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 東初老和尚

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 東初老和尚

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三節 大藏經之出版

[日期:2011-05-1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東初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清代對佛教文獻的整理,當以完成滿洲文大藏經及龍藏出版為其特色。

  一、清朝對漢譯藏經,極為重視。遠在太宗時(一五九五—一六三三),由達海完成滿洲字的製造,即以滿洲語釋漢譯經典,並從事大乘經典翻譯。降至世祖雍正初年,京城掌管呼圖克圖,奉勅翻譯滿、蒙、藏三體之甘珠爾部。前後經數十年的時間,迨至乾隆二十七年,方始譯竣。供奉於天下佛寺,今聞其版猶在。雍正於禪宗體悟最深,自號圓明居士,實為一禪家帝王。並選唐宋以來,祖師語錄精華,編成「御選語錄」十九卷,以示天下禪林,其於禪林日後啟示很大。

  二、乾隆四年(一七二五),完成七百二十四函,即所謂「龍藏」,或曰「清藏」,頒發諸大寺院。先於康熙年間,編集圓覺、金剛、楞嚴、維摩、仁王、法華、楞伽、深密、涅槃、心地觀經諸部及般若等四函二十二種,內府出版。至雍正時特開藏經館,編刊藏經,迨至乾隆三年完成,歷經五十

  P.32

  五年,稱為「龍藏」或日「清藏」,共七八三八卷。高宗更以漢譯大藏經及西藏系大藏經為底本,完成滿洲語大藏經,使佛教成為漢、滿、蒙、藏四大民族文化的重心。衛藏通志卷首云:

  「御製清文翻譯大藏經序曰:『若夫訂四庫全書,及以國語譯漢全藏經之事,胥舉於癸己(乾隆三八)六旬之後,既而悔,恐難觀其成,然十餘載,而全事成。茲以六旬後所創之典,逮八旬而得觀國語大藏之全成,非昊乾嘉庇其孰能與斯焉,而予之所以增惕欽承者,更不知其當何如矣。』」

  乾隆以後,佛教已衰微不堪,忽遇洪秀全之患難,以耶穌為號召,自稱為上帝第二子,對於一切異教都加排斥,無論佛寺、道觀,及民間祠廟,軍行所至,均加燬滅,所謂無廟不焚,無像不燬,佛教文物經典之損失,無異三武一宗之法難。

  三、宣統元年,上海殷商羅迦陵女士,篤信三寶,法名大綸,購得日本弘教書院小字藏經,翻印流通,經四年方成,名曰「頻伽藏」,咸稱便利,共八千四百十六卷,每部分裝四十函,由金山宗仰上人主其事。緇素三十餘人,晨抄瞑寫,其功德實不可滅。此為龍藏以後,第一部印版藏經,其有助於研究佛學者之參考,携帶方便。唯未能採取原版校勘,內多錯字,此為美中不足者。並請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為之序。曰:

  「大藏經八千餘卷,譯人始漢終元;而東方古德著述附焉。諸經本以般若發端,今從晚明旭大師所定,自華嚴始,則日本弘教書院印本也。故書文字參錯,主以麗藏,記其異同,校讎之功備矣。金山宗仰上人,向以禪宗蟄居退閒,愍今之沙門喜離文字而談實相,末流猥雜,不自墮於亞羊,則愍意

  P.33

  為矯亂論。弟子頻伽舍主,承其師意,發奮庀工重摹,是本經始弗極,彈指而成,雖處末法之中,而群情歸慕如此,知正信之未衰也。

  夫牟尼出世,人天之師,次有馬鳴、龍樹、無著三大士,窮幽體玄,發揚勝義,蕩蕩乎固無得稱焉。教戒不可以發智故,開玄學以導迷;玄學不可以見心故,依靜慮以求證;靜慮不可以接物故,廣萬法以應機。或乃次之,宗教云與基督天方同班,高者亦云徒為倫理,斯所謂以牛蹄測大海也。夫佛陀者,譯言覺;般若者,譯言智;瑜珈者,譯言相應,本所以趨道者,為斷爾炎而證真如,豈真蹩躠以為仁義哉。徒以大悲觀佛,斯以淺矣。所證者無境界可言,見身者無自依之性,故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亦云佛當在心中說法,明此方老聃之言,則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夫何有宗教之封執者乎?明其無主,故小乘大乘,就為佛說,可以無諍也。明其求證,故六趣升沉之談,苦樂酬業之事,可以勿語也。余向以三性三無性,決擇東西玄學,諸有疑滯砉然理解。若夫末世緇衣之林,窮大央居多遠致,而逮近義,斯由不習五明,疏於文史,其過猶小小耳。觀今居長者之流,始隨陸王,終委蛇,以趣佛乘,或有比合景教而言博愛大同之趣,不然則傳合眩人幻術。稱以靈智最下者。惟言酬報情希福田語,皆非量意,惟大迷此。蓋米齊僧佛之所標落,王輔嗣何平叔之所不言,況三乘諸大論師乎?大懼正法之衰,不在謗佛,而在昌言宗教,轉相隱蔽,障或愈深,則圓音或幾乎息矣。往者經論不宣,學者以寡聞為懼,縮印已成,流通始廣,然則密意了義,佛不自言依義依文,定於比量,閱薰之士,其超然自悟於斯。佛湼槃後二千三百八十七年,震旦白衣章炳麟序。」(註一)

  P.34

  章氏與宗仰上人本屬蘇報患難同志,章氏對於佛學慧解精微,於此益見;其於佛學著作多篇,尤具啟發性。戊戌政變後,國人欲以廟產興辦學校;章氏首作「告佛子書」,促僧徒自覺圖強,自興學校,培育僧材。其於倡導研究佛法,啟發當時巨公名流學者很大,章氏之功德,殊不可忽也!

