打開一條生路,端看我們如何努力了。
近百年來的教訓,使我們感到啼笑皆非。在打倒迷信,反宗教風潮中,固然給佛教帶來了無限的困擾,降低了佛教對社會群眾的影響力,同時,也給國家帶來了嚴重的後患。因為我們反對宗教,打倒舊道德,打倒迷信,都替馬列主義做了鋪路工作,讓他們日後來破壞社會秩序,叛國作亂。佛教在中國歷史上輝煌的成就,雖已使國人對佛教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與信仰。但部份官員對於佛教僧徒始終視為化外之民,既不得與國人同享法律平等的幸福,更不能與蒙藏喇嘛同享平等的待遇,反視僧寺財產為魚肉,任意剝奪與宰割(請對閱本書「佛教存亡關頭」章)。今日國事艱危,佛教衰微,究竟是誰造成的呢?
歷史上告訴我們,佛教前途與國家命運,具有相互為緣的關係。隋唐為佛教黃金時代,也是國運昌隆的盛世。滿清入關,民族精神萎縮,正是佛教衰落的開始!領導國民革命,僧青年受其鼓舞參加國民革命者,不乏其人(請參閱本書「革命思想浸入佛教」)。五四運動,馬列主義滲入國民思想中,青年思想陷入走頭無路狀態,佛教以救人救世為目的,首先聯合社會知識份子,以搶救社會青年,揭開一條光明的前途,倡導佛教青年會運動(請參閱本書「華北佛教新運動」章)。當日寇侵略我國,國家民族陷入存亡關頭,佛教僧侶本「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踴躍地加入抗戰救國行列(請參閱本書「佛教對八年抗戰護國之貢獻」章)。大陸赤化後,國家民族再度陷入存亡的關頭,佛
P.020003
教更遭受空前的浩刼(請參閱本書「名存實亡之大陸佛教」章),凡此種種,不僅說明了佛教與國家相互為緣不可分的關係,更證明了佛教無負於國家民族!
佛教不僅是一種宗教,且是一種哲學。足以砥礪民族氣節,陶鑄國民思想。由是名流學者,若康有為之「大同書」、譚嗣同之「仁學」、章太炎之「五無論」,無不得力於佛學思想啟發,發出他的創見,成為歷史上名作。譚嗣同本著佛家無我而為大我國家犧牲的精神,尤為明顯。他若梁任公、胡適之,其在近代學術史上之所以能享盛名,固由其學術的修養,亦因受佛學思想啟發,或贊揚,或摭拾,著書問世,馳名當時,成為一代學宗。古老的佛學,透過名流學者的文筆,提高佛法價值,社會青年競相研究。由斯而使佛法成為人文科學中實用的科學(請參閱本書「近代學人與佛學思想」章)
佛教,並非屬於僧徒專有品,在家信眾亦居於重要地位。近代佛教史上,在家居士對整理經藏,索隱闡微,接引社會名流,亦有其顯著的成就。若歐陽竟無、韓清淨、唐大圓、范古農、史一如、呂秋逸、王恩洋等,不僅對弘揚佛法分佔半座,即對維護三寶,亦使佛教日漸增重。諸多才智卓越的居士,著書立說,緇門優秀的青年,從其學習者,頗不乏人(請參閱本書「居士研究佛學之成果」章)。
研究佛法,不僅啟發吾人的理智,且可培養吾人的德行。必須是理智與德行兼備,始得稱為學佛者。因為佛法究竟的來處,不在經典上,乃在於吾人身心。一個人品德高,他所發揮的佛理,也隨之而高,要是品德低,縱使說得天花亂墜,其所收效果,必隨之而低。本書所搜集緇門碩德,雖僅六十餘人,都為近代佛教史上最負眾望者,亦復是理智與德行兼備者(請參閱本書「緇眾研究佛學之成果
P.020004
」章)。為使讀者明瞭佛教真實情況,故對緇眾史料,多刊原始資料,藉以存真!
撰述本書的目的,就是「將過去真事實,予以新意義,新價值,以供現代人參考。也就是從以往人類活動的因果得失中,瞭解現社會的形態,抉擇未來一個正確的途徑」(梁任公語)。由於國事一變再變,大陸淪亡,所有佛教近代史料,不是失於戰亂,就是沒於流離失所中,以致無法廣徵博引,詳加考據。僅就個人身邊有限的資料,雖屬一鱗片爪,斷章取義,但其中亦復不少為親身經歷,耳聞目見,記憶所及的事實,勒刊成書,意在為佛教保留碩果僅存的一份史料,亦可供目前多數教友們,抉擇未來明確途徑的參考。
佛教近代史本屬專門史之一,與中國通史、佛教通史關連甚密。於今我國尚無完善之通史,而作者乃欲先成中國佛教近代史,其不能完善,固無待言。但在我國佛教教育課程中,既不能不有中國通史或佛教通史,亦不能不有近代史之課程,如現代之大學部訂課程近代史為一必修課程一樣,是書之作、即在於此。
蔡公念生長者,是當今儒釋的泰斗,著作等身。其道德文章,早馳譽中外。今承賜序,高情盛意,永當銘感。
本書原估計為五百頁,不料竟超出一倍以上。在此紙價高昂,幾乎無法出版,承諸多教友鼓勵與協助,咸認本書適應時代的切要,足以鼓勵來茲,樂於奮發,使本書得順利問世。劉雍熙先生,徐進夫,方寧書諸先生,提供諸多卓見,在此一併致謝!
本書係屬創例,自維章成急就。雖經一再修正,但錯誤與遺漏在所難免,尚希名流賢哲,不吝指教!
中華民國六十三年九月十日東初謹序於北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