【書籍目錄】
第1頁:蔡序 第2頁:自序
第3頁:第一章 導論 - 第一節 中國佛教近代史之範圍 第4頁:第一章 導論 - 第二節 近代中國佛教之特質
第5頁:第一章 導論 - 第三節 近代中國佛教之成就 第6頁:第一章 導論 - 第四節 近代中國佛教之護國
第7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一節 元代喇嘛之興起 第8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二節 西方宗教之東來
第9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三節 儒釋思想之融和 第10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四節 經藏開版與西學輸入
第11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一節 清代之喇嘛教 第12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二節 諸宗思想之融和
第13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三節 大藏經之出版 第14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四節 敦煌藏書之發現
第15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五節 居士佛教之抬頭 第16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一節 西方教士之狂妄
第17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二節 傳教事業之發展 第18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三節 查還教堂與迫害佛教
第19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四節 太平天國之荒謬與義和團之反動 第20頁:第五章 維新運動與佛教厄運 - 第一節 變法維新與廟產興學 - 第一節 變法維新與廟產興學
第21頁:第五章 維新運動與佛教厄運 - 第二節 自動興學與自保寺產 第22頁:第五章 維新運動與佛教厄運 - 第三節 革命思想浸入佛教
第23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一節 改革金山與革新運動 第24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二節 保護寺產與教團組織
第25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三節 三大革命與革新僧制 第26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四節 管理寺廟與信仰自由
第27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五節 三民主義與佛化思想 第28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六節 以佛法調和東西文化
第29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一節 第一次廟產興學運動 第30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二節 危亡中的佛教救星
第31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三節 破除迷信與摧殘佛教 第32頁:第四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節 各省寺產遭受宰割之紀錄
第33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五節 第二次廟產興學運動 第34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六節 召開全國佛教徒代表大會
第35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七節 中國佛教會獲准成立之經過 第36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八節 名流居士製造糾紛
第37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九節 如何健全佛教會組織 第38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十節 政府無意保護佛教
第39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十一節 假興辦慈善公益之名與扼殺佛教之實 第40頁:第八章 叢林制度與僧教育 - 第一節 叢林制度的由來
第41頁:第八章 叢林制度與僧教育 - 第二節 僧教育之開創 第42頁:第八章 叢林制度與僧教育 - 第三節 僧教育的成功與失敗
第43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一節 「佛教學苑組織大綱」之駁斥 第44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二節 教育部為辦僧學事覆內政部咨文
第45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三節 如何健全僧教育制度 第46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四節 如何健全「佛教學院」組織
第47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一節 佛教宣傳刊物之發行 第48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二節 佛教弘法團體之設立
第49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三節 佛教經藏開版事業 第50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四節 佛教圖書館之設立
第51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一節 世界佛教聯合會 第52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二節 中日佛教代表會議
第53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三節 各國代表之講演錄 第54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四節 日本佛教代表備受歡迎
第55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五節 東亞佛教大會 第56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六節 世界佛化大學之計劃
第57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一節 華北佛教之革新 第58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二節 佛化新青年運動
第59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三節 北京佛教會發表宣言 第60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四節 華北佛教之發展
第61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五節 華北佛教事業中衰 第62頁:第十三章 西北佛教之復興 - 第一節 朱子橋將軍與西北佛教
第63頁:第十三章 西北佛教之復興 - 第二節 康寄遙居士與西北佛教 第64頁:第十三章 西北佛教之復興 - 第三節 巴利文學院之設立
第65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一節 毀滅佛教之馮玉祥 第66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二節 重建河南佛教
第67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三節 籌辦河南省佛學院 第68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四節 澤被中原兩大師
第69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五節 戴院長倡修白馬寺 第70頁:第十五章 西南佛教之重建 - 第一節 雲南之鷄足山
第71頁:第十五章 西南佛教之重建 - 第二節 重整雲南佛教 第72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一節 唐以後漢藏之關係
第73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二節 民國以來漢藏之關係 第74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三節 英俄覬覦西藏之野心
第75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四節 西藏內部派系紛爭 第76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五節 中央對西藏之政策
第77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六節 中央對班禪大師之倚重 第78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七節 中央對章嘉大師之尊重
第79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八節 中央對達賴大師之尊敬 第80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九節 中央對諾那大師之優禮
第81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十節 佛教與邊疆民族之文化 第82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一節 我國密教之傳承
第83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二節 唐密法脈之重返 第84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三節 權田雷斧與王弘願
第85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四節 談玄與台密 第86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五節 弘揚藏密之尊者
第87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六節 入藏求法之漢僧 第88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七節 漢藏文化之溝通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1-10-3 9:33:23
真好我一直在找這本書但是會有下集嘛